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1, 一寸之法:寸是步也,步要急快,成其寸也。

我们知道,寸劲是武术中一种劲法,心意拳当然也有。这里的“一寸之法”并不是纯地指“寸是步”,而是指心意拳的寸步和寸步和寸劲。心意拳的寸步,这种步法快,古谱曰:“远上一丈步为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早知回转这杀路近去眼前一寸中。”“寸步快,以寸为先。”这是足上的“一寸之法”。但手也有寸劲,这种劲因为离敌人近,所以发力也快,其杀伤力也更强,这是心意拳手上的“一寸之法”。所以,单纯地将一寸之法说成是“寸是步也”是不全面的。也有的将一寸之法说成是“一存之法”,当然有些牵强附会了。

2,二践之法:践是腿也,腰要勇猛,成其践也。

我们知道,践和踏是同义词,人们常说“践踏”就晕个意思。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践之法”理解成心意拳在演练进步时脚用力向前向下踩踏的行为。当然,践是用腿上的劲,腿要健壮才能有劲。心意拳在演练或者动意时的踢,踩仍要用脚。有人单纯地把“践”说成是腿是不是全面的。心意拳古拳谱上有“马踏虎践”之说。但真正动意时还是既要“腿要勇猛”,还要速度疾快才行。踩而践之,才能练而有力,击敌必胜。

3,三躦之法:躦即身也,身要强半壮,成其躦也。

此处所说的“躦”,是指人的身体向上或向前冲即为躦,是指心意拳法在进攻敌人时身体呈螺旋状前进。拳谱上说:“脚起而躦,脚落而翻;不躦不翻,武艺不管。”所以单纯地说“身要强壮”是不行的,身体强壮不等於武艺高强。也有的人将躦字说成钻。因为是用在拳法上,而不是用在工具上,当然应是足旁的躦而不应是金字旁的钻了。

4,四就之法:就即束也,上下束为一,成其就也。

这里“就”有二种意思:一是“就”有往前的意思;二是“就”有束缩的意思。往前就是进攻,束缩就是準备进攻和防守。拳諳上有“长身而起,束身而落”和“就如蛋”的说法,这就是指心意拳的“就”

5,五夹之法:夹剪之夹,即穀道上提,两股夹紧也。

这个“夹”有夹剪之形和夹剪之力两种意思。所以拳谱上说:“夹剪之力牮柱之势。”夹剪之形是指身体的上部可以两臂交叉成十字形或者下部两腿交叉成麻花步。而夹剪之力则是指上部的两臂由十字形交扭发力,即两臂由开而合,再由十字形交扭发力,即两臂由开而合,再由合而旋扭而展开。下腿也如此,由两腿交叉成十字的夹剪之形再用力展开,将力发出,这两种都是指夹剪。原来的“穀道上提,两股夹紧”只是指形体要求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6,六合之法:六合是内三合,外三合。

内三合是: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六合是心意拳的灵魂,只有做致电这六合才能练出身体强壮而武艺上乘的心意拳强者。

7,七齐之法:齐即疾也。内外合一,成其齐也。

拳谱曰:“手脚 齐到方为真。”心意拳要求在进攻对方时,手和脚要一齐击到,使对方顾上不能顾下,顾下不能顾上,有顾此失彼之态,只有这样才能打败对手而立於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内外合一,上下一致才行。这种齐也要做到七疾才行。古谱曰:“疾上还加疾,打倒还嫌迟。”所以,七齐也应是七疾之法。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身要疾,足要疾,意要疾,进攻要疾,退步要疾。

8,八正之法:正即直也,看正却有斜,看斜却有正,是为八正也。

此是对心意拳练者的身法和姿势的要求。所谓“看正却有斜”是心意拳的身法,要求演练所站的姿势带有一种螺旋形。如人的正面对著敌人,则自己只有一面可以对敌,难以发挥双手双脚的作用。所以,练心意拳的人身形和姿势都有“看正似斜,看斜却正”的侧面而站的子。但不管自己是怎样的身形姿势,身体的上下一定不要前俯后仰,必须要求尾閭中正。

9,九脛之法:脛是足脛相摩而行,即两足横勿使开张也。摩脛而走,内五行心意逢,成其脛也。
这种说法解释很多。如很多人都引用此歌:“脛摩脛,意响连声。”按现代科学研究和生理解剖学的观点来看,脛是小腿也。脛骨在小腿的内侧,腓骨在小腿的外侧;脛骨和腓骨在小腿上是并行了的,人的两脛是不可能相摩 的,因为上有膝关节,下有脚的踝在节骨都高凸於脛骨,所以,人在行走时首先这两个地方相摩,笔者认为只有“提踵摩脛”或者“膝脛相摩”,而二脛决不可能相摩。古人遣字造句学者能“合襠”,“扣膝”,只有这样才能合乎外六合的标準。人在行走时足(踝)和脛部相摩,那么,襠部就必须要合,敌方想攻我阴部则不能也。

10,十警之法:警起四梢也,四梢并发。警起四梢,火机一发物必落,成其警也。

所谓警者是高度警觉之意。人在猝然遇到异常而变导致精神上突然紧张的表现,如骤然遇到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闻巨响等都可出现惊骇。而农艺师 种惊骇可能使人致病,这是由於一般人的心理素质差。有的人遇惊而内动心神,由神惊而导致气乱,气乱又反过来导致神经失常。所以,掌握十警之法,经常进行三性调养,经常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应不会遇事发生惊骇。此外是要四梢警惕,就像火机(枪炮)一样,一旦发动,对方之物(人)必会应声倒下。这里要求心意拳家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一定的高度警觉感,只有这样才能遇敌攻击而不会被打倒,被击垮。

11,起落之法:起是去,落为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如水之浪翻,落如水之浪决,成其起落也。

此外是说心意拳的打法。起也打;起的打未能就像水的浪涌一样,就是说我的打未能过去敌人就像被浪抛起一样被击打倒下。总之,心意拳要求动意时要“抖身而起,束身而落”,要“起为横,落如顺”,“起为风,落如箭,打倒它,还嫌慢;起似箭,落如风,追赶日月不放鬆”。但是,心意拳不管起,落,最好要做到“起无形,落无踪”,这才是心意拳的最高境界。

12,进退之法:进是步低,退是步高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成其进退也。

此为心意拳的进攻和退却(防护)之法。心意拳家要知当进时抓紧时机进攻,不能攻取时要及时地退回处於防守地位,不能莽撞不,不能盲目,要有科学性,要会抓住战机。当进则进,一战而致敌必溃。当处於不利地点,时机时,必须及早退出攻击而处於防地位,不然劳而无功。故古谱曰:“知进者必胜,知退者必不辱”,“知进知退要学艺”,这就是一个心意拳家的高明所在。

13,阴阳之法:看阴而有阳,看阳而有阴;天地阴阳交合能下雨,拳上阴阳交合成为一块才能打,皆为阴阳相交之气成为阴阳也。

阴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朴素的辨证法观点,古人常用这一观点来看待和处理日常的事物。这川朴素的辨证书是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对立而又统一的“一分为二”的方法。心意拳是一门既古老而又科学的拳种,所以,此拳也是用阴阳的观点来对待和处理的。它认为人的拳是有阴阳的,是和天地的阴阳相通的,这就是心意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只有掌握了拳上的阴阳,才能战胜敌人(关於心意拳的阴阳论述可参看2000年第1,2其《少林与太极》有关《心意拳要论》文章)。

14,五行之法:五行是内五行要发,外五行要遂,发而即遂,成其五行也。

此处所说五行是指人的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外五行是指心意拳的动作。内五行要发,外五行要顺,是指内五行要和外部动作紧密地配合起来。古谱曰:“明瞭五行多一气。”这也说明心意拳是内外兼修的上乘拳法(关於心意拳的五行论述可参著2000年第1,2《少林与太极》有关《心意拳要论》文章)

15,动静之法: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将发而未露,为之动静也。

此处是说心意拳术的高妙就在要能掌握动静,掌握顾打,掌握攻守的规律才能稳操胜券。静为本体者,是以静制动;动为作用,其心意拳的动意在乎一动而无有不动,静而无有不静也。高明的心意拳在家在处於静时,不会暴露一点意思,敌方也别想从任何地方窥测出一点破绽来;若我动意时,又不能让敌方发现我一点动的痕迹来。故,古谱曰:“可以动则动,可以止则止,凡事要皆得其中和美。”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心意拳的动静之法。

16,虚实之法:虚是精也,实即灵也。精灵为之玄妙之至,成其虚实也。

此外是说心意的虚实也是辨证法。在练法上,心意拳则要求“虚胸实腹”,这符合老子道德经的要求庆用法上,我出手,我则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即一招制敌於死地。所以,心意拳在练法上坚持:“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养就千日宝,万两黄金不与人。”在用法上,我手与手之间有虚实,足与足之间也有虚实,三节九窍也有虚实。这种虚实是有精灵的不是呆板的,教杀的。学习心意拳的人要进行体悟和研究。

以上是心意拳的践躦16法,它是练习心意拳的每个人都要认真研究和体悟的,这也是练习心意拳必须要遵守的法则,不然你是掌握不了心意拳的核心和真諦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