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自明末问世以来,名家辈出,流传甚广。近来有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对形意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人认为形意拳是"以动物形象姿态及特点来寄寓武术技击动作的要领和手法;套路动作简练;力重劲刚为其发劲特点"。笔者对这种看法持有不同意见,愿在此提出,进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弛,则不能立于世。拳术中的进退、曲直、开合、刚柔、化发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这在传统术语中统称为阴阳。各派拳家都非常讲究阴阳互济与动静之机。如果只有"力重劲刚",而没有轻灵柔化,其将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的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砖。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路,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五行拳与人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先提后下,一升一伏。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以劈拳为例,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气走肺经),少商指引意中气,(气贯于拇指少商穴),修补残缺效如神(祛病健身)。"这是指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挡,斩稍劈面取中堂。"这是在技击上的应用。演练起来,形式上起钻落翻,如水之翻浪,内中则鼓荡开合,一升一伏,发劲则曲中有直,柔中含刚。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强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打。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体之帅也。"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才能放得出。"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所谓无形无象之用,即是不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刘奇兰也说过:"忽然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应之,他便自然跌出。"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端"和"的",就应以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后归于自然。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李存义则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谓力重劲刚,只不过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练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而然进入化劲阶段。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更不能有意识地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形意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自明末问世以来,名家辈出,流传甚广。近来有许多同志发表文章对形意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人认为形意拳是"以动物形象姿态及特点来寄寓武术技击动作的要领和手法;套路动作简练;力重劲刚为其发劲特点"。笔者对这种看法持有不同意见,愿在此提出,进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弛,则不能立于世。拳术中的进退、曲直、开合、刚柔、化发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这在传统术语中统称为阴阳。各派拳家都非常讲究阴阳互济与动静之机。如果只有"力重劲刚",而没有轻灵柔化,其将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的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砖。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路,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五行拳与人的肺、肝、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先提后下,一升一伏。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以劈拳为例,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气走肺经),少商指引意中气,(气贯于拇指少商穴),修补残缺效如神(祛病健身)。"这是指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挡,斩稍劈面取中堂。"这是在技击上的应用。演练起来,形式上起钻落翻,如水之翻浪,内中则鼓荡开合,一升一伏,发劲则曲中有直,柔中含刚。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强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打。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体之帅也。"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才能放得出。"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所谓无形无象之用,即是不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刘奇兰也说过:"忽然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应之,他便自然跌出。"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端"和"的",就应以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后归于自然。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李存义则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谓力重劲刚,只不过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练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而然进入化劲阶段。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更不能有意识地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