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孟子曾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而俞大猷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著作。中国古代棍术流派甚多,明代已有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俞大猷棍法等十几种著名棍法。
嘉靖四十年抗倭名将俞大猷奉命南下,取道河南,遂访少林寺。观少林棍法后,俞认为“已失古人真传”众僧“愿受指教”,并扒宗擎,普从二人入俞军中学习,三年后二人返寺,又教百人之多,少林棍法由此驰名海内。
明万历年间,安徽休宁县著名武术家程冲斗曾投师少林寺学艺,并将所学少林棍法依势绘图并附文学说明公布于世,这就是《少林棍法阐宗》一书,此书为研究古代棍法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明俞大猷《剑经》、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等对棍的击法均有详尽论述。握棍的方法称“把法”,常见的有阳把(手心向上握棍),阴把(手心向下握棍)、阴阳把(两手心相对)、对把(虎口相对),交叉把(左右手交叉),滑把等。棍法有:打、揭、劈、盖、压、云,扫、穿、托、挑、撩、拨等。练习棍术要求手臂圆热,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表现勇猛、快速,“棍打一大片”的特点。棍术的套路有:自选棍术、猴棍、七星棍、五虎群羊棍、齐眉棍、大梢子棍等。对练有“对棍”、“棍进枪”、“棍进三节棍”,“三人对棍”等。棍主要以抡、劈、扫、拨、舞花等动作,配合各种步法、身法构成套路结构。其特点是快速、勇猛、刚劲有力,练起来棍法密集、风格泼辣、节奏鲜明、呼呼生风,有“棍打一大片”的功效。
五郎八卦棍法相传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因此而得名。杨五郎随父征契丹,后到五台山为僧,以枪化棍,棍法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变为六十四点棍法,符合内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数,故名“五郎八卦”。黄飞鸿从其父黄麒英那里学来,后来他融入南派武学功法精华,并由高徒林世荣发扬光大。这套棍法长短兼施,双单并用,法门多而密,以圈、点、枪、割、抽、挑、拨、弹、掣、标、扫、压、敲、击十四字为诀。变化多端。
1、拨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摆动为拨,拨棍时用力轻快平稳,幅度不要过大。
2、扫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抡摆;或尽量以棍梢贴地,棍身倾斜抡摆为扫。扫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3、抡棍:单手或双手将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抡。平抡不得超过一周,加转身不得超过两周。抡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4、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线向前、向侧或向后戳击。戳棍要求发力短促,力达梢端或把端。
5、劈棍:棍由上向下为劈。劈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6、立圆舞花:两手握住棍身中段,使棍在身体两侧由上向前、向下绕立圆转动。要求连续快速,走立圆时很要贴近身体。
7、提撩舞花:两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使棍沿身体左右两侧由下向前、向上划立圆连续向前撩出。要求快速连贯,立圆抡转应贴近身体但不得触身。
1、侧重技击性棍法,大都采用二人对劈的基本功夫,也有带护具进行互相劈,打,拦,刺等训练,虽然棍法不多,但实战性较强。
2、侧重艺术性棍法,大都发展难度动作,讲究姿势优美,是一种不求实用的“武舞”棍法,此乃古人所指“满片花草”。小说《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舞棍“使得风车儿似转”,就属于这类“武舞”棍法,两类棍法都有很高的体育价值。舞棍时要求手、眼、身、法、步协调合一,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增减勇敢顽强的精神。
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的腰腿之劲和臂力,实战时往往以其长、大、重先制于人。齐眉棍立棍于地,棍高以眉为度,舞动时可大蹦大跳,倭、劈、扫、舞,灵活多变,棍声呼啸,气势极为勇猛,很适用于“武舞”棍法练用。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蹭有铁环相连接,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出入难防,棍法灵活多变,有一定实用价值。大梢子棍是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起来,《武经总要》中提到的宋代“铁链夹棒”与其形近。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多为双手各执持一棍演练。
《侠客无双》中的武器类型
《侠客无双》一款以明代为背景基础,秉承东方传统武侠文化的一款微端2.5D武侠网游;
游戏由九大门派组成,其中“棍”是属于少林派的武器;每次打击能造成大量的伤害;与少林技能搭配后能使威力发挥到极致;
门派
武器类型
武器名称
武器说明
少林
棍
禅意棍
棍头镂雕佛前青莲,意佛之境;棍身无刃无锋,意佛之心。
佛篁棍
棍身乃少室山青竹,挺立不傲,节节分明,因久受佛门香火,故名“佛篁”。
般若棍
棍身雕刻梵文“般若”,弹性十足,高度到人眉处,故又名“齐眉棍”。
弥尊棍
青铜所制,棍为五面,象征佛之五世,棍分多节,每节镶有玉珠,寓意历劫成佛。
藏空棍
曾为少林高僧了空之物,随了空入世云游,屡败扶桑剑豪,名声显赫。棍端莲花乃此棍特有。
刀
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被称为“百兵之帅”。
枪
枪在古代称作矛,为刺兵器,杀伤力很大,其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取胜之法,精微独到,其他兵器难与匹敌。被称为“百兵之将”。
剑
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被称为“百兵之王”。
戟
是将戈和矛结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
斧
由一根木棍把手接着一块梯形刀片所构成。为古兵器的一种,也是在上古时代的生产工具之一,在格斗、狩猎中,斧都有很强的近距离战斗力。
钺
钺是中国古代一种两角上翘、具有弧形阔刃的劈砍兵器。先秦时期也作为统帅权威的象征物,并用于刑杀。
钩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戈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戈、钩、戟并用。从卫墓出土的铜钩看,钩的形状似戟,只是戟上边为利刃,而钩上边为一线钩形,故名钩。
叉
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柄长7~8尺,重约5斤。三股叉中锋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锤。
鞭
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
锏
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步战。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
锤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练子锤等。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
抓
即是挝,古代的兵械之一,有长械、短械、软械三种之分。使用方法融有长矛、大斧等长柄重械的技法。
镗
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长1尺半,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
棍
棍也被称作“棒”,古代多称棍为“梃”,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打击兵器。
槊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
棒
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
拐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
流星
多指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亦属索系暗器类。仅系一个者,绳长约五米,称"单流星";系两个者,绳长为四尺半,称"双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