“最甜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故乡人。得知咱们聊城杂技团来到我们社区演出,全家提前两天就请好假了,如梦似幻的精彩节目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运河古都的文化魅力,乡音乡语的攀谈拉呱又把我们带回了魂牵梦绕的本乡本土。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已经是晚上9点30分了,在8月25日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向阳社区“2018年精准文化惠民演出”现场,在青岛中迈食品有限公司打工已经6年的冠县万善乡村民杨禄庆夫妇还与聊城杂技团的演职人员聊的火热。聊城杂技做客青岛,不急让很多杨禄庆这样的聊城人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也让众多的青岛市民切身感受到了聊城优秀运河文化的。
聊城杂技,是聊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也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杂技的重要品牌。滨海城市青岛,曾经见证了山东杂技艺术事业发展的历程,也记录着聊城杂技发展的历历往事。59年前,聊城杂技在聊城举办全国第一次杂技盛会——山东省首届杂技文艺汇演后,参演的多个聊城杂技团都被调青岛参加集训,当时,便根据山东省文化主管部门部署,将参训的8个演出团体分化重组,一队回聊城继续坚守聊城杂技事业,另一队去济南成立山东省杂技团。可以说,聊城杂技与滨海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8年,青岛市城阳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首先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聊城杂技入选青岛市城阳区文化惠民演出资源库。为此,自8月21日起,聊城杂技团将携带优秀节目在全区近30个社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巡回演出,以此成为本次精准文化惠民演出的主要旋律。对此次做客青岛,聊城市杂技团高度重视,抽调精干力量组成26人组成的强大演职人员阵容,汇聚了杂技、口技、魔术等众多优秀节目,既有传统的《顶花坛》、《晃板弹碗》、《擦镜子》、《飞叉》、《快乐的炊事员》及水流星、呼啦圈、口技等保留节目,也有具有时代特色的《太空漫步》、《魔术》、《三个和尚-钻筒》、《过猴山-草帽》等创新剧目。25日的演出,是聊城杂技团做客青岛城阳区的第三场专场演出,在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演职人员将走遍城阳区的大小社区,将琳琅满目、亮点纷呈的杂技系列节目奉献给青岛市民。
聊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运河而兴盛、因东昌湖而灵动,这里被中国杂技届誉为“中国杂技之乡”,也是是中国杂技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聊城杂技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表演风格。其中很多传统节目在文革期间被停演,正是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杂技事业的关心下,《快乐的炊事员》《钻筒》《飞叉》等一批有着聊城特色的传统的杂技节目才于1972年得以恢复。1972年8月,当时的聊城地区杂技团曾赴青岛为到访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进行演出,其中的《爬杆》《晃梯踢碗》《顶碗》等节目,就是由现在的聊城市杂技团前辈出们倾力表演的。
多年来,聊城市杂技团秉承着“传承千年杂技艺术精髓,弘扬运河优秀文化脉动”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宽惠民演出渠道,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聊城杂技推向了时代发展的新高潮。在参与青岛城阳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聊城市杂技团与城阳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城阳区文化馆强强联合,运用“你选节目我买单”的订单式服务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惠民演出和广大群众“供需双方”的全方位对接,也为让青岛市民进一步了解聊城杂技、关注水城运河文化搭建起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