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拳谱 >泰拳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古泰拳的特点风格和缠麻式拳击时代下的泰拳


    古泰拳由民族艺术演变成职业体育迄今,经过“攻瑰园、国柱高、柴厂、是乐园、萱   昭策”,而至现代化的“叻喃隆”各个拳场时代。

    古泰拳的技击表演有二种形式:单练、对练和群练,这是古代泰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每年重要节日如春节或夏至之时。依习俗村民集体游行,祭祀作福,皆穿锦衣霓裳,载歌载舞作乐,极具风味,而拳术表演通常是压台戏。此项遗风如今奉国内地及我国西南部傣族聚居地区尚偶然可见。

    在泰国尚可得睹的古拳表演,拳师多佩截贡铁、神物或吉祥圈,并有以兽形纹身的习惯,甚至在腿部雕以花纹图案装饰,象征坚强,具备美观和性感,有所谓趋吉避凶之功能,

    古拳的礼师动作优美悦目,仿野兽动与技击招式揉合,在笙鼓声附和下进行,式样变化多端,惟妙惟肖。

    在技术方面,古泰拳的攻防技法很多,花样奇趣,如鳄鱼摆尾、弹腿、拨脚、更有举足瑞敌背使其倒地,再踊身跨越其首,以及扼锁关节诸法。只可惜此特具古色的武艺,已日渐式微,现在看来,恐不出百年,将行消灭。

    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武术也非常流行,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有本地派(主要是拳)、汉族传来派(主要是棒棍)、缅甸传来派(主要是刀)。泰国传来派(主要是短刀)。据说各种项目共达一百三十多套,每一种派别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及严格的程式,固定的动作图形和判断欣赏的标准。不过,此类武术套路亦越来越少,有的已近乎失传.

    傣族社会对武术有多种称谓:西双版纳叫“烦整”,景谷一带叫“令整”或“令拳”,德宏“戛整”或“戛拳”.这些地区拳术或兵器在很大程度上都保留了古代风采.

    傣族的拳术千姿百态,打起来舒展大方,发力迅猛。攻防以下盘为主,跌扑、摔打为基本动作,配合各式腿法、手法成为套路。颇有中国小架子“南拳”的特色,全套保持低架势,便于进攻和防守,其重点是以逸代劳,以柔克刚,表演时可随音乐伴奏重复数次。最有名的“孔雀拳”,造型更见优美,招式特别表现出孔雀刚柔健美的动作。其他又有模仿野牛斗角、鸡斗、猴子、大象等动物的套路。

    傣族拳术是傣家先人和大自然作斗争中形成的。其基本动作、图形和套路神韵,均发自摹仿生态劳动,模拟动物的动作,充分反映绚丽多彩的边寨生活情景,更体现了傣族人民淳朴而豪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综论傣族原有的武术,显然就是属于“仿生”和“象形”类型的拳术,其形态与实质充分表现出原始社会时代泰人之智慧及心态,从中可窥探到武术发展之必经阶段。

    在十四世纪古退罗之大城皇朝时代,擂台角艺风气已极兴盛,所采用的形式,最先是“徒手式”,后渐改用马皮条裹拳,称“拳甲”式。此种拳斗方式,只限于在宫廷内的比武,在民间可见的.则多为“缠麻”式,乃是以粗麻缠缚拳腕,使之坚固,因为其表面粗糙,接触时固更能伤人。此形式之拳斗,名缠麻拳击,数百年来,一直是泰拳的代表形象,(见图2)直至本世纪30年代始被“拳击手套”式取代。

    缠麻式泰拳,一直被认为是泰拳的原型,并堪称为泰拳真艺之代表。

    据已故拳坛评论家博里·素旺叻忆述.玫瑰园内首日拳赛,于广阔校园草坪上举行,以土地为擂台,为期一天.后拳场当局于广场上搭一高约四呎之方形平台,作为比赛用.

    当时尚属缠麻式拳击时代,拳师交斗,采用粗麻捆缚拳头,至手腕或肘弯部位,头戴吉祥圈,或以符巾束发,用浴布折成厚枕垫护下部。

    拳师搭配,无分体重,只要双方同意,即可比赛.每场赛事.通常有拳师五对比斗,每对拳规定十一局决胜,每局五分钟,一分钟打斗,四分钟休息,局终以击鼓为号.台上有拳证(即裁判).监管拳师操行,吹笛施发停止或续战讯号。拳赛结局有三种:

    1.某方拳师服输或被击晕;2.双方本领相若中途判和;3.两方若斗至终场即当和论。拳师出场程序也与今日的比赛不同.当第一对拳师比完一局休息时,由第二对拳师接替出场,打一局,然后首对继续比赛,如此轮流接续比赛,直至全部五对拳师赛完为止。

    玫瑰园拳场时代,拳师均注重技术与智力,拳术方面,可划分东北部、南部、中部与京畿四大宗系。、

    东北部拳法以柯叨为中心.注重攻击,擅用腿高踢及摆拳招数,作风大刀阔斧,劲力雄猛。待敌架式以高桩直立,两足前后溜动变换位置,腿招精妙为其特色.

    南部拳法以猜耶为宗主,其技寓攻于守,善用三官步法,架式多采曲膝抵身,虚步迈行抵御下盘腿攻,素以膝、肘技术精良著称,一式“扑杀技”,尤广受称颂.

    其他系统虽不如上述两宗名气大,但也有其独特风格,中部华富里之拳师,抽用拳招直击,出手准劲,刚锐洒脱。京钱拳师,极重视体能训练,且多兼修西洋拳,故拳头蛮狠,内劲尤佳,体力多占优势.

    南北高手入京参与擂台赛之后,各地拳法,得以发扬于世。内地拳师陆续留京传技,全国各地拳术,渐而融汇贯通,同时,西洋拳法亦渐混合于传统退罗拳技中.对泰拳术发展,有锦上添花效果。自此泰拳术得以统一,昔日繁复的招数,经擂台比赛不断冶炼而产生精华,遂形成今日泰拳的基本技术。

    当时拳师甚迷信,崇尚原始之巫法,名手出赛之前,多依循古老风习,恭请高僧或巫师,为之念咒或举行宗教仪式作福,用符号与法粉饰身,又有用药液涂搽习惯.例如“颂交”拳馆拳师。喜以黄姜油搽身,成眩目赭黄色,或如南部高手乃茵,经常泅沐于药汤之中,久而全身皮肤变青黑色。说是可以强身,抵御攻击.

    在装饰方面,大部分拳师打斗时仍佩戴吉祥圈,南部拳师则代之以符头巾,搏击时偶被击歪,对方必自动退让,予以移正机会,然后再斗,以示对圣灵之物的尊重,也反映出昔日拳师以技服人,而不是恃蛮力争胜。除吉祥圈外,拳师还极重视佩戴的辟邪物.即以符布折成带状,内藏符条或佛相,结于臂间,探信可以藉此增强内力,及获得化险为夷的护身神效。

    昔日成名拳师,年龄都在二十五至三十岁之间,十八九岁之青年拳师,通常不受重视,称为“童拳”。偶有老辈好手登台,年逾不惑之龄亦不足为怪。

    体贡方面无等级分别,拳师比武,以小击大情形,屡见不鲜,因可自恃技高及智勇。玫瑰园时期最出色拳师,几乎全属57公斤至60公斤间,超过“公斤之重型拳师,寥寥可数。

    古代泰拳比赛,拳师以粗麻缠捆双拳,有其重要意义,因为手是主要武器,经缠麻之后,可使拳腕强硬有劲,在进攻与挡架都有利.

    所谓粗麻,实是任何麻绳均可使用,在玫瑰园至国柱拳场时代,拳师所用麻绳,多属以棉线卷成的棉绳。

    通常拳师应用的棉麻.长约二十至二十五米,分为两捆。

    捆缚方法,自臂腕迫缠至末段一米长绳尾,即扎紧拳头,由于其表面凹凸不平,出赛前经师傅含水喷向拳背,麻绳吸入水后发胀.更为坚硬,破坏力陡增。

    据说有以洗米水涂上拳背,甚至沾之以混有玻璃或碎石之粘液,以加强拳部杀伤力。

    缠麻方式,有地域性之分。东北部拳师擅腿击.踢得高而劲猛,因此所用缚拳棉麻较`.捆缚拳头、前臂砚肘弯,以助抵挡腿攻。中部华富里拳师般用直拳,拳招快而准,故所用棉麻较短,缠拳至腕部。南部拳师重肘膝技法,善于内围挥肘所劈,缚拳棉麻长短不一,拳师各沿其法。北部南邦府拳师,尚有赤拳上阵者。

    自柴厂拳场时期始,泰拳比赛引进西洋拳赛的许多规则,譬如取消缠麻方式,代之以戴拳击手套进行比赛。这就为泰拳走向世界,为国际武术界认可和接受奠定了基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