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桢、顾留馨编著的《陈氏太极拳》一书,在介绍陈鑫传略时曾提到:"鑫自幼从父习拳,备明理法,。。。。著有《陈氏家乘五卷》及《三三拳谱》。"文中又说明《三三拳谱》是以太极拳理法修订形意拳谱的著作。至今此稿不知藏于谁人之手,一直未能披露于世。
《陈氏太极拳》一书问世已经二十多年,人们渐渐了解了这一度蒙上神秘面纱的拳种,陈鑫修订了《三三拳谱》的事迹,又给我们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新课题。
众所周知,陈氏太极拳是明末清初陈王廷集众拳之精华创编的。我们通过苦练陈氏太极拳和形意拳的切身体会,通过研读有关这两类拳术的理论著述发现,它们在拳理拳法及某些技击招术上,相互一致和融会贯通之处非常多。使人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初陈氏太极拳的创编是吸收了大量形意拳精华的。而后,陈鑫又根据太极拳理法,反过来修订和发展形意拳法。可能想见经过修订的形意拳《三三拳谱》,必然又揉进了太极拳的高妙之处,使形意拳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惜到目前为止,除唐豪先生看过一眼外,此拳谱如石沉大海,一直未以问世,实在令人惋惜。
陈氏太极拳和形意拳技击原理和手法上相通之处,从下面几方面可以切实领会到:首先,太极拳的理论核心是用意练意,行气练气,整个运动中始终贯穿着"阴阳","虚实",是以心行气,气到劲到,久练之后气敛入骨,达到行气的最深功夫,核心是一个"气"字。
形意拳则讲究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郭云深语)。三层道理: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步功夫:易骨、易筋、易髓;三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在外行人看来,开意拳是生打硬进刚烈勇猛的拳种,其实不然,"形意拳为柔术之上乘,内家之正宗,盖能刚柔相济,进退互用"形意拳高手以气行刚,而至刚无比,核心也是一个"气"字。
它们之间的区别则在于太极拳是"由柔成刚""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于内"形意拳则反之,由刚至柔,由坚刚于外的明劲,修练成飘忽柔幻的化劲。用老拳师们通俗的说法,这两个拳种同是内家拳,练法上,太极拳是由内向外练;形意拳是由外向内练。但是,它们上乘的功夫却是相同的,"柔行气,刚落点","刚柔相济方为真"。
在对抗性技击策略方面,太极拳和形意拳都主张"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的后发制人的技击方法。形意拳讲究"以巧破千斤",在对抗中,盯住对方,抬哪个肩就知道动哪个脚,趁对方举足未稳,抬起一脚起空时,抢入对方中门发挥技击拳法。对方抢入我之中门,我被迫撤退当中,也发挥同样击法破坏对方攻势。此打法称"进亦进,退亦进。"
而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主张引进落空,弧形走化,直线进击,乘势借力,能化能发,相机而动。两拳迎敌技法不同,得势后的击法,劲力却同出一辙,都使用"弹抖劲""弹簧劲",犹如蓄满劲力的弓放射箭矢一样。功夫高强的老拳师更善于根据对手来势特点,施之以"拧裹劲""崩炸劲""抖搂劲"或"长劲""寸劲"不等。有人讲,形意柔而化太极,太极刚而成形意,是很有道理的。
在套路和动作演练方面,形意拳和太极拳,尤其与陈氏太极拳二路(炮捶),在身法、步法、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颇多的。如退步压肘、闪通臂、掩手肱捶 、连珠炮、连环炮等等。这些动作与形意拳劲力特点极其相似,只不过在转换招式中揉进了绵绵不断的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的闪通臂式,鲜明地体现了形意拳的特点。
此势是从斜行拗步开始的,双臂合拢在胸前向外朋出,转身向右大吕,进左腿右手出击,同时转腰拧胯向右转换身形,右手在腰胯腿膝甩鞭子般地缠丝劲带动下,蓄满了劲随全身转动从上而下缠,左手与右手形成向合力向前击出。此式的定式正好是形意拳劈拳三体式。
陈氏太极拳的连珠炮与劈拳法亦十分相似。此势由高探马开始,腰胯转动带动双手双逆缠至胸前,右掌心向外,左掌心向下朋出,发劲的同时,右足向前进半步,左足亦随之跟进半步,足跟铲地有声。此式在手法上合于形意劈拳的起躜落翻,步法上与劈拳的寸步寸劲豪无二致。只不过陈氏太极拳把劈拳的直出直入变为横胯顺胯,这也是便于缠丝劲发挥的击技特点。
陈氏太极拳动作招式中,与形意拳中五行十二形相似之处还可举出许多例子,凡是练过这两类拳的人都可以体会到,这里就不一一解析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拳种都不是登峰造极的,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门户之见,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必然会导致拳种的退化或失传。当年陈王廷博采众长,独成一家,给火黄子孙创下无价瑰宝-------陈氏太极拳;其后,陈鑫又大胆以太极拳理法修订形意拳,留下了神秘莫测的《三三拳谱》。这本身,对关心我国武术事业发展前景的人们不是很好的启示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