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头为一身之主,又为六阳之首。头若前低,身必前俯;头若高抬,身必后仰;头若左歪,身必向左倾;头若右斜,身必向右倾。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皆谓之病,都会严重地影响身体重心的稳定,同时也会影响移动变化的速度及发放劲力的效果。因此,在练习时头必须保持中正(但在进攻时,头必须有一定的领劲和顶劲),即使在翻身转折、龙形下式、燕子抄水等式子中,也须保持头的中正,切不可养成摇头晃脑、前低后仰、左右歪斜之弊病。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保持头部的中正不偏呢?基本的要领有四条:

第一是头顶的百会穴(从两耳尖直上头顶与督脉的交会处)要向上领,此即谓之"虚领"。

第二是额部的天庭要有向前的顶劲,此即谓之"顶劲"。两者相合,即称之为"虚领顶劲"。"虚领"有助于竖项,"顶劲"有助于敛颏(即下巴颏)。百会下向上领,则项部不能直竖;若天庭不向前顶,则下颏不能收敛。但是虚领顶劲,是在意念的控制之下,使用一定的内劲来达到的,决不可使用较大的拙力来实现,否则会使头部和项部都呈现僵直之状,影响左右转动的灵活性,而形成了象"落枕"样的病态。

第三是沉肩,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为百会穴的上领、天庭穴的前顶,还只是在外形(当然也有一定的内劲)上完成了头领项竖,而对于体现头部的精神状态和爆发力时的内劲外发,仍是远远不足的。虚领顶劲多是运用在动作的变化(即过渡动作)中,而在每一式将到定点前几寸之际,要爆发出整体劲力的时候,则要求项部必须体现出"项如鸡斗"的挺拔劲来,才能助以劲力的发放和端正其头。沉肩与不沉肩,对于竖项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效果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学者不防做几次试验,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沉肩的作用,在于两肩下沉以后,能够起到促进大椎与百会穴之间形成一个上下相拔和争衡劲气的作用。上领下沉,中间项部必成笔直状,就象我们在平时所看到的"拔河"运动一样,两头必须同时用力拉,才能使绳子拉展和拉直,当两头力量相等时,中间的"红标"就会稳定。如果有一头放松,只靠另一头拉,是永远也拉不展的。因此,在劲力爆发时,有上下相拔,才能真正使项部挺起,而且保持头部的中正不偏。

第四是警起四梢。警起四梢的火候,同样是在爆发寸劲之时。在领、顶、沉的同时,要有"发欲冲冠,牙欲断筋,舌欲催齿,指欲透骨"的劲气。发欲冲冠气血冲,牙欲断筋骨坚增,舌欲催齿肉实,指欲透骨神力攻,才能使内外合一的劲力在最短的距离、最短的时间里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冲击力来。

(二) 口

口的要求主要有两条:一是讲嘴唇上下要自然闭合,二是讲俞口(即地仓穴)要向内收。上下嘴唇的自然闭合和地仓穴的内收,在形意拳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有利于保护牙齿。正象拳经中说的那样:"寒冬炎夏,唇包齿藏,保齿之道,年迈成行"。当然,保齿之道,远不仅此一法,诸如叩齿三十六,解小便紧咬牙等待都是保护牙齿的较好方法,唇包齿、藏,不过是保护牙齿的方法之一而已;第二是有利于气的下降。正如神运经中所说的:"气降俞蹦蹦跳跳。俞口的内收,也有利于接通上鹊桥,使任脉之气顺利通达。而且也可以对吸入之气起到内敛的作用。第三是讲闭唇以后,可以防止冬季在练拳时冷空气直接从口中吸入。冷空气从鼻腔中吸入时,鼻腔能自然调节空气温度,可以把冷空气变成温暖的气流,使进入肺部的空气,不致于温度过低。如果在冬季练拳时张嘴呼吸,不注意闭唇,那么冷空气就会直接刺激牙齿,同时 也会直接刺激胃部,这对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因此一定要在练拳时闭唇。第四是可以减少或防止空气中飘浮的细菌和尘物进入内脏。用鼻呼吸,是因为鼻孔中有许多鼻毛,它象空气滤清器一样,起着过滤空气中脏物的作用。如果张嘴练拳,就会使病菌和尘物直接侵入内脏。第五是可以在运动中减少对体内热量的消耗,减少口中津液的挥发。我们知道,人体的热量是精气血液充盛的必然结果,如果在运动中张着嘴呼吸,使热气大量外散,那就会导致精气的大量消耗而易感到力乏。自然闭唇时,由于舌头的上下运动,会促使口中的津液增多,可供随时咽下,以保持口舌、咽喉的经常润滑,避免口中过早地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同时又有利于消化机能的增强。所以在练拳时既不可将口大张,也不可将上下嘴唇绷的过紧(爆发劲时例外),更不可养成呲牙咧嘴的习惯。

当然,运动时嘴唇也不是绝对不准张开的,例如在需要快速换气时,单纯依靠鼻孔来呼吸,就显得进气量太小。在不能满足快速换气的需要时,就必须采用口吸的方法。即使这样在用口吸气时,嘴也不可张得过大。双唇应轻开微启,象念"吸"字那样用口吸气。这是讲了用口吸气的方法。另外,在爆发劲力时,往往需要以声助力,例如要向上起劲时,就需要发出"哼"的声音来助力;如果是向下发劲时,就需要用"嘿"的声音来助力("哼"用鼻、"嘿"用口)。但是,关于发声助力的运用问题,需要向学者强调说明一点,就是在平时练拳时绝不可在每一个动作到达定点时都大声呼喊,因为发声过于频繁,会使热气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亏气现象,不利于充养真气。作者曾见不少初学内家拳的人,在平时练习时也不论是出拳还是伸掌,几乎在每个动作中都要"嘿、嘿、嘿"地大声呼喊,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呼喊的声音越大越好,这就难免造成不必要的内气亏损和呼吸不匀、出多入少的弊病。"声随气发、气催力至"的道理无疑是对的,但如果呼喊频繁,就会出现气竭力散之弊,而且呼喊过多也会因伤气而缩短自身运动的耐久性。这就是老前辈常说的"有气者无力,无气者存真"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气,指的是急喘之气和发声过多而气不能存的养的意思)。

(三) 牙

牙在四梢之中属于骨梢。在形意拳中对牙有轻扣紧咬两个要求。轻扣是指在平时的练习中,要使上下牙齿轻轻捉拿中。一定要注意不可经常把牙齿咬得过紧,或者是养成呲牙咧嘴,故意将牙齿左右挫动令其格格作响的坏习惯。但在爆发劲力时的一刹那之间,上下牙齿则必须咬得紧而再紧,当爆发劲力发出之后,牙齿仍应恢复轻扣状态。所以说牙齿咬得松与紧,一定要随着劲力发放的大小而随时变化。拳经中所讲的"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敌筋可断"及"牙欲断筋"等,都是指在爆发劲力时对牙的要求,而并不是平时练习中的要求。

(四) 舌

舌在形意拳中的运用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舌要有松有紧、有抵有催;二是要有上中下的不同运动。

所谓要有松紧、抵催之别,就是说在练习走势中,舌尖要轻抵;若在爆发劲力时,舌必须是紧而催。抵为阴而催属阳,此乃舌的阴阳互易之变化。

所谓舌的上中下运动,是指在练习中或发放劲力时,由于有上发、前发和下发劲力的区别,因而对舌的运动也有上中下之抵或上中下之催的不同要求。上抵上催,是要将舌尖置于上下牙齿的中间;前抵前催,是要将舌尖置于上下牙齿的中间;下抵下催,是要将舌尖置于下齿的根部。

所以说,抵有上下,催分阴阳,练时为抵,用时要催,上抵则升,下抵则降,上催则涌,下催则沉,前催则冲,舌之功用,阴阳必分。舌的上抵,是为了引气循督上升;舌的下抵是为了引气循任下降,舌下催是为了促使劲力向前下方发放,舌前催是为了促使劲力向前发放,舌上催是为了促使劲力向前上方发放。下催时舌尖要力催下齿根,前催时舌尖要力催上下牙齿和中部,上催时舌尖要力催上齿的根部。

舌在四梢之中,属于肉之末梢,而肉在人体的五脏之中以归脾脏所统,同时与胃。肠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说"脾醒舌灵,胃健肉长,肌肉成强"。因为胃、肠、脾三者在人体中主要起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运化精液的作用,只有三者锻炼强壮,才能使肌肉丰满,光泽滋润。所以舌在形意拳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除了有助于催发劲力以外,对强身健体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运动中,随着劲力向上、向下、向前的不断变化,舌头也要伴随着做上中下的往来运动,这种运动对增加口中津液的分泌是有很大作用的。津液增多并随时咽下,不但在运动中可以解除口干舌燥之苦,而且还可以起到帮助消化溶解食物的作用。所以,学者对于口中的津液(俗称唾沫)一定要珍视,不可将它唾掉,而必须 使"玉液还丹",以达养身之目的。

另外,在练习小周天气血循环法中,下鹊桥的不连接部分可以通过提肛的办法来接通任督二脉,但上鹊桥中由龈交至承浆这段"断头路",就需要依靠意念及舌头的功能来接通以说练习形意拳不可忽视舌头的作用和功能 。

(五) 面

面,指的是面部的肌肉和表情。对于面部的肌肉和表情,在形意拳中也分为松、紧和自然、激愤两种不同的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爆发劲时除外),面部的肌肉要放松,表情也要自然,而精神则必须高度集中,不可以走漏神思,或者在表情上故意做出一些喜怒之像。

但是,如果在与敌人搏斗中,一旦有机可乘,须要爆发劲力时,面部的肌肉就要绷紧,表情也要随之变其常态。需要说明的是,面部表情的突变和肌肉的紧缩,并非故意做作,而是在怒发冲冠、眦裂目突,咬牙切齿、舌头力催、四梢警起、五行全一的一瞬间所自然形成的,决不可在平时的练习中,也始终警起四梢、变其常态,而是要"神不外溢,意不外露。"外示安然,不露神色"。朋友之间切磋技艺,也要本着这个原则,才能在安舒之间见功夫,文雅之间定输赢。

(六) 鼻

鼻,是气出入的主要通道品。但在必要时,口也是发声吐气、吸气换气的重要出入口。鼻也好口也好,它们仅仅是空气出入的道口,并不起控制呼吸的作用,起控制呼吸作用的乃在于咽、喉。咽主口之呼吸,喉主鼻之呼吸,所以把咽和喉统称为口算呼吸的"气门"。

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认为,"鼻通肺、肺主气"。对于"鼻通肺"的理论,在形意拳的理论中是沿用了的,但对于"肺主气"的理论,则有所异见。形意拳中认为,主气者不在于肺,而是在于肋,肺只是个储气的囊,肋不开则肺不张,肺不张则气不满,所以说气主于两肋,吞吐于两肺,呼吸于气门,出入于口鼻。为什么说气是主于两肋,而不是主于两肺呢?我们不妨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活人被土埋至胸时,人的呼吸就会停止了,土在外,肺有内,土并没有把肺埋掉,为什么肺就不能够再吞吐气了呢,就是因为土将肋的开扩和收缩功能已经控死,只能收缩而不能开扩,因而肺也无法运动了,因此说肋不开则肺不张,呼吸也就停止了。当然 ,从生理学来讲,也是由于心脏的受压、血液循环的停顿等原因,但根本的因素还是由于肋不能开合、气不能出入所造马的窒息。

形意拳的呼吸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顺呼喊且种为逆呼吸。所谓顺呼吸,就是我们在内功法中最常采用的腹式深呼吸,即吸气时小腹肌自然向外膨胀鼓起,呼气时小腹肌又自然向内收缩。这种呼吸法,不但可以加强对腹肌的韧性、弹性锻炼,而且可以引气归根,促进大肠和小肠的蠕动、加强其对营养的吸收和对渣滓的排泄功能,同时也可以增大横膈膜上下起伏的运动幅度,加大呼吸的吞吐量。这些不仅对拳太的技击、攻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强身健体、促进新陈代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至于逆呼吸,即每当吸气时小腹肌要有意识地向内收吸,每当呼气时小腹肌要的意识地向外膨胀。这种呼吸方法,在形意拳中主要是运用在爆发劲力的一刹那。

总之,在平时练习顺式呼吸,是为了求得气沉丹田、引气归根;而练习逆式呼吸,则是为了升督降任、助开两肋、增大肺的横向扩张。关于如何才能真正使两肋最大限度地扩张开来。在后文中还要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叙。

(七) 顶

顶,一是指天庭要有向前顶的劲氯;二是指百会穴要有向上虚领实顶的劲气(练习时为虚领,发劲时要实顶);三是指舌要有催顶的劲气。

(八) 项

形意拳对项部(脖子后面为项)的要求主要有两个:一是竖项;二是挺项。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不包括爆发劲力时),对项部的要求为竖。竖项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和控制下来完成的,与爆发劲力时采用的挺项相较,谓之虚。项的虚竖,既可以维持头的端正,又可以保持头部、项部在左右转动时的灵活性,而有利于左顾右盼,并且不造成项部僵直之状。

挺项,是在爆发力时,项部一定要挺实,此即谓之"项如鸡斗"。项部挺实才能起到首领的作用,爆发出动的劲力才能有巨大的冲劲。而且项部挺实之后,可以提起精神,体现出精神百倍、信念坚定的神态。

(九) 目

目,就是眼睛。眼在人的五这官之中主要是起观察作用的,因此在拳经中云:"眼有鉴察之明"。鉴是鉴定和区别,察是观察和看认。与敌相遇,总是首先要上下打量一番对方,这就是观察敌人的外五行(即体格的强弱壮衰),然后才注视观察对方的眼神,灾就是要进一步鉴别敌人的虚实勇怯。因为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也是唯一最能够无声地表达喜、怒、哀、乐、善、恶、惊、狠等情绪的一个关键部位,所以人的眼睛不仅有观察事物的能力,而且有鉴别事物的能力。同时,眼又是传神达意之处,故拳经云:"有神在目"。当然,面部表情,也是表达神态的地方,但是面部的表情又是随着眼睛的观察,鉴别和大脑中的下同反映而变化的。

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除爆发劲力时),应凝神于目,手随眼、眼随手、眼随足、足随眼,都要互相配合,也就是手足打向哪里,眼睛要注视到那里,眼睛注视到哪里,手足也要打向那里,才能做到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所以在练习时,必须是眼随手走,手随眼去,切不可手打向正前方,而头偏向左侧或右侧。头一偏,眼睛就不能正视,久之会养成瞟眇斜视或眼不注手的不良习惯。眼不注手,是为手眼不合,神不聚目;目不视物,是为心意不合。心意不合,故劲、力、气也随之而分散相离,整劲也就无从而发。"凝神聚目",并不是说把眼睛瞪得越大越好,也不说把眼睛眯得越小越好。瞪得过大,一是表现出惊恐之状,有畏惧对方的恐惧心理;二是难以聚神于目。但眼睛眯得过小,又会使神光不明,影响和缩小了左右两旁的视野范围,所以这都是不符合形意拳凝神聚目的要求的。应该是全神贯注,二目平视,正视前方或自己的手。至于拳经中所说的"眦裂目突"(眦即是上下眼帘),指的是在突然暴发劲力一刹时的运用,是要使眉头集聚,上下眼帘绷紧,光聚瞳仁,从眼睛里发出一种逼人透体的神光(是谓精神逼人),令敌望而生畏,此谓之神攻。"神受神攻而缩之于胆"。

(十) 耳

耳为灵性,故谓之"监听官",凡眼睛看不到或尚未看到的地方,则由耳辅之,听其动静,辨其方位,所以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怎样才能提高耳的听觉能力呢?这里主要谈两条:

第一条是增强肾脏功能的锻炼,因为早在我国中医学说中就指出:"目通肝、耳通肾――",听觉减退是由于肾衰而造成的,所以要使耳的听觉增强,就必须首健其本――肾脏。肾亏、肾水不足,不但两耳的听觉会减退,而且对大脑反映的灵敏度,以及骨质的强弱都有直接的影响。

在形意拳中增强肾脏功能的锻炼方法,就在于五行拳中的钻拳。因为钻拳在练习中的重点要求就是"通肾",肾脏随着钻拳的一出一,也在进行一松一紧的运动,这对增强肾脏的功能是大有好处的。只要肾脏强壮起来,耳的听觉也就会自然灵敏。

第二条就是上提玉楼。玉楼,就是耳后之高骨,也称为完骨。在师传口决中有"撮谷道、提玉楼,精气贯顶神不丢"之说。因为上提玉楼,是通督打开坟枕一关的重要措施之一,故上提玉有助于醍醐贯顶,而且可使营养气血贯注于耳,故耳方能灵敏。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