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凡遇敌相博,出手既无方向、长短、快慢、劲力大小可言,需要心静用“意”,意到、气到、力到。一切功夫皆如此,太极拳尤为如此。心静,则可以用意。“心不静,则意不专”,不能专注一方;心不静,则不能观察敌意,不可以随机应变,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所具备的技术。

一切拳术,身法要求的基本功,既下盘的稳固是基础,没有此基础的拳法只能称之为:“会个一招半式”,脚底没根。防,没有根基,难以守中;攻,自身难保,更难得机得势。

太极拳身法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尾闾正中神贯顶”,“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无过不及,随屈就伸”,轻灵圆活,这就要求练好基本功,盘好底架。在此基础上,可以逐步做到劲起脚根,发于腿,以腰为主宰,以丹田为中心,节节贯串,形于稍节的贯串劲(此劲向外发放时由根节到稍节,向内采捋时由稍节到根节,其主宰在腰)。我们通过盘架练习,做到时时处处八面支撑,空松圆活;通过推手练习做到掤劲灌足。“掤劲”就是太极拳的“绝”,有了掤劲就能“听”,有了掤劲就能化,有了掤劲就能打,有了掤劲则知己知彼,能够上下相随,不丢不顶,沾粘连随。凡此不是研究此招或彼招,不是研究这样巧,还是那样巧的方法,此是太极拳功夫——内功。

练太极拳不在“外”,而在于“内”;不在样式,而在于精、气、神,在“用意”。“心为令,气为旗”,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而动。“心意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心意一动,四肢百骸皆动”。所谓:以内气催外形,也就是“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 一节动,节节动,节节贯串”;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法,是其一大特点。在长期的练习拳架与推手实践中,可使僵劲化为柔劲,柔中寓刚;运用这种以棚劲为主的缠丝劲可走化来劲,引导来劲,使之听从我的意之所向。太极拳由松柔螺旋之巧,结合意气的内劲,可练出缠绵、浑厚、惊弹、冷脆之劲。此劲洗去了纯肌肉的僵、拙、局部之力,生于意与气的松静之中,其内劲促发、震弹之效果,如迅雷不及掩耳,如雷轰顶一般。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之艺,打人于不知之中。其身法上的弧线运动——缠丝劲法,即:“先定,后动”之法;以及用法上的掤、掳、挤、按、采、捩、肘、靠之法和左顾右盼、中定步法,以及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之劲,起决定性作用。“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这就是太极拳的“绝招”。因此“守中”能守得住,“用中”能用得上,“静若处女,动如脱兔”。平日走架为知己功夫,推手为知彼功夫。当我处处走弧线,引彼刚猛之劲时,对方已在我控制之中了,所以起手能够引彼之劲,使其落空。一但交手,边引边进,“守住正中定横中”,敌之弱点既暴露在我面前,得实即发。

弧线运动及掤劲之法,使得虚实变化无常,忽隐忽现。“听”劲练习使得触觉灵动,所谓:“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散手的原则是:“后发先至”,“引进落空合即出”。所谓:“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松开我劲勿使屈,放时腰脚认端的”。然,制胜之道,仍需要经“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之路。

太极拳的“招式”也有不少,如:懒扎衣、单鞭、六封四闭等等,一式之中变化多端,“招招有劲,劲劲成招”,所以太极拳打得并非一着一式,打得是“劲”。太极拳之“劲”以“掤劲”为主,尚有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捩劲、肘劲、靠劲。细分还有提、拿、搓、撅、倦、正、滚、侧、错、磨、弹、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折、冷等等。“劲”和“力”的含义有所不同,只有懂劲后才能真正明白。劲与力对比:前者是圆而力整,后者方而涩;前者集中、聚拢,而后者力点分散;前者速,而后者迟。太极拳的这种“劲”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心意一动,四肢百骸皆动;心意一静,全身无不从之。功夫深者,外形不见其动,瞬间即来,瞬间消失。“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如火烫身一般冷翠。

什么叫“舍己从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物来顺应,粘着不离,要那儿给那儿,得那儿打那儿;高来高取,低来低就,始终拘意不松,我顺人背;“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始终“意”在彼先。“蓄之即久,其发必速”,显非力胜,此乃太极拳术之妙也。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