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杂技:绝活炫百年
“从准备申请非遗到去年拿下全国非遗项目也就一年多的时间,这在各类申报项目中属于比较顺利的。”武汉杂技团副团长、武汉杂技研究工作室主任何忠杰说。
“武汉杂技”在去年12月3日,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何忠杰主要负责申请非遗的工作。他解释说,能这么顺利,主要是因为“武汉杂技”的特点十分显著:百年传承的历史;鲜明的荆楚地域特色;精湛的技艺;较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还拥有夏菊花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杂技技艺传承人。评审专家们看到材料都非常认可,一下就通过了。“武汉杂技”在游艺与杂技(Ⅵ)类非遗项目中参加评选,这个评选一般都按单项评比,但也有一类叫“立体保护”,“武汉杂技”就属此类。
源于民间,大型杂技是武汉特色
“武汉杂技源于民间。”何忠杰说。《武汉市志—文化志》中有记载: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湖北天门、沔阳等地民间杂技艺人到武汉卖艺,后逐步形成班社进入舞台演出,汉口后湖聚有杂技、戏法、驯兽等民间艺人露天卖艺。《汉口竹枝词》中描述当时杂技活动:“走索车坛尽女娃,十人倒有九人麻,看钱丢罢还求赏,手捧铜锣到处扠。
1919年,汉口民众乐园(新市场)开业后,雍和厅成为杂技表演中心,每天轮换演出杂技节目20多个。抗日战争前后,来武汉表演的杂技团体有50多个。
新中国成立前后,由12个以著名杂技家、魔术师为首的杂技团体固定在民众乐园演出,如凌幻天的金星魔术团、汤少连的光明技艺团、程雅琴的环球马戏团、夏群的群艺马戏团、沈春林的中国戏法团等,为武汉杂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1953年,武汉杂技团正式成立。先后创作演出了《顶碗》、《柔术咬花》、《椅子造型》、《大跳板》、《集体车技》、《转碟》等一大批杂技节目,以及《宝剑刺牌》、《花瓶与荷花》、《顶桶》等魔术滑稽节目,同时发展了《驯狮熊》、《驯狮虎》等马戏驯兽节目。
这些节目中,不乏十多人乃至二十人一起表演的大型集体项目。“武汉杂技的最大特色就是集体项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的杂技团都来我们团学习集体项目。”何忠杰说。在武汉杂技团成立之前,杂技表演一般都是家班式的。
杂技班变杂技团,名角辈出
几十年来以团代班的传承形式,武汉杂技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杂技演员,何忠杰本人就是武汉杂技团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我12岁入团学艺,在毕业的最后一年就跟着团里的演员一起在民众乐园实习。”何忠杰说。他介绍,武汉杂技团上世纪60年代迁入洞庭小路,在那里不仅培养了五代杂技演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先后受文化部委托,为坦桑尼亚、苏丹培养了三批100多名杂技演员。
何忠杰介绍,在武汉杂技团成立之前,杂技表演团体一般都是以家族为主的传承模式。但武汉杂技团成立后,则打通了家族传承的禁锢,有了排演大型节目的基础和人员配备。在杂技团成立之初,来自不同家族团体的演员们很团结,大家拧成一股绳排演大型节目,很快就有很出色的节目出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的杂技团体都要来我们武汉杂技团学习集体项目。”何忠杰说。
武汉杂技团成立后,武汉杂技的主要传承模式则是“团代班”的模式。杂技团负责排节目演出,杂技团的培训班则负责培养接班人。团里的一些演员如果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上台了,就可以到培训班里当老师。培训班的小学员们也有很多机会参加杂技团的表演,如果有些节目需要小演员,则可以由团里的演员带着培训班的学员一起上台。
武汉杂技的主要传承人有,夏菊花(“武汉杂技”的杰出代表,享誉国际的杂技艺术大师。1957年,她表演的《顶碗》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其《顶碗》艺术已成为中国杂技的经典,夏菊花也被誉为“顶碗皇后”)、李莉萍(1983年创作演出《柔术顶碗》,荣获摩纳哥国际杂技马戏比赛“金小丑奖”)、吴卫民(著名杂技、滑稽表演艺术家,是一位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杂技、滑稽表演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周德平(优秀中青年杂技艺术家,是车技等节目的优秀传承人)。
毛主席评价武汉杂技团:
高山打鼓,鸣(名)声在外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武汉杂技已具有浓烈的楚风汉味艺术特色。武汉杂技团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杂技艺术团体,其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港澳台地区,还100多次赴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商)演。
1963年底,毛泽东主席接见古巴政府文化代表团时,在听取了代表团介绍武汉杂技团在古巴的精彩演出和突出表现后,高兴地说:“看来,武汉杂技团这块招牌,是‘高山打鼓,鸣(名)声在外’呀!”1973年元月,周恩来总理审查武汉杂技团出访演出节目并接见全团演职人员时,亲切地说:“这次我们派你们武汉杂技团去南亚五国访问演出,你们一定要展现中国杂技的多样性和艺术性,一定要表现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