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臣
现笔者就目前大成拳教与学中的一些问题以问答形式阐发一下本人的观点。
1 、您在《意拳大成》教学中所传之“筋骨训练”与当前很多人传播的大成拳或意拳差异较大,不知原因何在?
答:“筋骨训练”是大成拳的核心内容,现在已少有人谈及,究其原因,是芗翁一生对拳学的体悟也存在着层次的渐进,其后期已达颠峰状态,故对入门筑基之法阐述较少,但这并不等于入门筑基不重要,“筋骨训练”即为入门之不二法门。芗斋先生入门之形意拳法即为筋骨抻拔,赵道新、张恩彤等前辈亦由此入手,故芗翁、赵、张等前辈均为筋骨抖颤,形动意随的重效爆发。一碰即出,一击即溃,此为芗翁早期自世及传授的重要内容,这一点笔者从向天津的几位前辈请教中得到证实(因芗斋先生二十年代中期传艺的弟子基本是形意八卦名家张占魁的传人,因张老先生赞佩芗翁之技艺,故荐门下十余人从学芗翁深造)。二十年代末期,芗翁赴上海、杭州一带传播拳法,此时期如韩樵、尤彭熙、张长信、高振东等从学芗翁,接受的也是“筋骨训练”,故这些前辈留下的拳式及拳论皆为有力之证据。 1935 年芗翁携部分得意弟子回深县集训,也是注重筋骨之强壮。后芗斋先生定居北京,所传内容渐已有所变化,但基本未脱离筋骨之法,只不过练法上有些淡化,这或许是因为此一时期纳入门下者决不会是泛泛的初学之辈,因而没有必要再从筋骨入手。这样一来,就使芗翁早期传人对筋骨重视程度要强于后期传人,而不少后期传人虽有筋骨之力却未必详尽筋骨之用意,无形中就出现了传播内容的差异。而芗翁晚年因种种原因不谈技击,而侧重于健身功法传播,这在客观上亦使相当一批后学者对健身和技击功法产生混淆。不管是什么原因,现在的事实是“筋骨训练”目前已少有传播,而健身功法代替技击功法的趋势已存在很多年,这也是芗翁武学一直难以振兴的原因之一。
我先后从师数位先生修习大成拳法,一直难有进益,后经杨鸿尘先生传授,始明入门之基应为抻拔筋骨,方有收益,后来笔者为求证芗翁武学是否存在此种训练,继续拜师访贤,终于在天津得到了圆满的答案,这就更加使我明确了“筋骨训练”是大成拳入门乃至贯穿始终的核心纽带。由此笔者《意拳大成》之教学不是标新立异,别出新裁,而是忠于芗翁拳学本质进行的提炼和倡导,以此证实芗翁武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2 、你对桩法求力的理解是怎样的,桩法在大成拳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桩法是大成拳的核心内容,其静态模式就是求取整体劲力的基本构架形成。这就是六面混圆力,六面混圆力的产生来源于三项争力的构成,即上下、左右、前后的互争。通过这三项用力,把人体的间架变成一个桩的外形所能达到的。只有肌肉、骨骼、筋腱、关节、皮肤在争力的状态下向六个方向的同步用力,而牵拉起来达到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这时的间架才会产生所谓的内劲,即整体如一,形成整体的模式,产生了混圆争力之后才能够求得其在动态中的整体效应。
静态桩法是动态桩法的一个基础训练,所谓动态桩法的含义比较广泛,它包括试力、走步、发力、实作等所有功法和打法,即无论你是慢动、速动,不是在实格中碰撞、撕扯中都要求你的桩不丢,而桩不丢的含义并不是指某一个桩的动作,而是指桩的劲力不丢,即“形变力不变”,也就是桩要会动,要会变化,要能演化出所有的技击动作,而这一切又要求你不能把桩的劲力丢掉。所以桩法是大成拳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混圆力”是大成拳的根本所在。进一步讲,桩是劲力的一个载体,一个表现形式。
由此,我认为桩法训练十分重要,但决不可迷信于站桩,因为站桩只能解决静态求力却不能在动态中真正的应用,所以试力的作用就十分明显,它能解决由静态到动态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训练方法的问题,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是两个不同的结果。
3 、大成拳一向以功力雄厚著称,但不知在技术上有何高明之处?
答:功力雄厚是指练出了整体的构架后通过整体发力的击打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杀伤效果。但是大成拳决非单纯的靠功力打人,我国几种著名的拳种如形意、太极、八卦等都讲究内劲即整体劲力,此劲力决非大成拳独有。同样,芗斋先生在中华武术中也非功力最雄厚者,但是芗斋先生却能战胜功力强于自己的对手,且显得轻松、自如,究其原因是在功力相互碰撞的瞬间能否迅速地感知和破坏对手的来力至关重要。芗斋先生与人交手就是通过点的接触而分解、破坏对方的强大劲力,同时还给对方一个敏脆的爆发力,这是技术的精纯而非单纯的功力。大成拳之格斗技术讲求点的松紧、虚实,如力的锥体搓动、勾挂、偏闪、横走竖撞、竖走横击等等格斗技术,这些在技击中经常应用,哪不勤加练习,如不经常应敌,根本无法运用得巧妙。所以大成拳讲求功力,但不等于技术不行。真正习大成拳有得者是功力与技术并进,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不会在实战中赢得漂亮!
4 、请问什么是大成拳的意念活动,如何正确把握才是真实?
答:意念之设计是芗斋先生拳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习武者皆因不得其要而无所适从。事实上意念的问题就象我前面讲的桩形和劲力一样。桩形是个载体,劲力是个本质。本质的东西落实不到载体上,这个本质就是空的。意念也是如此,人体大脑思维模拟假设的内容要充分地作用在人体的间架上。比如抱球涨缩意念,首先形体间架必须是个圆的状态,否则你这个球在哪里?这就是间架饱满如抱球;继之球又微微收缩,你的间架又随之变小,实际上是你身体的肌肉、筋骨也随之收缩,在张缩的抱球意念中,其根本就是使你的桩法构架在静态中微微运动,即松紧交替,此即是“不动之动”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随着深入,意念闪动逐步加快,人体肌肉、筋骨也随之拉伸,拔长;继之球又微微收缩,你的间架又随之变小,实际上是你身体的肌肉,筋骨也随之收缩,在涨缩的抱球意念中,其根本就是使你的桩法构架在静态中微微运动,即松紧交替,此即是“不动之动”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随着深入,意念闪动逐步加快,人体肌肉、筋骨的松紧变化频率也随之愈来愈快。这样你的发力就会如弹簧般地富有弹性和极速运动,象震颤的电流一样,渗入人体内并有穿透感觉。
意念是芗翁武学一大特色,以“假想求实际”的训练是证明人的精神充分激发能使人体固有物质属性在强烈的刺激下获得超于常态下的能量爆发。但是它最终体现还是在形体上。脱离形的运动(不论是大动还是小动),意就会流于虚幻而变得一文不值!
5 、请问什么是守中用中,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答:人在直立状态下,双手自由下落时人体的中线应该是头顶在会至会阴再至下到两足之间这条连结。但是抱桩成混圆状态时,人体的中线就不会是如此。不信请体验一下,当你抱成桩时,你原有的中线已变成了这个圆上的一个点而已,实际这时你的中线已经在你桩架的中心点上。假设你左肩与右腕有条皮筋,右肩与左腕也连条皮筋,那么这个中就是这两条皮筋的交叉点,也即为混圆状态下的圆心。如果说“守中用中”容易让人把“中线”搞错,那么芗老下一句“得其环中”之“环中”二字说得再明白不过,而现在很多人却还搞不明白,以盲指盲。只有把中线问题搞明白,你的一举一动的闪展挪移才不会失去混圆间架,也只有间架不丢,劲力才能始终饱满,才能“以应无穷”。
这一中线的问题曾困扰笔者多年,尽管有时能把劲力做到,但始终以为中线在身体上。后来意识到动静随势,起落开合中体前总有一种模糊感觉。笔者每天划圆时终于被圆规的那个支撑点所触动,以圆规的支撑点划出的均为圆的半径,这不正是混圆的模式吗?而中线不就是它的圆心吗?而以圆心为中线寻求各种运动均是这个圆的半径发力,于是,笔者以此为基点训练,很快就能够在各种运动中混圆不丢,力不出尖,形不破体。可以说芗翁之武道深奥无边,其研究之成果如不尽早破译,恐怕日后真谛会越来越少。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