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武术 >形意拳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宋氏形意的内功、劲力可以说是形意拳诸般功夫里的奇葩,诸多形意先贤在宋世荣先生处得到指点,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拳学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存义、孙禄堂二位先生。但宋门劲的威力究竟如何?它的产生机理又是怎样的?近百年来知之者秘不授人,不知者妄加揣测,致使真传不彰,谬言不绝。

世人皆知宋氏绝学以《内功四经》贯穿始终,而内功内劲,无形无相,往往被传的玄而又玄,似乎离开玄学就不能练内功。

今有宋氏明师吴炳文先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用“大白话”和日常能够看见的现象来给晚辈解释种种神奇的内劲效果,而且在他的指导下,几个年轻小辈也具备了一定的内劲。笔者忝列其中,不敢私密其珍,今将吴老平时对我们的启示整理如下,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迪:
1、出手如同链子锤。

很多朋友都认为内家练法松柔无力,养生尚可,技击效果不佳,甚至自作聪明的添上了很多“功法”,追求力量或硬度,殊不知南辕北辙,离内劲越来越远。宋氏形意在五行拳之前要打下劈掌,要求上肢丝毫不用力,用腰背把手拿起来,再顺着重力自然撂下去,动作顺畅之后,再利用身体的运动给它加速。这么说也许有的人还想象不出这种劲力的效果。笔者试举一例,有一种简易暗器,就是用根绳子系个二两沉的小铁锁,当甩手流星使——不少“江湖打斗术”的研究者都很推崇它。宋氏形意习练者经过内功锻炼,日久功深,把胳膊练得像两条老藤,手头则沉甸甸的,象个铅砣,这种力量甩出来,落在血肉之躯上,威力可想而知。此劲出自易筋易骨之功,一旦练出,终身不退。张贵良先生临终前几小时,给弟子们最后一次讲拳试劲,一掌撂下,大弟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功夫)的胳膊当时就抬不起来了。下劈掌修炼本极容易,只须牢记胳膊不使劲,一点点把沉劲摔出来既可。可惜习武之人往往好打,爱抡胳膊,总想发力。殊不知上肢三节有一点发僵之处,则如同用使木棍的力量去使流星锤,所练皆非,故此关反而最难过,慎之慎之!

2、后背起伏如蹭痒

后背是整体力传递之中很重要的一环,形意门里有句口诀:“前手打人,后背使劲”,尚云祥先生讲得很生动,“就是狗熊在树上蹭痒的劲”,《内功四经》和太极拳诀里也提到“贴背”。从生理结构上讲,乃是脊椎立柱之后,斜方肌、背阔肌均匀的向两侧展开,并向前束裹,厚实如熊膀,形成“圆背”,这种状态可以称之为间架圆整,保证了根节(腰胯)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发力点)。但这只是初步功夫,使用时还要保持抱圆之形,所发之力尚为冲撞力,方向性明显,平直而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进一步锻炼背部筋肉(俗称两膀扇儿)、肋部筋肉的开合之功,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达到“骨动肉不拘”,开如弓崩弦断,合如兽夹咬闭,为发惊弹冷炸之力打下基础。发力时以腰胯为轮盘,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上下相错,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所云“牵动往来气贴背”,到这时始可真正不受外形拘泥,任意发挥。

3、丹田抖擞如同金鸡抖翎

丹田是人体总重心之所在,丹田抖绝之劲是各种力量之源,以丹田的抖擞催动后背翻浪,如滔滔浪涌,连绵不绝,又干脆利索得象金鸡抖翎,猛虎宗身。这样即使被对方缠抱得很死,也一样能发出冷脆的爆发劲,少林拳讲“千金难买机灵颤”就是此义。正因为丹田抖擞是内家拳看家的宝贝之一,所以历来只见用法,不见练法,而且“丹田”一词,源于道家,很多人把它与玄学相附会,编出各种奇妙的理论,于拳术实修毫无意义。其实构成拳术运动中所谓“丹田”的就是腰、腹、裆、胯。李旭洲先生详细记述了它们的关系及应用中的开合、蓄发、虚实等变化之法。

只有具备了开合功、抖绝劲,在实战中,才能发挥粘连绵随,大胆进身,做到“打人如亲嘴”,诚如李旭洲先生在笔记中记载“武当拳之长处,愈进身则愈得势,若退至圈边,为他种拳术之长处得以发挥也”。

4、腰脊拧弹滚翻如同弹簧

李旭洲先生所传形意,每一式俱含八卦、太极之理法,其表现在于举手投足都由腰轴的转动和划圆而产生,故对腰脊的要求极高,不但要强壮似虎,更要变转如龙。李先生记载道“太极拳动作每一种开合即由卷放而成,卷放至于极点即是蓄发。蓄发之枢机在脊,非以脊做蓄发之领导,则不能全身均蓄发。”李传三体式在传统斜中寓正式的整劲基础上,将腰转四十五度,成正三体式,身正胯斜,空胸紧背,腰椎如弹簧发条般拧上劲。在所传拳架中也有独特的龙形劈拳,势如龙行浪中,蜿蜒游动而整劲不失,“辗转合身不停步,束展二字一命亡”,把形意的龙形三折身练功、技击之妙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形意与八卦合一,内家拳 “鹰熊龙虎”四相的奥义也尽在其中了。

5、发劲时骨架接如斗榫,6、劲走螺旋如同冲击钻

以上局部功夫具备之后,还需明全身各大关节的接骨斗榫之法,在发劲时形成刚体效果,保证腰胯抖擞之力没有多余损耗的传至发力点,即常说的“龟尾转抖”之劲,这才是宋氏形意的抖绝劲。大致过程是,腰胯的抖转形成脊椎的拧转蓄劲,脊椎一蓄即发,那种螺旋、弹抖的力量,沿着骨架传递到梢节,形成类似于冲击钻的穿透性杀伤力。

最后两个,一个是结果,一个是效果,不是练法。

这篇东西,是对宋氏形意劲力一种粗浅的解释,不是练法。大家看文章也好,写文章也好,目的要分清。练功也是,练法和拳理要分清,再贯通,不然容易乱。宋门的东西流传不广,和其他家区别有时很大。有时候朋友们问起来,我们也不知道从何说起,这篇东西也算是把宋门的基本功夫理个脉络出来,大家交流的时候,做个参考吧

宋氏绝艺何处觅 薪火相传在津门 – 李旭洲先生所传宋氏形意拳特色简介

提起大名鼎鼎的宋氏形意,宋世荣、宋世德、宋虎臣,一个个前辈显赫的名字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神秘莫测的内功四经、盘根术,曾使多少武林学子魂牵梦绕。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一支高深的武功,在形意重镇天津,一直保持着比较隐秘的传承。 诉说宋氏形意在天津的传承,就不能不提起天津宋氏形意的开山之祖,宋氏形意大师 — 李旭洲先生。旭洲先生是山西宋氏形意拳的嫡系传人,由宋世荣祖师亲自授艺,拜宋世荣先生长子宋虎臣先生为师,是“大宋”父子(宋世荣 — 宋虎臣)一脉嫡系真传法嗣。先生晚年寓居天津,在天津市开山课徒,其所传的宋氏形意拳法,集合了他一生寻师访友、比武交流的心得,又得到二、三代弟子的丰富、发展,形成了练用一体,养生、技击兼备的完整训练体系。先生眼界博大、胸襟广阔。他所形成的武学体系具有三大特点:1、开放性 旭洲先生出身于内家名门,但从不用门派和拳种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其它拳术。他秉承宋世荣先生“善养气者为内家,不善养气者为外家”的观点,不慕虚名,唯实是求,唯理是求,博采众长,自成一格。在他留下来的武学体系里,除了形意本身以外,还包含了大量八卦、太极、通臂、少林的内功和散手,而且多是通过“手谈”所得,所以很大程度上保存了传统武术在实战方面的“原貌”,堪称传统实战散手的资料库。 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而且鼓励弟子们广泛接触外界,印证所学。他的弟子也多是带艺投师,其中不少人是比武后拜的师。但李先生并不要求他们“尽弃所学”,而是让他们以宋氏形意为参照物,反观自己以前所习诸法,择其善者存之,择其不善者改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也丰富了宋氏形意拳。2、科学性 这里所谓科学性,也就是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旭洲先生本人文化水平很高,会外语,通物理、数学,并且一直致力于用力学和几何来解释武术,融汇各家,他认为“徒弟不明白,是师父无能”、“有糊涂师傅,才会有糊涂的徒弟”。所以他传授弟子时,从不以玄学惑人,所授功法讲究实效,所传技法必辅以实战“说明”,“师傅打得明白,徒弟记得清楚”,他的得意门生张贵良先生就是他用六年时间“打”出来的。他的弟子们也继承了他的风格,不讲什么神功大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练内功,就要出健壮的体格,旺盛的精神;打实战,就要有敏捷的身手,凌厉的劲力。先生语:“练过的,就要和不练的两个样。”3、实用性 李旭洲先生教拳强调实用性,练是为了用,如何用就如何练,决不能练用分家。故先生所传之后辈弟子,皆擅实战,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内家拳法的实战技能。 正是由于李旭洲先生的率先垂范,他的弟子们才敢于不断地吸收各家之长,丰富他留下的武学体系。其中有名显于世的卢正文先生,带领弟子进行“中华武术内在统一原理”研究,为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有隐于民间作古的孟洪福、张贵良、现长寿在世的张长泰、张启发等先生,精研他所留下的内功、散手,为传统内家拳法实战宗风之保存努力不辍。他们继承了李旭洲先生的开明作风,同门之间的交流、探讨蔚然成风,为传统武学的继往开来默默的耕耘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