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紫剑
一、在众多的传统武技中,先生历来对心意一脉情有所钟。先生坦言轨迹拳学中就有古传心意的内容,想来事出有因。这几年先生谈及各个流派肆无忌惮、旁若无人,但一涉及心意,先生就一幅“无可奉告”的表情,这可是有点反常!请问先生,您不谈心意,是有意保守不传之秘呢?还是有您的难言之衷呢?如果都不是,先生为什么不谈谈心意?
答:古人说的好:“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对于心意拳,我无苦可隐,也无秘可保,我之所以不急于发表我的意见,是因为我并非心意“正宗嫡传”,自认为对心意的继承很不够,认识还很浮浅,比起心意门的正宗传人,学术上很可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对于心意,让他们来谈似乎更合适一些。虽然拳学教研是我的专业,但研究心意却只是业余,如果我的学术偏见对读者形成误导,到那时我哪里去买后悔药?我之所以“观棋不语”,只是为了对学术负责、对朋友们负责。除此之外,这几年心意嫡传各派百家争鸣,其中不乏对人有教益者,以人为镜,反观自我,就可望少说错话,少作错事。我既然不习惯说模棱两可的圆滑话,怎么好在考虑不成熟时仓促发言呢?
二、真理是相对的,对错也是相对而言。在追求真理探讨学术的过程中,真正做学问的人难免不走弯路不犯错误。是人都会犯错误,永远正确的只有神!先生是人不是神,我们也从来没有指望先生的话句句是真理。先生如果讲的对,我们会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先生如果讲的不对,我们会在修正先生错误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我们有求于先生,只是想听先生“信口开河”,讲些别人不肯说或不想说或不敢说的话。请不要扫大家的兴,从心意之源开始讲起吧!
答:据现有的有证有据的文史资料,心意六合拳最早的版本是 1733 年李序心意六合拳。河南洛阳人李佚名在序中说:
“拳之类不一,其端不知创自何人。唯六合拳出自山西姬龙姬凤。先生明人也,精枪法,人呼之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平世,兵刃消灭,倘遇不测,何以御之?于是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前后各六势……予从学郑氏,得姬氏传,虽未臻佳境中稍得其详,分为十则,以诲弟子,不敢云能接姬氏薪传也。”
1735 年,河南新安王自诚为心意六合拳作序,文曰:“查此举出自姬姓兄弟二人,一名姬龙,一名姬风,系山百平阳蒲州人,家住均村。……惟二夫子,留此谱论,传于习武君子。”
这是有本可查的关于心意起源的最早的文字。作为姬氏兄弟的再传弟子,他们的记录应该是可信的。
关于心意拳的创始人是山西蒲州(东)诸冯尊村人姬际可的说法,最早见于 1750 年的戴龙邦心意六合拳序, 175O 年后由戴氏公开的《姬际可自述》,以及后来戴氏弟子公开的《曹继武十法摘要序》。
这三篇证明在近代学术界影响相当大,更加上有人在山西永济(蒲州)找到了姬氏宗谱,证明确有姬际可其人之后,心意创始人的发明权似乎非姬际可莫属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以为这就是心意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