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仁、赖银生 (1982) 报道了河南斗鸡的种质特性。徐玉成、吴玉环 (1983) 报道了吐鲁番斗鸡的种质特性。肖国华 (1986) 报道了伊犁斗鸡的种质资源及特性。陈宽维、刘海良等 (2001) 报道了鲁西斗鸡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饲养管理、训练。陈丽阶 (2003) 报道了漳州斗鸡的种质特征与饲养管理。邓祖洪、吴茂霞报道了西双版纳斗鸡的种质特征及驯养管理。刘汉文、邢兰生等 (2003.7) 介绍了毫州斗鸡的饲养、生长繁殖、选种选配和斗性斗技, 重点论述了毫州斗鸡的外貌特征和饲养管理, 并对发展作了展望。这些报道有助于人们认识了解斗鸡, 公正的评价斗鸡。李连瑞、许宗运等 (2002.3) 报道了吐鲁番斗鸡的人工孵化及育雏结果:种蛋入孵出雏率为76.8%, 育雏成活率为94.3%, 为吐鲁番斗鸡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徐廷生、郭黛健等 (2004.12) 分别就我国四大斗鸡的品种类型、饲养管理以及开发利用等进行了论述, 表明我国斗鸡种质资源丰富。郑江平、齐新林等 (2004) 报道了吐鲁番鸡的产区概况及品种形成、种质的特征和特性、开发价值和前景及保种和开发利用建议等。黄凡美 (1983) 等多位专家对太和鸡、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北京油鸡、吐鲁番斗鸡、新狼山鸡、芦花鸡等8个鸡种产后24小时内新鲜程度较高的2 979个蛋的相对密度、哈氏单位、蛋壳厚度、蛋黄颜色等项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是:吐鲁番斗鸡蛋的相对密度最高, 4级以上的频率达到88.10%;蛋壳厚度最厚, 为0.3477±0.0016;哈氏单位较高, 为85.93±1.88。刘钢 (2006) 论述了斗鸡种质优缺点, 我国斗鸡大部分为豆冠或为其冠的异形, 少数为玫瑰冠和胡桃冠。据邱祥聘主编的《家禽学》记载, 纯合型的豆冠和玫瑰冠鸡种受精率低。据新疆泰昆公司内部资料显示, 吐鲁番斗鸡的最高受精率不超过90%, 最低不及70%, 龙骨高, 胸囊肿发生率高, 其遗传力为0.2, 属低遗传力, 耻骨间距小, 腹部坚硬, 产蛋量低, 经过八个世代的系统选育产蛋数为120~130个, 高峰最高产蛋率为75%, 且是小群饲养 (产蛋母鸡286只) , 大群饲养至少要打九折。斗鸡斗性强, 与其他商品鸡种 (隐性白、快大黄) 正交、反交后代仍具有较强的斗性, 商品鸡群养由于啄斗死淘率高。斗鸡纯繁往往具有裸背、裸颈基因, 早期保温不容易, 育成率较一般鸡种低, 着羽速度慢, 至120天仍有部分鸡长羽不全, 这对早春及寒冷地区育雏具有很大意义, 即使当年将裸背、裸颈的鸡全部淘汰, 下年纯繁时仍有近50%的裸背、裸颈鸡。骨量大, 胸角小, 基本在60度以下, 屠宰率低。遗传力高, 杂交一代仍具有这样的品质, 这与现代肉鸡育种追求大胸肉这一性状相驳。抱性很强, 可达到100%, 有些一年可抱窝4次, 据专家推测抱性基因与斗性基因和肉品质基因连锁。斗鸡的公鸡采精量小, 最高不足1毫升, 快大型鸡采精量可达2毫升, 进行人工授精可配30只母鸡, 1只斗鸡进行人工授精不会超过15只母鸡, 自然交配一般为4~6只。羽色符合优质肉鸡羽色要求, 我国各种斗鸡羽色一般为黑色、黑红色、红色等, 白羽只占很少一部分。据武大春报道, 河南斗鸡公鸡白羽率仅为0.6%, 母鸡仅为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