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与“外家拳”这两个词约起源于清朝,这是因为自明末清初开始,一些内家拳流派开始创立,并逐渐为世人所知晓。但是,由于有些内家拳流派“反清复明”的政治背景,使其不愿将海底公之于人,又由于内家拳抬手发人、伤人于无形的技击效果,使内家拳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释名
要想知道内家拳、外家拳的由来,应当先了解“内家”与“外家”的词义。“外家”即出家之意,例如出家为僧,超脱凡俗,追求西方极乐净土。而“内家”,就是在家,指在家庭中生活,也就是可以娶妻生子,共享天伦之乐。我国的道教(指正一教等教派)最初是允许娶妻生子的,后来也只有元朝丘处机创立的全真教派不允许道士结婚。因此,习惯上也将道士视作“内家”。
那么,所谓外家拳,便是指出家人练的拳术。而我国中原拳术大多与少林拳术有渊源或者受其影响,因此,便将与少林拳术有相同特点的一大批拳术划归外家拳。与此相对,内家拳大多创立于道观,因此,人们便将这类拳术统称为内家拳。
在此,有两个问题应当说明:
1.并不是所有源于道观的拳术均符合内家拳的特点,也不是所有源于寺庙的拳术均为外家拳的风格。人们最初区分内家拳和外家拳,只是一个大体的分类,后人于此不可过于拘泥。
2.技击术最初应发源于下层民众,民间群体是其术的基础。只是后来由于寺庙、道观中的僧侣、道士们将民间武术整理、发展、创新后,使其更加精妙和系统。此外,古人也有托名拳术创立于某寺庙或道观的,以增加其神秘性。因此,绝不可抹煞民众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更不可以因此藐视一些非僧非道流派的民间武术流派。
二、不同特点
1.先天力与后天力:先天力又叫本力,是局部肌肉伸缩的力量;后天力又叫内力,是一种整体发力。外家拳是用先天力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紧张,很少将人打飞;内家拳是用后天力打人,其特征是局部肌肉用力很小,便可将对手轻易发出。因此,会不会发人是鉴别内家拳、外家拳的最重要的标准。而内家拳功夫愈高,愈可以在任何状态下,用任何部位将对手发出。
2.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先发制人是以我方的主观判断为主,抢先出手,包括使用预先练熟的连环招法攻击对手,这是外家拳的特色。后发制人是根据对手的招式和劲力来决定我方的招式和发力方法,通过“听力”来判断对手,然后通过发力来反击,这是内家拳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后发制人并不意味着总是后出手,如果是这样的话,当你遇到内家拳手,你尽管破口大骂,只要不动手,他便拿你没办法了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谓后发制人,并不是拘泥于外形的先发后发,而是在听力后再发力。内家拳手完全可以先出手,你不接招便是实手;你一接招,他便听力、变力、发力。
3.技术内容不同:也许是内家拳是由外家拳发展而来的缘故,在内家拳中,有不少招式的外形来自外家拳,但是在外家拳中却鲜有内家技术。这是因为内家拳的精髓就是发内力,会发内力的拳术就是内家拳。
4.体形不同:练外家拳的拳手大多肌肉发达,棱角分明,特别是有些拳手挺胸收腹时,八块腹肌如同搓板,煞是健美(当然也有些体形不同的)。但是,看看内家拳手,有溜肩膀的、有含胸的,即使是身材最好的,也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放松时胳膊上的肌肉不带棱角,好像有一层水膘,这是经常放松局部肌肉所致;二是不管多瘦的内家拳手,腹部总是前凸,不易看到腹肌,这是经常气沉丹田所致。当一拳打在外家拳手的肚子上时,会感到如同打在一块钢板上,震得手生痛。而当你打击内家拳手的肚子时,却如同打在皮球上,会将你弹飞。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