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武术 >武术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武当内家拳虽说创自张三丰,但这个“创”字决不是凭空而来的。例如,有些太极拳论著提到“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似说明内家拳是在总结研究外家拳的基础上,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一种发展创造。但这决不意味着内家拳是学了外家拳以后,才一招一式进行破解重新创造的。实际上,恰恰是张三丰在继承道家拳功的基础上,根据道家养生与技击统一的特有武学原则,将道家早期流传的拳功与当时的外家拳进行比较分析,在不失养生原则的前提下,对原有拳功在技击上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完善,使之理法趋于完备成熟,天衣无缝,无懈可击。还有就是,关于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后来已失去本来面目的少林拳弃去,以“翻”回同于道家哲理的佛门类如“易筋”、“洗髓”的功夫上去。

所谓张三峰“既精于少林”(注:这里指北宋张三峰,但他同样可以代表元明的张三丰。本书主要的指向是元明的三丰。——笔者),实际是由于这样一种情况:张三丰在青年时期,为访道,曾有过数十年的云游生涯。在数十年的云游中,他到过的地方很多,接触的社会层面也很广。为了游历的人身安全,掌握防卫的武术则是必不可少的。那时在社会上非常闻名的也就是少林武术。张三丰由于经常也出没佛门访道,所以自然就接触并学习过少林武术,并且很精到.正因为他通览当时所流行的少林武术,才深深体会并发现,这种偏重于筋骨皮强化训练的武术,并不是真正的佛门武功.因为,佛门的武功首先应是锻炼体魄之禅功,其次才为战斗防身之武技。这时期,张三丰自然也接触到不少道门拳功.但道门拳功是以丹道为圭旨的,一是玄妙高深·,非数十年纯功不得其奥,且必须有很高的悟性才能掌握,极不利于普及;再则道门比较保守,秘不外传。鉴于这种状况,张三丰便决心创立出一种既不违背丹道养生之旨,又可具技击之用,也便于因人施教即利于普及的武功来。因此,当他在武当山完成大道修炼后,便潜心将道家各派古今拳功以及佛门禅功,儒家、医家养生健身术,与社会流行的“少林”武术,进行着优势杂交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他将佛学、道学、儒家易学理论结合起来,进一步联系自然界种种现象进行观察体悟,并和养生实践,技击实践进行反复比照、验证,最后终于创立了以太极拳功为主要代表的武当内家拳派来。

但是,尽管张三丰汲取了众家之长,然而武当内家拳的理论精髓,武功的基本框架,却是沿着道家、道门这条主线来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史实。

据当今不少太极拳门派共认,太极拳的渊源当应追溯到张三丰之前的很久很久。因为各门派历代师承口诀大同小异地记述了这一渊源情况。如武当神剑门家承有“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的口诀。此把武当拳的源流追溯到了黄帝时到太和山(即武当山)修炼的净乐国太子(即后采成道的真武大帝)身上。而多数太极门承传的口诀又为“老君设教;宓子真传,…。传与拳术,教成神仙”。老君指的老子,是距今2500年前的道家人物,后为道教尊为始祖.宓子即伏羲氏,是创作先天太极的始祖(有些人把宓于说为老子的弟子尹喜,不知从何说起)。这个承传口诀前二句是倒装句,指的是,道教是老子创立的,然而道教所崇奉的太极八卦之学问,却是早于老子的先圣伏羲氏传下来的。这是说,老子设下道教,但所宣扬的道教是在先圣伏羲帝那时就已总结传下来了,老子传的是伏羲氏的真东西。这样看来,太极拳的源头当在四五千年以前。

今在赵堡太极门派所保存的太极拳经典要论中,有张三丰的一首五言源流口诀。其言:“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授之至予来,字著宣平许。……”这段口诀,不但记载着太极内功的源头从伏羲开始,而且以后又从尧舜到老子,从老子到孔盂,,这一功法还一直传至张三丰,而张三丰的前人则是唐代许宜平等道家学者。根据近年许多有关专家学者对太极拳源流所作的考证,证明张三丰的这段叙述是较为可信的。

关于真武、伏羲、老子创拳之说,按理说是可以成立的。例如,关于真武神,剥去他的宗教神化色彩,他可能就像黄帝一样是个古代部落首领。例如,原始时代尽管生产力很落后,然而精神文化并不一定落后,如那时就有河图、洛书出现,就有黄帝制作律吕音乐出现,就有至今我们还在沿用的天文历法出现,就有一些至今我们还没法解答的其他奇迹出现。那么,那时作为有一种较为成熟的、秘不广传的武功出现,也许是很可能的事。然而,这些仅留于传说中的传说,因年代久远,又未留下可靠证据,因之,实可避而不稽。但从现在可查的前辈武家的著述中所介绍,自南北朝以后,太极功夫屡现于世,这倒是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和根据的。

如,有一种程氏太极拳,据传创始人为南北朝时(公元502~557年)人韩拱月。后歙州太守程灵洗得其传授,并且以此拳技训练部下的兵士,用于战争防御,每获奇胜。这一拳法门派后隐入民间达500年之久,于宋高宗时传至程珌。程以易理悟而精之,后改名为“小九天”,共十五势。拳经留有“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等。

如,又有一种“三世七”太极拳功,据载最早露世的传人为唐代的道人许宣平。许是江南徽州歙县(即今安徽歙县)人,他当时长期隐居于歙县城南的紫阳山中,在山中向阳的一个地方结庵辟谷修炼。许宣平形貌异常,身长七尺六寸,胡须长至膝盖,而头发披至足跟,经常担柴入市贩卖,以换酒喝。当时大诗人李白慕名而访,不得而遇,十分遗憾,遂留题诗曰:“我吟传舍咏,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萧,倚杖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许宣平的太极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此拳又称长拳。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许宜平的太极拳功隐于道门数百年之久,于明朝前期传于宋远桥,此时已经历14代。宋氏后人将此技视为家传继承,然亦有所宣播。至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宋氏后人宋书铭将宋氏拳谱公开。今国内仍有传人。如江苏昆山的王知刚先生,1945年在交大读书时,经蒋维乔老师介绍,由白云道长传授了“三世七”拳功,继承至今。 1992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唐代三十七太极拳与剑术}一书,不过据说宋书铭之前,宋氏太极拳谱就已在民间流传,如吴图南先生以前就有。宋书铭公开宋氏太极拳谱后,实际上证实了宋氏太极拳的存在和由此证明唐朝就有许宣平的太极拳存在。这也是当今太极拳界基本公认的事实。

与唐朝许宣平同时,还有一种太极拳功流传。名曰先天拳,亦叫长拳。此拳功为李道子所传。李道子为江南安庆(即今安徽潜山县)人,为唐代道人。令人称奇的是,按明朝宋远桥的所见所闻,以及武当《太和山志》记载,明朝武当山有个叫李道子的道人,与唐朝李道子完全是一人,说明此李道子由唐朝活到明朝七百多年仍健在。堪为一谜。

据宋远桥在其《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叙述,他当时游历安徽泾县,因闻当地俞家世精太极拳功,便去拜访。因问源流,俞氏言,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门代代相承。当年,俞门传人每岁必到潜山去拜望李道子,如此直到宋朝,李道子仍在。而到宋末,李道子忽然不知所往。后来,宋远桥与俞氏传人俞莲舟结为好友,偕同云游。不久,他们二人云游至湖北均州的武当山,偶然遇到一位蓬头垢面的道人,直呼俞莲舟曰:“我徒儿的孙辈欲到何方去”!俞莲舟怒不可遏,言道:“你是何等之人,竟敢如此无礼!我观你弱不禁风,难经我一掌之击。”那道人并无怯意,依然又言:“我徒儿的孙辈,我倒想看看你的手。”几句话呛得俞莲舟恼怒至极,即进步发招。哪料还未依得道人之身,自个却被击出丈余之外,平空抛起而落下,却未伤着筋骨。俞莲舟惊奇地问道人:“看来你是用过功夫,不然,能敌过我者实在少有。”道人问:“你与俞清慧、俞一诚认识不认识?”俞莲舟一听此言大惊失色,急忙跪在道人面前。原来,道人说的二人全是俞莲舟先祖的名字,这才悟知面前的道人乃是非凡之前辈。经施礼拜问才知这道人正是他俞门前代所拜的祖师李道子。李道于言:“我来武当山已数十寒暑未曾说过话,你今遇到我乃大造化也。你既已来,让我再授你些功夫。”遂又授艺于他。自此后,俞莲舟的拳技不但所向无敌,而且得到的养生之用也是人所莫及的。宋远桥还说,当时他所结交的太极拳朋友,还有江南各地的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俞岱岩等人。他们经常互相来往,甚是亲密。后来他们七人一同前往武当山去拜望李道子,却再未找到李的人。因此之下,又于玉虚宫拜见张松溪、张翠山的老师张三丰。七人经张三丰指点月余方返回故里。

按,李道子这个人,武当《太和山志》记载,言他是明朝正德年间在武当山南岩宫修道的人。人只知姓李,不知其名。因他仅食麦麸,人皆称之麸子李。平时不说话,人穷问之,仅言“大造化”而已。荆蕃永定王请其入宫,问及长生不老之诀,仅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作答。永定王掏不到他的秘诀,只好以礼放还。并着十几名校尉乘舟送行、舟至汉口,麸子李突然从船上失踪。有人又见其卧水而行。校尉返王府回报,永定王令众人到武当山再访。待众校尉再赶到武当山时,言麸子李已尸解仙逝。但后有人见到李仍健在。

《太和山志》所记麸子李的年代,生性、形貌,与宋远桥所述当时在武当山的所见基本一致。但他是否真是唐代的李道子,这就很难说清了。
还有一种太极拳功叫后天法,为胡镜子所传。胡镜子,人不知其名,镜子为其号,宋朝时在扬州将拳艺传授给宋仲殊。宋仲殊为安州人,尝游姑苏台,于柱上倒书七绝一首曰:“天长地久任悠悠,你既无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风吹醉酒家楼。”后天法的特点以肘法较多。传至明代,有江南人殷利亨受之。关于胡镜子,有说为唐人,有说为宋人。似乎二说都能成立。说为唐人者,言他生于唐,于宋时传艺与宋仲殊,说为宋人者,乃不言他生时年代而已。

如,又有一种“六合八法拳”,相传为后唐、宋初年间,由武当修炼20余年后移居华山的道士陈抟所创。所谓“六合”,即体合于心,心合于意,意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功,功合于空。“八法”即:行气集神,骨劲内聚,化象模仿,圆通策应,顶悬虚空,往来复返,安静守虚,隐现藏机。近代辽宁人吴翼翠(1885~1958)精于此术,民国年间在上海、南京、桂林等地传授此拳,后又由其弟子传至两广和港澳一带。此拳已被收入《中华武术实用百科》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一书。该书称此拳既有八卦掌之灵活多变,又具形意拳之劲力浑厚,精炼果敢,亦兼太极拳之柔和顺遂,内劲缠绵,自成一体,特点突出,风格独具。据载,还有一种拳功为“穴道术三十六手”,为北宋张三峰以前的道家人物冯一元所创。关于冯一元的生平事迹不详。后北宋张三峰参其术,充实于太极拳技之中。

除过上述几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以后,太极拳功越代传终南山火龙真人(陈抟的弟子),火龙真人传给元明张三丰。张三丰受艺时已经67岁,后于武当面壁修炼时已经78岁,在此期间,揉前代各家太极拳功之长,深悟河洛易理,创出了具有全新风格及全体大用的太极拳,
由上可以看出,武当内家拳在源头上具有三大特点:一、主线沿自道门和道家人物;二、多源头汇集;三、历史非常悠久。

当然,从客观上讲,我们仅凭现在所能接触到的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就去作武当内家拳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全部和最后结论,那显然还有些证据不够充分完善,研究也尚待进一步细致深入。但武术史只能凭传人宗谱、拳诀、口碑,前人的著述,和武术界,特别是本流派约定俗成的公认看法,这也是唯一的客观考证和认定的方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