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竞禹、韩竞生
王乡斋先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创立了意拳,并由韩星樵先生于1992年整理出版了?意拳学?一书,而本文则是在前书的基础上,将作者多年的操习的经验与心得总结而得,故称为第二教程。
一、 什么是意拳
意拳自创立之日起,即以培养国民的健全精神和身体的自然良能为目标。这种精神是人类灵性的最高体现,而身体的自然良能则为人类身体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合在一起讲可以称之为追求人类的身心健康。具体落实到三个方面:一是卫生身体健康。其中包括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有了正常的身体状态,才可以正常生活,才可以做一切事情。二是攻防技击。有了正常的身体状态,才能应付人类本身的互相攻击,才能在竞技中获胜。三是寻理趣。就是通过对意拳的学习过程和应用过程,获得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从更高层次获得对自已生命灵性的一种感悟。即可谓“心领神会,体认操存”之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意拳学明确了自已的研究认识的对象,是人体整个生命运动过程。以科学的原则原理为认识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对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为研究成果。从而奠定了意拳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学科—-“拳学”的科学地位。从这个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意拳同其它拳种的差别,正所谓意拳不是拳套,不是招式,不讲形式,也不是门派,也不能仅仅以胜负之一点即定为是非之准则。意拳是性命之学。有了这样的认识,才算把握了意拳的内涵,才算真正认识了意拳。
二、 目前训练方法之不足
为了实现意拳的追求目标,在拳学这块园地上开拓的先人们注意到要了解把握生命运动的规律,光从外在形式上追求是不够的,开始从理论和实践上将注意力转向人体本身,从而提出了要发挥人体自然良能。反对招式套路这一伟统的武术训练方法。提出以自身体认为手段,以站桩、试力、发力为主要内容的意拳训练体系。现在这种训练体系正在为意拳界人士广泛运用,同时已开始向其它运动项目渗透,可想不久必会变成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但是从我们自已多年学习研究意拳的过程中,逐渐感到这种教学训练方法仍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意拳最后境界的抽象描写可望而不可及。例如前人所谈到的意拳,当如“空中旗,浪中鱼”等。怎样使学员进入这种状态呢?不得而知。
2、具体分述又成片面。在讲站桩时,要求头如何、颈如何、腰如何、腿如何。实际上正在走入意拳本身所反夺的“一讲具体即成片面”的误区,致使最后出现整合问题。其表现就是站桩时感觉很好,身上很是得力,但整体一动便立即消失,俗称是“散了”。做单一动作时很像样,但整体一动顿失灵气。
3、由于以上二点原因,就造成了没有一个具体完整的操作过程,能使学员一步一步进入一法不立无法不备的最高境界。
4、同时在学习训练过程中,也存在时间太长的缺点。按王芗斋先生的说法,当要十年才能“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就我们自已的亲身经验来讲,可能十年也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我想大家也会有这个体会。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恐怕能象我们用几十年来追求意拳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意拳教学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以上都有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因此我们觉得有责任在前人开创的意拳事业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