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练法有“刚”、“柔”两重风格,无论哪种练法都要“求”得整体力。所谓整体力,就是每一动身体各部位配合的非常默契,劲力从脚底反到手梢(或者其它部位)时节节贯穿,做到不丢力,不散劲。要达到“整体力”的标准,分争力是体认的方法之一(或者说是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在后面详述)。有了整体的感觉后,再继续加功,方能随心所欲的应用,任一动,只要碰上,就能找着对方力点,而对方摸不着我的力点,(或硬或软,其感觉不出来)。
求整劲的方法,依我看来,不外乎动静两种,动中求整比较快,在练拳中体会整体力,或者在动态的桩功中体会出整劲来,大约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即能体会出来,再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就能随心所欲的试力。这种方法得到的整劲好处是周身筋骨活开,手脚动作灵活。缺点是沉重力不够,身体不能全整,间架结构不稳定,容易被人打散间架,常通过步法或者动作来补足整劲。形意拳人多以此练法开始入门。
建议初学者以此为主。
静中求整,即是通过站桩来求整劲,一般站是浑圆桩(太极拳里有太极桩)或者慢练拳来求得,这种方法上功比较慢,而且周身关节、筋肉还是不易活开,我想这大家都能想明白,不活动筋肉怎么能灵,骨节怎么能活?这种方法得到的整体力是身体每一处都是整的,间架稳定,让人有无从进手的感觉。缺点是动作不灵活,而且容易让人找到力点(通过变劲或换劲),别人找到力点时,一动你,你就象一根树棍似的,是整个一个被打出去了,初学者把握不好就练成了大力士了(感觉非常有劲,而且是一个整体,被人一动,就站不稳)。练太极拳大多以此入门。
建议初学者应以第一法为主,第二法为辅,上功还是比较快的,在较短的时间里可以体会到赢人的感觉,这样可以使自己继续坚持练下去。还有可以事半功倍。若是以桩功入手,效果相对来说不太明显,得功慢,这时学者的积极性就会减弱(尤其是年轻人),甚至可能会放弃武术。若能合理搭配时间,效果会更明显。
多说一句,还是以前的老话,无极桩不是练拳功的,是养功的,告诉初学者练这个,就是害人。形意拳里没有无极桩,太极拳里有无极桩,可能有人要反驳我,说:“很多形意拳前辈的书里都是从无极开始写起的!”我解释为:前辈写书是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才有无极、太极之说,无极就是练拳的起势,双手上起就是太极,然后变成三体,无极是为了说明形意拳理论体系的完整,而没有人在站着不动谓练拳的(能解释的说法是在养气,练内功,但这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初学者应该做的是活筋骨、去拙力,改变身体的,这才是形意正道。等达到一定层次,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练点别的。还有一点说明就是整体力不是拳术的核心东西,而是内家拳最基本的入门体认之一。
以上是我学拳、教拳过程中所经历或遇到的,句句真言,盼读者能擦亮眼睛,明辨是非,不为玄虚之言所蒙蔽。形意拳是一种朴素的拳法,只有通过明师指点加汗水(苦练)和自己的投入(悟性),才能达到前人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老师在授徒时常讲:“前手打人,后手使劲”,这句话是对形意拳中两手分争力的形象描述。分争力是形意拳的特色,每一位形意拳爱好者在练拳时都会注意自己的“分争力”是否到位。“分争力”有两手分争、两腿分争和腰胯间的分争等。下面我就以这三处分争解释一下锻炼过程中的注意问题,其它的读者可在练习过程中自悟。
两手分争主要是指双手一前一后的劲,即前手回带,后手打出,要做到“出手不空回”,并且两手在运行时要有加速度才能将分争力体现出来。两腿分争主要是前腿的趟劲和后腿的蹬劲,当后脚一蹬的瞬间将身体启动起来并借助于前腿的趟劲将身子送出去,前脚落地要踩落,将前脚刹住(此劲称为“刹车劲”),后脚跟上时两腿成分争力定式。腰胯间的分争主要是两胯分争,尚派形意拳要求站三体式桩时拧腰顺胯,其中顺胯就是两胯之间的分争,两胯前后成“一”字才是顺胯,顺胯的同时要求后膝里扣,形成尚派形意拳独有的“夹剪腿”;只有保持“夹剪腿”,才能使两腿不散劲,只有这样,才可能“硬打硬进无遮拦”。练好分争力的前提是“六合”,尤其是外三合,形意拳原名心意六合拳,强调的就是“六合”,“六合”是外三合和内三合,“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不仅定式要“合”动态发力也要“合”。“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对分争力的体认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静态体认主要是站三体式桩,前手前伸,通过虎口撑圆,肩肘下沉来抻出“三星”来(腕星“、肘星”、肩星),后手下按,沉肩坠肘,两手前后分争,将后背撑圆,劲得以整(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可将后背练圆,脊背添平,达到前人所说的“力有脊发”)。两腿前后蹬地,体会前后腿之间的撑力。动态体认方法省略。
按照以上方法锻炼,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有感觉的,不信者可以试一试,便知我所言不虚。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