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紫剑
一、在众多的传统武技中,先生历来对心意一脉情有所钟。先生坦言轨迹拳学中就有古传心意的内容,想来事出有因。这几年先生谈及各个流派肆无忌惮、旁若无人,但一涉及心意,先生就一幅“无可奉告”的表情,这可是有点反常!请问先生,您不谈心意,是有意保守不传之秘呢?还是有您的难言之衷呢?如果都不是,先生为什么不谈谈心意?
答:古人说的好:“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对于心意拳,我无苦可隐,也无秘可保,我之所以不急于发表我的意见,是因为我并非心意“正宗嫡传”,自认为对心意的继承很不够,认识还很浮浅,比起心意门的正宗传人,学术上很可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对于心意,让他们来谈似乎更合适一些。虽然拳学教研是我的专业,但研究心意却只是业余,如果我的学术偏见对读者形成误导,到那时我哪里去买后悔药?我之所以“观棋不语”,只是为了对学术负责、对朋友们负责。除此之外,这几年心意嫡传各派百家争鸣,其中不乏对人有教益者,以人为镜,反观自我,就可望少说错话,少作错事。我既然不习惯说模棱两可的圆滑话,怎么好在考虑不成熟时仓促发言呢?
二、真理是相对的,对错也是相对而言。在追求真理探讨学术的过程中,真正做学问的人难免不走弯路不犯错误。是人都会犯错误,永远正确的只有神!先生是人不是神,我们也从来没有指望先生的话句句是真理。先生如果讲的对,我们会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先生如果讲的不对,我们会在修正先生错误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我们有求于先生,只是想听先生“信口开河”,讲些别人不肯说或不想说或不敢说的话。请不要扫大家的兴,从心意之源开始讲起吧!
答:据现有的有证有据的文史资料,心意六合拳最早的版本是 1733 年李序心意六合拳。河南洛阳人李佚名在序中说:
“拳之类不一,其端不知创自何人。唯六合拳出自山西姬龙姬凤。先生明人也,精枪法,人呼之为神。而先生犹有虑焉: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平世,兵刃消灭,倘遇不测,何以御之?于是变枪为拳,理会一本、形散万殊,拳名六合,前后各六势……予从学郑氏,得姬氏传,虽未臻佳境中稍得其详,分为十则,以诲弟子,不敢云能接姬氏薪传也。”
1735 年,河南新安王自诚为心意六合拳作序,文曰:“查此举出自姬姓兄弟二人,一名姬龙,一名姬风,系山百平阳蒲州人,家住均村。……惟二夫子,留此谱论,传于习武君子。”
这是有本可查的关于心意起源的最早的文字。作为姬氏兄弟的再传弟子,他们的记录应该是可信的。
关于心意拳的创始人是山西蒲州(东)诸冯尊村人姬际可的说法,最早见于 1750 年的戴龙邦心意六合拳序, 175O 年后由戴氏公开的《姬际可自述》,以及后来戴氏弟子公开的《曹继武十法摘要序》。
这三篇证明在近代学术界影响相当大,更加上有人在山西永济(蒲州)找到了姬氏宗谱,证明确有姬际可其人之后,心意创始人的发明权似乎非姬际可莫属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也以为这就是心意创始人的正确答案,并将此论向人推荐。
但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通过对所有资料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发现戴氏一系出具的各种证据,均无法否认李佚名、王自诚的说法。原因理由如下:
1 、李序拳谱的出现早于戴氏学拳十五年,洛阳马学礼先生得到这部拳谱至少早于戴氏学拳十年。戴氏的拳谱是从马学礼先生那里抄得的,他的“翻版前言”不能否定权威的“原版前言!”
2 、《十则》即《十法摘要》是李佚名撰写的,这一点,李氏拳谱序即心意原著上讲的很清楚。早在戴氏学拳之前已公诸于世的十法摘要,怎么会在戴氏学拳期间才由曹继武先生创作呢?其内容文字,与李氏所作一模一样,难道李氏能早十年前抄十年后人才写的文章吗?朋友们请注意一点,即曹继武十法摘要的“原件”标题是 “曹继武十法摘要序”,可以想见这是曹继武为“十法摘要”作的“序”,而不是创十法摘要的“自序”。既然曹氏是为李氏著作做序,所以曹序无资格否定李序。
3 、从姬际可自述上看,这位姬先生是江苏浦东诸冯人,而不是山西蒲诸冯人。因为是江苏人,他读书时才能与杭州人为同窗;至晚年,他才能“又西南行,至(安徽)秋浦遇曹公,托其子继武于我”。朋友们去查查地图,看看安徽是在江苏的西南方还是山西的西南方。由于姬先生不是山西人,又不是祖传大枪——他的枪法是青年时代在少林寺学的;也没有以枪创拳,他的拳是从《六合拳经》中学得的,所以,写自述的姬际可不是心意创始人。
4 、曹戴二氏所言之姬氏,均不以枪法闻名,均是终南访道,得“武穆王拳谱”,照谱学练而成,二人所言是同一个人。此人既然是照谱学拳,所以此人不是心意拳创始人。
5 、山西蒲东诸冯尊村“发现”的姬际可辞条是伪造的。家谱上有关姬氏技勇绝伦的文字,均是后来补写的,非家谱本貌。由于伪证不能用作史实根据,所以没有理由说尊村的姬际可就是以枪创拳的姬龙姬凤。
由此可见,李佚名所说的心意拳创始人是山西人姬龙姬凤兄弟的说法,至今依然没有其他史料可以否认。所以心意六合拳的创始人是谁,应以李佚名王自诚的说法为准。
三、关于心意拳创始人的问题,先生的分析相当有道理。在此基础上,请先生讲一下心意源流。有人说马学礼是跟姬际可学的,有人说马学礼是跟戴龙邦学的,有人说戴龙邦是跟姬际可学的,有人说戴龙邦是跟马学礼学的,冯京马凉,孰知对错?请问先生之见?
答:依武林旧例,但凡不是入室弟子者,则只传拳、不传谱。也就是说,谁是谁的入室弟子,谁就该从谁的手中得到秘传拳谱。这是古传的规矩。所以只要看看拳谱的传递情况,就可以知道拳学的本支源流。
《十法摘要》是心意拳史上划时代的文献,作者是李佚名。持有十法摘要要的有四支,即河南少林寺、河南洛阳心意、山酉戴氏心意、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中陈家沟心意失传,所以仅需比较其余三支,可以肯定,此三支均是李佚名所传。
马学礼先生学拳于洛阳缠河乡佛门寺庙十方院,师父是一个游方道人,当然应该是汉族人,马先生壮年访问少林寺时,寺内方丈言马的师父与他乃至交,由此可知洛阳心意与少林心意乃一人所传。依时间推论,此人即是写十法摘要的李佚名。
戴先生 1750 年才看到李佚名 1733 年作序的拳谱,此拳谱又是从马氏手中得到,依武林惯例,只能是戴先生跟马先生学拳,不会是马先生跟戴先生学拳。当然由于二人几乎同年同岁,不排除戴先生经马先生引进而直接受过李佚名的传授的可能。王芗斋先生考证戴龙邦先生的授业恩师是河南济源六合拳传人李岱东的曾祖父李致和,讲的应该就是这种情形。
至于戴先生讲他的师父是曹继武的事,如果是真的,那么戴氏便是李氏的再传弟子。李佚名为郑氏所传谱论作序,证明他是郑氏的弟子,那么曹继武为李佚名创作的十法摘要作序,不正是表明他是李氏的弟子吗?
马氏与戴氏之后,传递脉络分明,在此不赘述。少林寺一支是李佚名——僧某——恒林——贞绪——柴宗汉——延印和尚。
河南心意中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支派,即巩县心意,集中地点是巩义市西村镇堤东村。巩县心意始于清代后期,由洛阳回民拳师兰党传授。长期以来,外界盛传河南心意只在回民中传播,这是外行人的说法。巩县心意以标准的古规拳法和详备的古传拳谱证实,洛阳心意根本不存在民族界限,从延生到现在一直绽开着民族友谊之花。
竹林传统拳法中有古传心意的内容,但其中没有李佚名的十法摘要,所以基本可以认定竹林拳法中的心意内容不是李佚名所传。也许是郑氏所传,也许是李佚名的师兄弟所传,也许是竹林拳师与心意拳师互换看家本领而交换得来,也许有其他传奇故事,但这一切都无从所知,成了千古之迷。所以,我认心意拳为同门,但不能说竹林拳法就是心意举。
至于其他自称源流,但缺少史料支持的各家心意,因为其创始人不是山西人姬龙姬凤,创拳时间也过于超前,我实在不敢把他们归于心意门下,鉴于避开矛盾比解决问题容易一些,我也就避而不谈了。
四、心意拳已经流传了三百来年了,在流传过程中功架走形和学术失真在所难免。鉴于这个原因,心意拳应该是越古老越好。请问先生,哪家心意保持了古传心意的原汁原味?哪家心意最接近原始状态?
答:古老和陈久是时间概念,不是质量概念。原始只证明历史悠久,并不能保证质量上乘。对于拳学来说,技术模式是否古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不是符合物理、顺应生理、立足实战、服务人生。原始状态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本来面目,但历史不等于现实也不能取代未来。
学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学术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因社会的需要而存在,优秀的学术一定与时代同步。当社会发展时,学术必须相对发展与之适应,如果学术的发展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这门学术就会被时代淘汰。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所以任何一门学术都不可能永远保持原始状态。拳学当然更不能例外。
从这层意义上讲,哪一家心意都不是原始状态,也都不是原汁原味。如果有人一定说他的心意三百年来丝毫未变,那么他不是欺人就是自欺。三百年的沧桑变化,连铁打的江山都翻了几十个,一门言传身教的运动的学术又怎么可能不发生一丝一毫的偏移呢?
洛阳心意的第三代传人马兴,多次出外投师访友,进行学术交流,对古传心意作了不少修改和补充。这个事实足可以证明,洛阳心意是发展了的心意,不是原始心意。
山西心意一传之后即派生出形意,种种迹象表明,李洛能先生传世的形意拳中,不少内容即出自戴氏兄弟的手笔。戴氏在世时已对心意拳作了不少的改革,甚至连心意的“熊出洞”都改成了“蹲猴式”。这样的事实足以证明,山西心意是发展了的心意,不是原始状态。
少林寺的心意数传之后,‘“前后各六式”的“心意把”,衍化为“心意把拳”,并派生出少林心意门,即使是号称古传原貌的心意把,吴山林、刁行书、王超凡、释延印……演练的也各有不同,事实证明,少林心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并没有保持三百年前的原形原貌。
其他的各个流派,我均可以举例说明他们并非原汁原味。这决不是说心意失传了、退化了、失真了,恰恰相反,我要说的是:心意发展了、进步了、完善了!
存在决定价值。一个练心意的人,不论他的拳是不是原形原貌原汁原味,只要他的拳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就是心意正宗,就是心意真传!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拳得不到社会承认,即使他是心意世家一线单传,他的拳也无资格代表心意!因为在学术法庭上,成功者永远是对的!
五、先生谈到竹林传统拳法中有关心意拳的内容时,提到过单把、双把、半把、连把,当我希望先生详细介绍时,先生说均已包含在轨迹拳学之中。近年来我陆续读了不少心意资料,但总也无法把心意拳与轨迹拳学一一对应。古人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又说:“苦练三年,不如明师一指点。”究竟轨迹拳学的哪些内容与心意拳的哪些内容相互对应,请先生直接挑明。先生不要逼我自己再去摸索了,因为如今这个年头,时间就是金钱啦!
答:单手出击叫单把,双手齐出叫双把,肘膝攻击叫半把,单手连击或双手连击均叫连把。
按竹林拳法的说法,心意拳的单抖把、穗子把、熊形单把都是单把。虎扑双把、十字推把、马形把,便都是双把。虎抱头、剑出鞘、龙形滚横、熊调膀,都是半把。摇门把、背合掌,撕拽把则都属于连把。
轨迹拳学的虎朴与心意的虎扑相同,双撞捶与心意的马形相同,牛抵式就是心意的一头碎碑,绞翅斜飞就概括了心意拳的迎面贴臂、大劈横裹、挑领、鹞子栽膀。心意的其他动作,均融和于轨迹拳学之中,比较一下大形轨迹一望而知。
轨迹拳学的得手练习模式,就是古传心意的交手模式。每个回合只有一组动作,无限反复,没有对练套路,招招杀手、式式狠毒,如不手下留情,势必出手伤人。近年来有人对轨迹拳学的得手训练极尽低毁诽谤之能事,把不学无术的胡踢乱打吹成是学习实战的上乘方法,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对中国古传拳法知之甚少,对于古传实战拳学之冠的心意拳一无所知罢了。如果他们知道马学礼、戴龙邦、李洛能、恒林和尚、卢嵩高、于化龙等等中国武林顶级高手的应敌手段都是用这种模式训练出来的,不知他们该作何论?
轨迹拳学是中国传统实战武技的归纳、优化、简化和精化,其中包括了古传心意的重要内容。练心意的朋友如果在发力上借鉴一下轨迹拳学的运作模式,在得手上借鉴一下轨迹拳学的格斗精华,那么他的学习、体认和修证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六、先生,听说心意拳有两种重要功法,许多年来一直秘不外传,一种叫搓丹田,一种叫搓把。这两种功法,轨迹拳学中好象并未提及,请问先生,这么重要的内容,怎么就被您忽略了呢?这究竟是我的错觉呢?还是先生您的失误呢?
答:搓丹田和搓把确实是心意拳的重要功法,这两种功法事实上已经包括在轨迹拳学之中了,只不过我没有沿用原来的术语和原有的形式而已。
轨迹拳学的身法轨迹样板诱导法,已经包括了心意拳的搓丹田。轨迹拳学的手法轨迹,已经包括了心意拳的搓把。
所谓的搓丹田,事实上就是用手的轨迹运动诱导身体的轨迹运动,待身体能高度自律运动后,再让身体的运动促进和加强手的运动。心意拳传统的搓丹田的方法并不为错,但是相比之下,轨迹拳学的以手作样板的诱导法,操作起来更方便,训练效果也更显著。
所谓的搓把,事实上就是增加了阻力干扰的手法的发力。由于轨迹拳学有轨迹运动、不空状态和发力的模式的基础,进行搓把练习是一点即通,根本不需要把它讲的神乎其神。
为了使朋友对古老神秘的搓丹田和搓把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边我把这两种功法的具体练法作以通俗的解释和说明。
古传心意拳的丹田功分为三步功法。第一步功法叫贯丹田,即通过“气贯丹田”让丹田部位充实起来。贯丹田也叫抱丹田定丹田……第二步功法叫摇丹田,即通过功法诱导使丹田部位自律地动起来,“变成一个旋转的太极球”。摇丹田也叫搓丹田磨丹田转丹田运丹田……第三步功法叫抖丹田,即用丹田部位急剧发力,向外弹射,这就平常说的“丹田力。”抖丹田也叫射丹田炸丹田……
贯丹田通常用桩功来修证。心意拳用六合式,形意拳用三体式,太极拳用抱球式,八卦掌用夹(骑)马桩,少林拳用马步桩……功架各具特色不必强求统一,因为不论什么桩架,只要经过静力训练,争力训练和扭力训练,均可证得不空状态,诸如“虎背熊腰”、“鹤形龟背”、“宽胸实腹”、“丹田饱满”、“内气充盈”等等境界均可证得。关于桩功通用的三步功法,详见轨迹拳学平易功,朋友们可以自行参阅借鉴。
摇丹田的第一步是搓丹田,具体方法是先把双手相互摩擦至手掌发热,然后把手掌按在小腹上划于立斜三种园,划的时候有意地让腹肌的凹凸点跟着手掌移动,直到腹肌可以自如地作轨迹运动。摇丹田有三种姿势,即躺着摇、坐着摇、站着摇,可以依次练习。一种摇熟练了,再摇下一种,否则膝胯会“协助”腹肌运动,降低摇丹田的质量。
轨迹拳学的身法轨迹运动,即是摇丹田的功法。轨迹拳学采用样板诱导法,从胸部摇起,节节下推,渐至腹部,学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抖丹田的练习必须有前两步丹田功的基础,否则练习就可能徒劳无功。抖丹田就是用腹肌发力,发力的尖端是腹肌的凹凸点,发力的模式和手法发力并没有二样,同样是 1080 度的三个园的回环。关于发力的模式和原理,请参阅轨迹拳学。一些对发力的基本模式缺乏了解和体认的朋友,在抖丹田时往往是一味的剧烈地收腹鼓腹,这种直线推拉式的抖动,和IO80 度轨迹切线旋转抛射式的抖放,事实上有很大的差别。抛射式发力不但省力,可以轻松地发出很大力量,而且对身体基本上没有什么伤害推拉式鼓荡不用大力就发不出大力,对身体震动也太大,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抖丹田的练习,传统练法是按卧式、坐式和站式的次序进行的。
轨迹拳学的身法发力即根节发力就是抖丹田的练习。有兴趣的朋友不防观摩一下轨迹拳学的身法发力诱导训练和贴身拳法发力试验,看看是不是比其他方法更简单有效一些。
搓把练习,就是双手交叉出入,来去之间交错之时双手相互用力摩擦,互为抗阻,明白地说,这就是单把的不传之秘。这种功法的最大功效,是用梢节的相互抗阻,诱导身体的力自然而然地向梢节传导,使拳有绝劲、断劲和后劲,克服人体潜意识中的“遇阻思变”的情结,而代之以“一发无余”的习性。搓把功夫有成,则不会再有“有力打不出力”的现象。
搓把的模式,不外乎手心搓手心;手背搓手背、手心搓手背、手背搓手心。其代表动作,请参考轨迹拳学的托云、撕云、穿云和棚云。至于是纵步还是横步,是立姿还是坐姿,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搓把的技术核心是“保持不空状态、依照发力模式、双手来回猛搓”,如此而已!
搓把时双手摩擦的幅度,大致在五六寸之间。如果摩擦距离太长,则横力影响纵力;如果摩擦距离太短,则削弱破力而出的效果。
丹田功和搓把功法简单,功效惊人,所以心意拳历代奉为至宝,绝不轻易示人。正因为这种原因,这两种功法掌握全部的人为数很少,大多数人所学所练仅只是其中的一部或局部,所以近年来关于丹田功和搓把的说法千差万别,也就不足为怪。今天我把我所知道的一古脑儿地倒给了大家,盼望能使大家心满意足。
最秘密的不一定很复杂,最有效的不一定很高级。古今不传之秘我从来没对朋友们保守过。只因为我没有象大师那样故神其说,不肯夸大其辞,大家就以为老李讲的是小乘知识,大师们秘不示的人的才是最上乘的学问,踏着金砖找坷垃,还怪命运没给他分金子,老天在上,那绝对不是我的过错!
七、老李,老李!你可把兄弟害苦了!当年读你的轨迹拳学时,你要是早说古拳的不传之秘尽在其中,并且把功架功法古今对照—一说明,我要是再三心二意那才真是我的错!可是你不说,害得我山南海北地去寻找秘藉,花大价钱买古传拳谱,为真传我几乎倾家荡产,却也总不能升堂入室。到如今才听你讲明白,我还得迈步从头来!我走了这么多弯路,损失不可算计,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你当年没有讲明白!就这你还说不怨你,不怨你怨谁?好了,错过以前不错过以后,你还是再讲点秘传功夫给我做补偿吧!如果不满足我这点小要求,学术法庭上我和你没完!
答:还有一点古传功法,本来我是不准备再说了,现在你把我逼得走投无路,只好都对你讲了吧。
与丹田功、搓把同时传下来的古传功法,还有错手、打手、撞手、杵手。
错手就是母指在上、小指在下、中指朝斜前方,双手斜相对,手指稍稍分开,保持不空状态,双手上下相错,手指相互挑压,每天连错 120 次。此功可使腕部劲挺,指力大增。
打手就是双手相互击打,基本形式不外乎手背打手背,手心打手背、手背打手心。手心打手背。基本要求是保持不空,基本程度是感到微疼,基本数量是每天 12O 次。此功能令手掌结实坚强,杀伤力倍增。
撞手就是两个拳头拳峰相互对撞,每天 120 次,此功能令拳峰如铁。
杵手分两种。一种是用拳峰杵地扎俯卧桩,不计时间次数,力尽为度。一种是用拳峰杵墙,整个身体的力量挤上去,保持桩态与力度,至力尽乃止。这种功法,可使手腕劲挺、拳峰坚硬、拳头打出整体力,并且是寸劲的基本功。——我所知道古传功法,能想起的就是这些了!看在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份上,老弟,你就放我一把吧!
八、先生那么推重心意,但不知心意之用于技击有何等妙用?请先生举例说明。
答、心意拳的虎扑、鹰捉、单把、冲天炮、梢拳、括边炮……均可用于先发攻击。得机得时,可谓举手判定。
被跤手抓握双臂,用大劈横裹、搓把立见胜负。
当双手低垂被人抓住肩臂时,一头碎碑管叫对方面目模糊、无脸见人。如当胸抵撞,则让对方肝胆欲裂。
当人从后边抱住时,手在里边则用搓把(剑出鞘),手在外则用龙形横 滚,击肋击头,半把定生死伤亡。
当人从前边抱来时,用熊调膀,手搂敌背,肩撞敌胸,“动则崩翻”!
对付直拳,用挑领单把、闪身单把。对付多种奔袭,用鹞形单把(夺臂阻膝、落脚出手)。对付低腿中腿,用卷踢(卷地风)。对付高腿,用穗子把(沉身撩裆)。
上述例子,可谓挂一漏万,例说而已。但只此数招,心意之实用已可见一斑,上边所说的招式,练心意的人大都不会陌生。但是如此用法,却决非人人皆知。知道的人未必敢用,敢用的人未必就灵,因为拳把人人会打,各自巧妙不同,每一式的运用之妙,都和个人的功夫、技巧、反应、胆识、直觉-…··悉悉相关。你用不上的不见得别人用不上,这个人用着不灵那个人用着就可能“贼灵!”须知绝招是人用得绝,并不是招式本身绝。
学过心意拳的人,如果你对心意各式的具体用法不太清楚,请参阅轨迹拳学的打斗精华和缠斗精华部分,你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与收获!
九、心意拳既然这么好,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废默百家、独尊心意”,由此而修成一代宗师呢?
答: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门学问上,效果肯定比务广多荒好得多。从这层意义上讲,专修一门拳法比博学多家要好一些。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门学术,长处与不足之处都是并存的,心意拳也不例外。如果你专修心意,对其他拳法一无所知,没有借鉴比较的参照物,你知道心意长在什么地方?短在什么地方?哪些内容对拳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哪些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你又怎么能保留精华、删除糟粕。扬长避短、继往开来呢?
心意拳练到极精时,确实可以支撑八面,以不变应万变。但无往而不胜的前提是“极精”,如果没有达到相当的功夫,单把效果未必强似直拳,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不承认不行。打个比方,徒手功夫练到极致,可以打死老虎。但是世上的猎人宁可用叉刺、用箭射、用枪打,而不仗恃极精的身手,这是为什么?因为极精的身手不是可以轻易成就的,更不是人人可以成就的。既然用平常的身手操纵相应的方法同样可以达到目的,而且轻而易举,那么从效果的角度上考虑,身手的极致就不成其必要。
拳学何尝不也如此。本来用其他拳法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却一定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用祖传举法去完成,看起来似乎挺有个性,事实上可谓迂腐透顶。这种情形,和放着现成的针不用,非要用毕生的精力去把铁杆磨成一根针一样,古人也只是说说而已,今人又何必如此弱智!
历史的拳法带着历史的局限性,时代拳学闪现着时代精神,二者必须优势互补,才可能形成相对完美的超越时代界限的拳学。在历史上,心意拳的历代名家很少是故步自封的,他们以开拓精神使心意常练常新。马兴创造了楼门起纵、百花点将,李洛能干脆把心意改成了形意,苌乃周学过心意却以二十四气拳传世,武禹襄把心意秘谱翻成了太极拳论…·你能说他们欺师灭祖吗?你能说他们对不起心意吗?难道这些人,不都是心意门的骄傲吗?
况且,现有的心意拳谱,没有一本是内容齐全的。参学这样不完不整的拳学,你再练也终久是抱残守缺。连学术的完整性都做不到,你凭什么去当一代宗师呢?
十、我的天!先生你竟敢说心意拳内容不全!这种论调,至今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请问先生,此说何凭何据?以何为证?你要不给我说出个黄措黑影来,我就要与先生把脸翻!太叫人不能接受了!
答:有关心意拳的书你已读的很不少了,但是你竟然没有发现目前的心意拳并没有包括古传心意的全部内容,这可是有点不大正常。
心意拳原名心意捶,古谱上讲道“捶名心意”便是铁证。到了第三代,正式称为“六合拳”,李佚名的《六合拳序》可为证明。
古时心意叫捶叫拳不叫把不叫手,可以肯定古传心意主要是用拳打人。要不然的话,它就该“把名心意”,就该是“唯六合把出自山西姬龙姬凤”才对。
在《十法摘要》中,李佚名列举的心意拳法有九种之多,分别为横拳、冲天炮、卧底炮、前梢拳、后梢拳、括边炮、括身炮、前斩拳、后斩拳。但是目前的心意,只有横拳和前斩拳尚在,其余七拳踪影皆无,它们到哪去了呢?李佚名学的有教的有,眼下的人学的没有教的没有连拳谱上都没有,难道我说现在的心意内容不全能算屈说了它?
心意拳作为一个完整的学术系统,必须拥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完整的功法体系。现在各家心意的功法,有的有摇丹田却没有抖丹田,有的有抖丹田却没有摇丹田。有的只会坐着搓把,有的只会站着搓把。有的只会搓下盘,有的只会搓上盘……此有彼无,互为参差,没有一个版本包括众人全部的内容,却又一个个自诩绝对正宗,互不兼容对方。难道我说他们抱残守缺不是事实?
做学问,必须正视事实。一味感情用事,误的只能是自己的前程。对于心意拳来说,认真索寻一下它失传的内容,比自以为它完美无缺要明智得多!
十一、长期以来,人们把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归属于内家拳,又因为形意是心意的延续,所以认为心意拳也是内家拳。请问先生,心意拳是不是内家拳?
答:心意拳不是内家拳,心意拳的后代形意拳当然也不是内家拳。说形意拳是内家拳纯属牵强附会,说心意拳是内家拳则无疑是武林版的天方夜谈。
内家拳的创始人是宋元时期的张三丰,内家拳的内容是六路通背(后称二路通背)、十段锦、十三式长拳。
内家拳的传承是:张三丰——?——王宗——温州陈州同、河南蒋发。
陈州同一支的承传是:陈州同——张松溪——叶近泉——单思南——王征南——黄百家(《内家拳法》的作者)。
蒋发一支的承传是:蒋发——温县陈家沟陈氏(数代)——陈长兴、陈清平——杨露禅(杨氏太极创始人)、武禹襄(武氏太极创始人)。
依枪创拳的姬龙姬凤,不是张三丰的门人。李佚名也未拜王宗为师马学礼也不认识陈州同蒋发,李洛能又未到陈家沟学艺,凭什么说形意拳是内家拳?又凭什么说心意拳是内家拳呢?
认为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的拳理相通的第一人是孙禄堂先生。但孙先生不承认有内外之分,又怎么会说形意拳是内家拳?
把形意拳与少林拳对立起来,造成观念上的内外家之分的,似乎是始于无名氏的《郭云深墓志铭》。该碑文说:“拳师云深郭公……得岳武穆拳谱,简练揣摩,深得意拳秘奥万……当日之得于(其)鳞晰一翼者,(即)高出少林万万……”云云。近年来有人力言此碑文是考证郭云深先生最有力的证据,而我观之,此碑文一派胡言,荒唐之极,实为不可多见之伪作。理由如下:
第一,郭先生是李洛能的弟子,他是跟李洛能先生学来的拳,不是跟岳武穆拳谱悟出的拳。第二,郭先生一生练的是形意,门下弟子也皆以形意称拳,郭氏之拳并无“意拳”一说。第三,得武穆拳谱而创拳之说始于戴龙邦笔记,读谱创拳者是姬际可,是戴氏心意之创始人。作为戴龙邦的再传弟子的郭先生,怎么可能摇身一变成了自己师爷的师爷了呢?第四、郭先生与车永宏先生是师兄弟,而车先生自认所练之拳为少林支派,以作少林弟子为荣。车先生的墓碑铭文日:“……戴氏祖传心意拳——少林外家支派,外传李老农……”郭云深对车永宏先生的功夫评价极高、赞不绝口,从未闻郭先生不屑少林之语,“高于少林万万”从何说起?
因为李洛能的拳是少林支派,所以形意拳不是内家拳!
说得刻薄点,连太极拳也称不得内家拳!为什么呢?“三丰精于少林,从而翻之,是为内家”。张三丰把少林拳改造了一下,就成了内家拳,就不认少林的门,那么杨露禅武禹襄把内家拳改造了一下,造出了太极拳,为什么就非得认内家的门,做内家拳呢?如果一定要说太极拳是内家拳,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内家拳就是少林拳,内家拳就是外家拳!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十二、心意拳面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一门拳学历经三个世纪而生生不已,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是以目前的武术市场的形势来看,心意拳处境似乎不大美妙,它的学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正在无形中流失,前景不容乐观!如何使心意拳复兴复壮,已经是摆在心意拳爱好者面前的无法回避的问题。请问先生,对于此事您有何考虑?可有善策?
答:在历史上,心意拳曾经引导过拳学潮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家又一家的拳。对此,心意拳应该感到自豪。但是随着学术范围的扩大,学术影响的成就和学术地位的确立,心意拳渐渐失去了早年锐意进取的思想境界,而变得老成持重起来。在放弃自身改造和拒绝吐故纳新之后,心意拳就陷入了封闭保守的怪圈,开始成为原地无限循环运动。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学问如此,学术本身也如此。谁要是原地踏步,别人就会赶上他,超过他!踏得久了,就会被时代抛弃。“天若有情天亦老”,学术法庭的判决从来不考虑个人感情。由于心意拳近百年来一味踏步,他的霸主宝座已经难保朝夕,面对后起之秀形意拳的逼人气势他自愧不如,与拳击散打抗衡也确实力不从心。在整个武术市场上,心意拳的实际份额已十分有限。偌大一个中国,竟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心意拳组织,近百年来,心意拳竟然没有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内部交流…··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转变,照此形势发展下去,不论心意举的传人们多么心疼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心意拳都难免被送进文物陈列室,而告别生动的社会舞台。我说这话,决不是危言耸听。
为了挽救心意,我们必须正视心意、研究心意、认识心意,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谈得上继承心意、发展心意。
我们必须确认什么是心意的原型,哪些是原型的变态,我们丢失了些什么,哪些内容已经失传,哪些形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引进哪些内容充实心意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心意的原理的原则进一步拓展,如何赋古老的心意以时代的新义,如何使心意养生术与现代医学接轨,如何使心意技击与现代竞斗接轨…··这些必须尽快纳入议事日程。
心意的整顿、提纯和复壮,我的策划如下:
1 、集结现存经典,包括原始资料和口传谱。
2 、集中专家、行家,对现有拳谱进行清理,去伪存真,删繁就简,订正错误,优势互补。
3 、确认心意规范,审定心意经典——《心意拳经》。
4 、把心意拳分为“经典心意”和“心意发挥”两部分,任何人不得故意混淆二者的界线,不得以“心意发挥”取代“经典心意”。
5 、每十年进行一次经典重修,在原有的心意经典中增加“心意发挥”的精彩内容,合成新的《心意拳经》,取代原有的“经典心意”。
6 、每年进行一次县内交流,每二年进行一次省内交流,每三年进行一次国内交流。交流采用代表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7 。强调用本门功法训练,以本门风格亮相,用本门技术搏击,确保学术的独立性。
8 、让心意拳适应各种规则限制,争取按对方的规则以心意的技术获胜。
这是我对振兴心意拳的基本思路,如果能够成行,心意拳必将本正源清,欣欣向荣。当然,这不过是我个人自以为是的独说独念,瞎操闲心而已。心意门的朋友是不是肯听我的一面之辞,那是他们的事,就不在我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