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武术 >武术杂谈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重新审视中国武术的“八打八不打”

中国传统武术一直流传着“八打八不打”的拳谚,少林拳、螳螂拳、八极拳等传统武术拳谱中都有记载。

  • 所谓“八打”,是指受到攻击后,不会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又能有效控制对方的人体部位。

  • 而“八不打”是指受到攻击后,会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甚至死亡的人体部位。

以“不打”相称,是为了告诫后人要尊重生命,慎打慎用。

由于流传过于久远繁杂,一些武术典籍记载的“八打八不打”的人体部位和名称存在歧义,这不利于我们对传统武术技法的理解与传承,同时也会影响到我们格斗防身的实战效果,尤其是需要以弱胜强的女性防身实战。

所以,此文以中医学和人体解剖学为视角,对传统武术拳谚“八打八不打”进行重新解读。

“八打八不打”口诀:

一打眉头双眼,不打太阳为首;

二打唇上人中,不打正中咽喉;

三打穿腮耳门,不打中心两壁;

四打背后骨缝,不打两肋太极;

五打肋内肺腑,不打海底撩阴;

六打撩阴高骨,不打两肾对心;

七打鹤膝虎骨,不打尾闾风府;

八打破骨千金,不打两耳扇风;

不应死守戒规,但应牢记在心。

遇敌制敌为先,故尽不伤其命。

一、“八打”部位与名称解读

1、眉头双眼


“眉头”是指眉弓,也叫眉骨,当用力击打时会引起眼眶上血管及神经损伤,眼眶流血会遮挡双眼辨物。当双眼受到击打时,会使其视力模糊。

注:击打双眼是指,用拳面击打或用手掌拍击,故不至于使对方严重伤残。而手指戳、抓、划、利器刺击等,可导致对方眼球伤残的方法,不应包含在此项之中,故应慎用。

2、唇上人中


“人中”是指人体头部鼻下唇上的“人中穴”,属督脉,位于鼻唇沟的上三分之一处,是中医急救昏厥的要穴。适当节律性地刺激“人中穴”,可以调节人体血压和呼吸活动。而“人中穴”受到打击时,人会产生晕眩。

注:“人中”受到强力打击时,可能会使牙齿脱落。

3、穿腮耳门


“腮”是指人体面颊的下半部两侧。“耳门”是指“耳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耳门穴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受到击打时,人会产生眩晕。

注:“耳门”受到强力打击时,可能会使下颌骨骨折和关节脱臼。

4、背后骨缝


“背后骨缝”是指背部肩胛骨内、外缘连接躯干部位,击打此处可造成软组织损伤,进而使对方上肢失去运动能力。

注:肩胛骨的生理解剖图显示,以直立人体背面图为参照,其远离脊柱的外缘部分肥厚,而接近脊柱的內缘部分很薄,上宽而下窄。故,肩胛骨下侧外缘最薄弱,是重点打击部位。当此部位受到强力击打时,可能会造成肩胛骨骨折。

5、肋内肺腑


“肋内肺腑”是指人体躯干正面,胸大肌以下的肋部内的脏器,主要是肝脏和脾脏。此部位受到击打后,可使肋间内肌和外肌损伤,导致呼吸困难,进而影响上肢活动。

注:“肋内肺腑”受到强力击打时,可能会使肝脏和脾脏损伤,产生剧痛,甚至造成肋骨骨折,刺穿内脏,引起腹内大量出血。

6、撩阴高骨

“撩阴高骨”是指人体腹部下部,耻骨联合处前端,受到击打后会产生剧痛,但不伤及脏器。


7、鹤膝虎骨

“鹤膝虎骨”是指人体膝关节部分。膝关节的稳定性由多条韧带维系,受到击打后可使韧带受伤,造成膝关节错位,形成运动障碍。

注:强力击打膝关节,可能会造成韧带断裂,甚至形成终身残疾。当人体处在站立状态时,正踹和鞭腿对膝关节韧带的损伤最大。当膝关节处于横向扭转时,稳定性很差,此时受到外力或者自身发力不当,也容易造成韧带损伤。

8、破骨千金


“破骨千金”是指小腿胫骨。胫骨两端粗大,中间细长,上半部由肌肉包裹,较粗壮,下半部由韧带包裹,较细。此部位受到击打时,易产生剧痛,形成运动障碍。

注:拳谚有“脚踢七寸”之说。脚踝向上七寸位置,胫骨细而韧带多,是小腿部位最不能承受打击之处,尤其是七寸内侧,几乎无肌肉和韧带保护。故,此部位受到强力击打,容易造成胫骨骨裂或骨折,进而使小腿失去活动和支撑能力。

二、“八不打”部位与名称解读

1、太阳为首


“太阳”是指人体头部的“太阳穴”,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上方。也被认为其左是“太阳”,其右是“太阴”。它是中国武术上最早发现的“死穴”之一,受到打击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丧失意识。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颧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骨板最薄,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脑的功能。与太阳穴相邻的颅内部分血管丰富,支配着人体位听神经的大脑颞叶就在此处,所以受到打击后,易引起头晕、短暂性平衡能力丧失和颅内血肿等,严重可危及生命。

2、正中咽喉


“咽喉”位于人体颈部前上方,其前侧有11块软骨保护,是呼吸道的重要器官。成年男性的咽喉前侧软骨隆起,称为“甲状软骨”。咽喉被锁制或甲状软骨被击断,会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3、中心两壁


“中心两壁”的解释颇有争议。

第一种解释是——“心窝”及两侧。

但是,在现代医学病例中,从胸骨外击打心脏投影位置,导致严重伤残或死亡的发生几率比较低。其原因是,这种击打心脏而产生猝死的案例,被医学定义为“心脏震荡”,它的产生条件比较苛刻。在外力冲击必须达到40—48km/h以上时,才会有一定几率发生。在64km/h时,发生几率最高,也只能达到70%。

在体育运动中,只有棒球项目符合这样的条件,所以,棒球运动员发生心脏被击打后导致猝死的事件较多。而格斗实战中,即使是专业拳击运动员,直拳的速度能达到40km/h以上的,也比较少见。武术动作中,只有类似于棒球投球动作的抡摆型掌法、拳法和腿法,或类似于扣杀羽毛球动作的抡摆型器械格斗方法,才能达到这样的击打速度。而即使达到这样的击打速度,也有相当大的失败几率。所以,“心窝及两侧”不可能被列在“八不打”之中。

“中心两壁”的第二种解释是——人体胃部后方的“腹腔神经丛”。

“腹腔神经丛”是一种位于人体腹腔胃部后面,及大动脉前方的巨大的神经元和神经中枢网络。因其呈中心发散状态,就像太阳散发光线的样子,所以也叫“太阳神经丛”。大多数进入腹部器官的神经,是从腹腔神经丛中发出的。强力打击在胸骨正下方的胃部,会引起腹腔神经丛的强烈神经反射,破坏其功能,并且会使人暂时腹肌痉挛、停止呼吸或昏厥。但是,击打此部位的力,首先会受到腹肌和胃部的缓冲,要想形成强烈刺激必须施以强力,不能广泛适用于“以弱胜强”的格斗环境,所以,“腹腔神经丛”也不能被列在“八不打”之中。

“中心两壁”的第三种解释是——“胸骨剑突”。

“剑突”是指心脏区域胸壁前下端的剑突软骨,起保护心脏作用。其下端尖而薄,此处遭到击打容易造成剑突骨折,压迫或刺破心脏,引起大量的腹腔内出血,并伴随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运用较小的力量,就能达到严重伤残对方的效果,所以应该是“中心两壁”比较贴切的解读。在实战中,可用于制止强大敌人的侵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