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陀
(Buddhabhadra佛陀跋陀罗,南北朝/北魏)
佛陀是称谓。少林寺首位住持,东天竺(今印度)人,跋陀六岁丧父,自小与母亲以纺织为生,后皈依佛门,20多年未能修成正果,后得高人指点,称其与震旦(今中国)有缘。于是,跋陀开始周游列国,经西域诸国,达北魏国都平城,受孝文帝接见,跋陀为孝文帝讲授《十地》佛经,深为孝文帝所敬信,遂礼为上宾,为他开设禅林,凿石为龛(即云岗石窟)。北魏国都迁至洛阳后,孝文帝又在洛阳为跋陀建造佛院。因跋陀喜欢幽静之地,孝文帝又在嵩山的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少林寺,让其传法。
佛陀跋陀罗
(Buddhabhadra 359-429东晋,别名:佛大跋陀罗,佛大贤,佛贤,觉贤)
传经者,名字和少林寺首任住持相同,时代相近,但不是同一个人。生于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 5岁丧父,17岁出家。记忆力超强,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受禅法。后受智严邀请入汉地,于后秦弘始八年至长安。因与鸠摩罗什不和,被迫与弟子慧观等40余人赴庐山, 备受慧远欢迎。留居庐山年余,译《修行方便禅经》。东晋义熙八年(412年)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住道场寺,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后又创译《华严经》60卷。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佛驮跋陀罗于刘宋元嘉六年(429年)圆寂,年七十一岁。
求那跋陀罗
(Gunabhadra 394-468 南北朝/宋),意译为功德贤
中天竺人,印度佛教高僧、翻译师。刘宋元嘉年间来到中国,是楞伽师的始祖,是菩提达摩的老师。后人也常简称跋陀,由于达摩也曾入少林,很多人常将此跋陀与少林首位住持佛陀跋陀罗混淆。
僧伽跋陀罗
(Samghabhadra 南北朝/齐),也称众贤
488年入华。加泾弥罗国人(今克什米尔),著名论师。
尸罗跋陀罗
(Śīlabhadra 唐),也称戒贤。东天竺人
那烂陀寺任住持。玄奘西行至那烂陀寺时戒贤已是一百零六岁高龄,仍作为教授师为玄奘讲了数年佛经。为大乘瑜伽行派著名论师。
前几位跋陀罗在中国的活跃时间比较接近,经常被混淆。包括之前一些百度词条的指向也不正确,故做此词条一并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