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是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吉祥纳福的民间艺术形式。南方的狮子形态可掬,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为“文狮”;北方的狮子矫健迅猛,以高难杂技、武术表演为主,为“武狮”。 长葛市的石固狮舞为“武狮”,是中原一带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深受群众喜爱。2013年,石固狮舞入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3月8日,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长葛市石固镇向义街舞狮团,来到新郑市老观李村,参加该村的“狮子会”。
作为最晚一架来的“狮子”,他们一下车,赶紧搭建“狮子架”。与另一架来自长葛的“狮子架”不同,他们的“狮子架”,是用条凳,一摞一摞搭建起来的。
“我们的狮舞属于北方狮舞,也被称为‘武狮’,讲究惊险、刺激!”36岁的石固狮舞代表性传承人姚耀方介绍。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长葛是上古乐神葛天氏故里由来已久,有史载葛天氏为部落酋长。他首创音乐舞蹈以教化部落子民,开创了人类文明先风,被后人称为乐神。
“石固遗址是葛天氏部落的原发地,石固狮舞继承葛天氏遗风,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姚耀方说,据资料记载,清康熙年间,长葛石固已有南北寨狮子团。300多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石固狮舞”的独特风格。
到同治年间,石固狮舞开始配有竹马、旱船、高跷、肘搁等。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直活跃在大街小巷和乡村庙会。
“听老一辈人讲,1978年以后,我们的舞狮传统得以恢复,队伍也不断发展。”打小看着舞狮子长大的姚耀方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他六七岁的时候,舞狮子的队伍发展到几百人。
“第一次上高架是21岁,在此之前,一直在稍低的地方练习。”姚耀方望着由13层条凳搭建的狮子架说,近年来,石固狮舞队伍不断扩大,参加许昌市文化活动获得大奖。
“咚、咚、咚……”16时许,随着大盘鼓、大铜器、大小镲、大小铙以及弓子锣的一起演奏,演员们开始穿戴各种服饰。
按照传统,演员统一着装,乐队演员头上戴有金黄头巾红箍帽,上身穿黄绸红边对襟衫,下身穿金黄色红条灯芯裤,脚脖上绑有黄金绑腿绳,脚穿平底绣花布鞋。
狮子通常由两人扮演,前者双手握狮头道具,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扶前者腰部,身披用牛皮、麻、布等材料装饰成的狮皮,扮演狮身。两人合成一只大狮,称“太狮”。
“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假狮皮,扮演小狮子,叫‘少狮’。”姚耀方说着,姚耀方的同伴杨东手持绣球,姚海鹏、郑华凯穿上狮子皮,开始随着鼓点舞动起来。
石固狮舞用牛、羊皮制成狮子皮,狮子头近20公斤,道具有枪、刀、剑等。
话没说完,只见杨东一跃而起,攀着凳子向上走,狮子则跟着绣球,也一跃而起,攀着凳子向上走。
姚耀方说:“这叫攀高架,一会儿就要上到10多米高的顶部。”
果然,杨东围着狮子架一边攀登一边向上,后面的狮子也左突右奔,跟着绣球向上攀登。
随着高度不断升高,舞球的动作也变得逐渐丰富起来。“摇球、转球、抛球、抖球,玩绣球的动作也有数十种。”姚耀方说,“你看,狮子做出的各种舞蹈动作,是根据绣球表现出来的情绪。”
只见狮子或摇头晃脑,或左顾右盼,或摆臀甩尾,或上下跳跃……不管摆出哪种造型,都在高高的板凳之上,让人捏着一把汗,又感觉刺激、惊险。
“前面的舞狮子郎,要么手持绣球进行逗引,要么挥舞大刀进行武耍,都有自己规范有序的演出套路。”姚耀方说,各自都有各自的技巧和套路,表现狮子威武的神态,经常与武术、杂技动作相糅合,表演高难的动作有翻、滚、扑、跃、闪、腾及跳跃、翻腾,更难的动作有沿绳、钻铡、钻火圈、跳板凳、蹿椅子、青龙盘狮、攀索、走梅花桩等。
正说着,绣球和狮子都已上到狮子架的顶端。在顶端,有一个太师椅,狮子在椅子上蹿来蹿去。
“好!”狮子惊险、刺激的动作,引来一片喝彩声!
“我们都是30多岁的人,都是从小喜欢这个,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姚耀方的发小王营说,他们从小在一起看父辈玩狮子,然后一起学习,现在接过父辈的技艺,在享受玩狮子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传承弘扬这一传统文化。
“喜欢很重要,我们都在培养孩子喜欢这个。”姚耀方说。
“石固狮舞队伍发展到坡胡、后河、老城等长葛中西部地区,影响十分广泛。”长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说,石固狮子舞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老、中、青、少年集体配合表演,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狮舞表演洋溢着农民粗犷、豪迈、奔放的气势,多用于在重大节日和大型会议、商业助兴、企业庆典等,用激扬的舞乐表达出吉祥的祝福,深为群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