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来看,“雷声”只是一种发声方法,但心意嫡系传人都是把它当做身法来看待。传统理论认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合一才是真正的拳术,才能体现真正的“雷声”。那就要做到“内外三合”。其实“内外三合”与“六艺”完全是一回事,六艺合一就能够做到处处合法不失中正。传统理论中的“内外三合”与“内外五行”也是一一对应的。外形在动,内脏也在动,精神意念也同时在动。“雷声”由外形的动和内脏的动相合而发出。拳经云:“肺动震雷声。”所以,绝不能把雷声只当做发声方法来看待。
“雷声”的练习多在收式的时候发出,常常以鹰捉虎扑作势发“雷声”。当然,在其他发力中也可以发出“雷声”,并不只局限于一个鹰捉虎扑。如果你把它作为身法来看待的话,心意拳中的每一把艺中也都包含着它。
拳术中的发声,有时也让人厌恶,有时也会被武术家们指为装腔作势。肤浅而又拙劣的表演当然会被人嗤笑。这本不足为奇,跑了调的“深情”演唱也会促成一身鸡皮疙瘩的产生,但这却不能使每个人心里就产生让音乐从此消失的念头,我们倒是盼望着真正懂得表演的人上台表演。所以,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将雷声视做俗事而轻视它的存在和作用。
“雷声”要在身体抱合之后才能发出。肢体外形达不到相合相随,更无法谈及“雷声”。“雷声”因功力深浅各不相同,随着功力的不断加深,雷声发出更是惊天动地,在这里我们也没有必要把它搞得神神秘秘、深不可测.从而让人感到遥不可及或不可操作。可以清楚地告诉大家,“雷声”就是以正确的发力技术加之正确的发声方法做出来的。心意“雷声”的发声方法与声乐中的发声方法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歌唱家如果不懂得武术运动的话,发音与发力当然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块儿。武术家也是一样,缺少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武功修为上应该是一个遗憾,武功造诣也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声乐发声时靠丹田气使胸腔、口腔、脑腔三腔产生共鸣,尤其是在脑腔共鸣时与心意虎抱头的劲意有相似性。所以,歌唱家并不是单单依靠嗓子来发声,更注重丹田的底气,这样出来的声音效果,既洪亮又不易疲劳,绝不像武术的发声那样令人惊谏而又杀气腾腾,但用力方法却有相通之处。
心意“雷声”也不是单纯地依靠口腔和嗓子进行局部发声,发声时不是将气全力由口腔向外喷吐,而是在虎抱头的领劲中沉气发声。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发声时不能将声音延长,应与发力技术一样,一发即止,突发突止,短促惊怪。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产生大的破坏力,就要求速度力量,只有力址而缺乏速度的攻击,产生的只是一个推力,能使敌人产生较大的位置移动,而对其身体的破坏力不算很大。若以同样的力,却在提高了速度的情况下击打到了对方的话,可能对方不会产生大的位置移动,但他受到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发声方法与发力方法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发声时口、鼻应感觉不到有大量的气流通过才是正确的,可以让伙伴伸出手来,你以正确的发声方法挥拳击打后.再以全力吐气的非正确的发音法进行击打。问一下伙伴对于前后两次拳击的感受,对方一定会感觉出两种力星的不同。自己也可以击打悬挂物,检测自己两种发力发声方法的不同效果。
发雷声时要先吸气蓄力,由束身猛然全身展放,闭口齿齐四梢,使发欲冲冠,甲欲透骨,牙欲断金,舌欲催齿,声发而手落,心意狠毒,并时刻检查身体各处是否相合相随。练习发力时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都骤发雷声,这可能会影响到别人,还会使咽喉干燥和疲劳。重要的是以心意作指导.以心意去体会,不然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会被人视为低俗。
雷声发音多发“噫”音,也有对应五行、五脏、五官的五音发声,分别是哟、喙、噫 ,喝、哈。又分别向五个方位发力:前、后、左右、上、下。哟发向前,金肺动.肺动震雷声;暖发左右,木肝动,肝动如飞箭;噫发向后,水肾动,肾动快如风;喝发向上,心火动,心动勇力生;哈发向下,土脾动,脾动大力攻。传统理论认为,五音发声可调节五脏,有保健功能。很明显,这是借川了传统的中医理论。不管是发“噫”还是发五音,其本身确实对搏击有着很多好处。只要是山内而发,具有内涵.在振奋精神、鼓舞勇气的时刻确实能使敌人遭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因为这是愤怒而又疯狂的勇士所爆发出来的强劲力童,有摧毁一切、破除生死的决心和勇气。水浒传第八十四回、宋公明兵打蓟州城:“……各自摆开阵势,番将宝密圣横架出马,宋江在阵前见了便问到,斩将夺旗乃建头功。说犹未了,只见豹子头林冲便冲出阵来,与番将宝密圣大战。两个斗了三十余合不分胜负。林冲要建头功,持丈八蛇矛斗到间深里爆雷也似大叫一声,拨过长枪,;用蛇矛去宝密圣脖项上刺中一矛,溯下马去。”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他在健身房练习到极限的时刻经常会大吼一声,只有这样他才能调动出最大的能量。可见声力俱到在实际应用中是很自然的一种能量爆发的表现形式。大多数人都适合于这种锻炼模式。在发力发声时,因为气沉丹田,全身骤然一紧,浑身似铁,山此也减小了受到外来打击时对内脏的震动与伤害,提高并加强了身体的抗击打能力。所以说拳术高手都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也有人说,心意拳不练抗打的死功夫,本身就是“金钟罩”。事实上有很多传统拳术都不练那些伤害身体的抗打功,因为人体的抗打是很有限的,花费大量的时间换来的抗打神功,往往经不起时间的侵蚀与实战搏击的考验,且多有副作用。所以有很多门派的武术家都很反对筋努骨突,对于那些引以为荣的拳锋布满老蛮和五指变形的练家,更是被武术家们嗤笑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