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存在着重文轻武的习气,很少有史家为武者立传,除了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偶有提及以外,大多混迹于荒诞不经的野史、演义之中。因此,中国的拳术史一片荒芜,难有梗概可循。各家各派的拳史更是由各种传说堆积起来,很少能拿出令人信服的史料来。而在那些有限的史料中,又有许多是后人伪造的假史料,真正可信的并不多。但是,既然是拳史,就应该务求真实。
过去,社会的封闭造成了信息的封闭,对于拳术的继承与拳史的辩证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现在,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对于信息的获取,比我们的前辈要便捷和广泛得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将前辈的结论重新审视,在广泛地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将拳史的小环境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考察,仔细地对比、参照、研究、判断,使结果尽量接近历史原貌,以不辜负先人的创拳苦心。更重要的,是对后来之人负责。
毋庸置疑,心意六合拳是历史名拳,它的创立与发展,对中国近现代拳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心意六合拳的拳史也同样是斑驳陆离,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源自少林;也有的说它源自武当;有的说它属于外家;更有的说它属于内家;还有的说它属于回教等等……各讲各的,所凭的就是那么一点不知真假的史料,更多的则是来自先辈口中的传说与故事。如此看来,要搞清心意六合拳的历史似乎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了。
众所周知,拳学是一门体认的学问。因此,研究拳术的历史也不能仅凭想象。如果你自己对该拳术练之不精,理解浮浅,就不可能从较深的程度上去把握它。我认为,仅仅从文字到文字去研究心意六合拳的历史是不行的,必须从其活的标本,即拳术技术本身去剖析、比较、研究,由此去印证传说与史料,才能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进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在考察心意六合拳的小历史的同时,进一步关照当时的大历史(即历史背景),求实辨虚,去伪存真,摸清其脉络并非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都是在力炼精功的基础上广泛地收集资料,在纵向继承的基础上,尽量多地进行横向的对比、参照,苦心孤诣地研究心意六合拳的历史,得出了一些较为接近历史真相的成果。现在发表出来,供心意六合拳爱好者参考。如有偏颇之处,希望得到方家指正。如果能够引起争论,那是再好不过的。因为真理愈辩愈明,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准确地写出心意六合拳的拳史,为后人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我从小生长在上海市的杨浦区、虹口区这两个“十大形”(心意六合拳的俗称)窝子里,见过的心意六合拳高手不计其数,像卢嵩高先生的亲传弟子卢少君(卢嵩高之子)、凌汉兴、张兆元、王书根、李尊思、满锡豹等等,以及卢氏的再传弟子张道夫(后开创合肥一脉)、黄文海(解兴邦的义子)、高敖其、大老李、大老刘、殷春等等,我都很熟识。尤其是上海心意六合拳中青年中的佼佼者井森金(虹口心意六合拳协会会长)、季新良(虹口心意六合拳协会总教练)等与我更是情如手足。
我从十二岁开始,随上海卢嵩高的掌门弟子解兴邦先生的徒弟王仁道老师学习心意六合拳,后来又拜卢的得意弟子于化龙先生深造,其间更得海南、江苏等地的民间心意高手指教。二十多年不懈的纯功力炼,对于心意六合拳可谓情有独钟。而且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一直专职从事武术的推广、研究工作,又接触了不少其他地方与门派的心意六合拳高手,交流、借鉴了不少技术,也收集了不少资料,更听说的大量传说、轶事,可以说对于心意六合拳的各个方面是知之甚详的。
以下我从分析两篇心意六合拳的“经典”史料入手,来展开有关心意六合拳拳史的一系列研究。
一、乾隆十五年戴龙邦作《六合拳谱序》(以下简称“戴序”)是后人的伪作,要不就是戴撒了谎。
先让我们来看以下该序的全文:“天下之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搏击)也。况国家讲礼有法,狝(xian)、蒐(sou)、苗、狩各有其时。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妄陈者。余尝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言论不精,贻误后世,此心耿耿,曷(he)其有极。
兹见岳武穆王拳经,意既精纯,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爱慕之情。
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也。父早亡,事母至孝,少负气节,优于将略,刚毅多谋,智勇绝伦,当时名将无出其右者。及长应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吴。’此后屡立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尝自师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于南熏门;又八十人破曹城十余万众于极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蒐军八百余。故有胜无败,猝遇劲敌不为所动,,故敌为之言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于王,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王平生好礼贤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余深为宋惜之。
当童子时,王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各代鲜有其技也。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风,生于明末国初(据今人考证生于明万历三十年),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即今之安徽贵池),时人不知其勇。先生习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gui)酉(you)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远总镇大都督,(后)致仕归籍。余游至池,先生以此拳授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勇成矣。”余回晋至洛阳,遇马公学礼,谈艺甚洽,属余为序,余不文,焉能当此,但见世有能悍之士,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视其艺,再扣其学,手不应心,论不合道,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
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智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岂世传捉拿、钩打、封闭、闪战,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可比。有其论,古今英勇之气,刚正之慨,威武矫矫不群者,尽为所失,而与作戏之辈,夫相同也。而论此艺,其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六合者,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变化无穷,是其智也;英气过人,是其勇也。苟入于其中,日将月就,攀跻(ji)之靡穷,则智无不备,勇无不生,得和平之理,会和平之情,自然能去能就,能弱能强,能进能退,能柔能刚。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沧海,炫耀如三光。则尽乎其智,备乎其勇,全乎其和。以此而较艺,无不善矣。
以此观近世之演武者,同乎不同乎?异乎不异乎?(戴龙邦,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书于洛阳马公学礼书屋)”
统观以上文字,其不实之处至少有四点:
1、岳飞创造心意六合拳之说不能立足: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