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武术 >太极拳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杜子宇
无道不含理,无理不合道。故道即理,理即道,故谓“道理”。

太极修炼,拳“以武演道”,功“以文合道”。本天道为拳理,以拳理晓功理,依功理明生理,以生理化心理,借心理通世理,缘世理达天理,这百理归一是传统太极的正觉正悟。合道即合阴阳,阴阳无“中”而不合。“中”具体而言就是“德”,故说“阴阳合德”。传统太极的精深内涵决定了拳功的“修炼”这一总程式。身 (拳)贵炼,心 (功)贵修,拳由师授,理由心悟,悟炼相合。所以说,太极是以“修炼”为渡船,更依“功德”来引渡。“修炼”术语的普遍运用,是传统太极拨乱反正、去伪存真、返祖归宗的实质说明。

道与德

天地大道厚德善生,无生万有,含养万物,周流不息,永恒常在,令人敬仰。自然大道素朴恬淡,清静自然,无为而为,真中大公,纯真诱人。所以,太极修炼是尊道重道,诚心向道的必然。
道含理,理养德,道理、道德两相通。道是时空运变、化生万物的自然真体真机,人称自然规律。理是驾驭时空运变规律的核心性能。德是人对道体道能、道品道性全面体认、整体相应的理性观念,德是人的精神元能展示,是人高尚品性的核心及其行为。所以传统概言:道满人心就是德。在天日道,在人曰德。天道可谓天德,人德可谓人道。人德天德是一德,人道天道是一道。所以,这人理天理是一理。道、理、德本自相融,一通三同。德与道无形,都是空;道与德无象,又都是能。二者都在无形无象无限中。德与道同品性、同性能:真中大公。但道与德二者一在先天一在后天,所以人天有别,道德不同。道是绝对无限,德是相对无限;道是自然,德是人为;道是天性,德是心性;天道无情,人道有情。道心在于虚,德心贵于实。总之,天道一切都是无,人道一切都是有。唯化有归无,化有德归无德,自有“人天合一”之功。太上“道德”五千言本是修炼的真经,而真经之精仅此“道德”二字。道德真义昭示后人:晓之以道,明之以理,全之以德。而其关要在于指示“知顺图返”真机,即“以道养德,以德还道”。这就犹如俗语所云:不通人理说何天理,不通人性言何天性,不讲人道哪来天道,不能做人谈何圣贤。总而言之,“人道不尽,天道无还”。所谓“万法归一”,“大道至简”,其实就是一个字:“德”,就是“修德还道”。离德之途必是邪道。

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文明优秀的核心。它是高功的源泉,也是做人之本。故说“太极德,君子风”。太极修炼,即尊仰天道自然,又始于人间道德,讲求道艺道义积圣道,道理道德从天道。太极拳出山人俗,使养生益寿和大义献身结合在一起,把利身和利世结合在一起。持德尽义,赴国难,保良民,虽死犹荣,效英烈不寿之寿,万古常存。传统文明尊道重德,崇尚气节胜过生命。故说“宁可杀,不可辱”。自有高尚人生价值观。传统太极,包括武林百家无一不珍重道德修炼,强调“以德立本”,以至都有一个严格的门规戒律。虽然它受历史的局限,存在一些糟粕和缺欠,但无一不突出道德核心作为开门立户、教功树人的根本,精诚艺业的源头。李派太极也不例外,它的门规戒律首起即“四重恩”(一天地覆载之恩,二皇王水土之恩,三父母生育之恩,四师尊教化之恩)。它向后人明示:道在眼前,道在身边。做人首先要明成身成人、能生能活、成器成用之恩,要尽忠尽孝知恩知报,尽仁尽义有恩必报。此下曰“三不传”(一不轻传重利轻道之人,传,即为“轻弃天宝”。二不滥传浪荡公予、纨绔子弟和无根基等不正之人,传,即为“妄泄天宝”。三不可不传应传之人,不传,即为“私密天宝”)。它警示后人,传承必须首重德性,慎重择人。否则,“因轻传、妄传、滥传而遗害无辜,祸殃良民,我之罪过大焉”。此下即大八戒(一戒酗酒斗狠;二戒邪淫乱伦;三戒贪利忘义;四戒嗔忿欺人;五戒不敦品性;六戒不立伦常;七戒见义不为;八戒学而不传)和“小八戒” (一戒好勇好斗;二戒以艺压人;三戒以艺凌人;四戒偷盗败道;五戒阴险奸诈、谋害正人;六戒见恶不除;七戒应救不救、无勇无刚;八戒欺师灭祖)。它以戒为师、以戒为尺,并以广泛深人的生活禁戒,涵养德性,严守德行,光明磊落,中正做人。它以戒律反衬道德规范,是荣辱、升沉、功罪的准绳,以至成为入门必学,拜师必誓,这犹如现今的“小立法”。但这小立法有大功用,条律如山,绝不是一纸空文。

太极拳功循规蹈矩,理法严明,是理法教化最生动的活教材。它寓教于拳功,养德在日常,设身处地皆课堂。正是“登进太极门,无处不是道”。它弘扬道法,育养真人。太极拳之所以冠以民族文化瑰宝,“功德和显”当是其中要由。
德与功

功由德成,德由功升;德即功、功即德,功德混一,故谓“功德”。

李派太极性命双修,着重内功之本,凝练生命三元精气神,尤重于神。李派太极之所以确立牢固的“神功”观念,在于强固更高升发的基础。所以;这就构成了一切造化的着眼点。为此,李派太极“五行捶”(人盘拳)要旨指出,“一窍通,百窍通,只是五行要分明”。于是“五行捶”才有外五行(筋骨皮毛肌)和内五行 (精神魂魄意)之分(此分在于合)。而外五行又分五个五行(五五二十五),内五行也分五个五行(五五二十五)。外五行统合于命,内五行统归于性。内外相合,性命归一。内五行中有两则值得注意:曰心藏五德“仁义礼智信”,五德生五性“温良恭俭让”。五德总之一个字为“和”,“慈”为百和之源。故古曰“海纳百川,吐哺天下”。五性总之一念为“善”,“孝”为百善之首。故古曰“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正善全,百顺百通,人间和功中无处不应。五德五性正,则五脏五气兴;五德五性衰,则五脏五气败,此即“性保命,命辅性”,本末相依,阴阳互根。正德立性方有“浩然正气”,“无限包容”,“无限含养”的博大胸怀,无穷意境。从而也才是具足精炼和含养生命本元的基础条件。而且“本”与“德”是“无私无我”、“真中大公”的实质,才有“心无杂染”、“清轻净静”、“纯真灵明”的心境,也才具备了“直达精深,诱发潜在”真功的真机,神灵妙化的真用。那么,“德”这一精神场能也就—构筑了涵养储存生命能量的宝库以及培育了防丢防失、防偷防盗的卫士。李派太极立意为神功而严明德性,是因为“德全性明,神功垂成”。功德二者乃一阴一阳,互化互生,中和归一,其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太极理和无限升发的根基。大德树高功,高功含大德,故有“功德无量”、“高功大德”,故而才有“德养功、功养德,功德一家不二说”之谚。因此说,“功德两分”、“功德无关”以及“唯拳唯功”观都有违修炼真谛,都是极不适当、极其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都会落人“枯功”或“武夫”之境,既害人也害己。

李派太极性命双修,珍重修心,着重点都在心灵处。修心,人们崇尚“修道心”。因“道心无心,无心空心,唯空是真”。但这“空”不是“凭空而空”的“空中楼阁”、枯修寂死的“顽空”,而是包罗万象、高能精聚的“灵空”。它是化实归虚、化有归无的功夫结果。其实,修心就是调心、正心。修心即修德,修德即修功。这“心、德、功”又是三点一贯,混而归一。心功德功,德功神功。真功内隐,唯有心悟。故说“精功隐于精深处,潜心功夫最难求”。因为,人“心正怀德,心歪藏邪”,而且人“天赋其性而本善,人落后天性趋恶”。人的两大本能“吃”和“性”,吃生贪,性生欲,这贪欲就成为后天恶性生发的总源头。心正而行端,心歪而作恶。心有善恶,行有功罪,是功是罪只是心地善恶的一念之差。其实功的成败也是一念之差。所以,真功必须修心,而且非修不可,并以煌其德性而步圣贤之道。太极修炼,弘德扬善,驱邪从正,既珍视来之不易的人生,又正视后天恶性发展的客观现实,所以,修心就成为积德、行善、累功的必须。

修心即修德,功在日常中。应该说,各家门规戒律既是修心立德的准则,也是“功在日常中”的具体实施。传统认为,时空自然、天地万物、社会人间是人赖以生存和联系密切的大空间,构成修心炼性、积德累功的大熔炉。从中以五德五性为圣,以门规戒律为师,陶冶情操,含养德性。1、尽其忠孝。体“四重恩”,晓 “礼义廉耻”,全“忠孝节悌”,竭诚尽心,不遗余力。以恩情塑天性,从最切身处修养德性,起好第一步。2、善美其行。明“万物与我同根”真情,慈悲为怀,惜物爱命;救人苦难,施仁布德;见义勇为,除恶扬善;克己奉公,助人为乐;光明磊落,坦荡包容。;育善行端,广结善缘。从而涵养道德,成就内美德性、外美德行的人生太极美。这是从强行到自觉的升华。3、看破红尘。从害生害世的贪欲败习、争斗相残、百般沦沉的教训中,得出脱俗利生、不同凡响的真知灼见。从而 “一尘不染”、“荷出污泥”;人俗超凡,超凡而入圣。这是从自觉到自然的再升华。从自觉到自然,无为而德,本自我而真我,真中立定,全现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即道心,故说,“真常是平常,平常是道乡”。就是这平常心,才具备了造化高功的真因。“日常”是修养德性的大熔炉,其实又是检验功德的试金石。

心功很难,而难就难在它是克勤克俭之功,是克心克已之功,是抑末性圆本性,逆反还原之功,是针对妄我动真格。太极修炼,舍私除欲,全身心投入,而且以 “烧炼”而状之。传统认为,金越炼越纯,心越炼越真。那是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精华即身内真功,绝非身外财物。五德公正,大公无私。大公大功,此即真机。惟有诚心向道者“乐在其中”,也惟有矢志以恒者“苦尽甜来”,尽享真功妙益。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