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从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之比较论中国武术的发展

前言

目前,武术界存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争鸣。其实,武术本无传统、现代之分,“传统”是个发展的范畴,今天的“现代”必将成为明天的“传统”。人们之所以将武术分为“传统”和“现代”,是因为20世纪,特别是建国后,武术发展开始转向,即从历史上一直强调的攻防技击向更强调健身和艺术表现等功能转变。为此人们习惯于将建国前以攻防技击为主体的武术及按原来方向发展的武术称为传统武术,将建国后发展起来的以艺术表现为特色,以“高、难、美、新”为发展方向的竞技武术套路及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搏斗运动称为现代竞技武术。为了便于研究和探讨本文也将如此界定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本文试图从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就武术特点若干方面的对比研究中,更深层次地揭示其特色,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丝参考思路。

1 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

传统武术在历史上一直以技击武术为主体,以军事武术为主导而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以技击武术为主体所谓的传统武术一直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曾对传统武术进行了空前绝后的挖掘整理工作,但至今仍沉浮不定,无明显改观。因此,传统武术现在一般仅限于在民间缓慢地发展,虽然各武术比赛还设有传统项目,但这些传统项目基本上还是经过了艺术化的传统武术套路,而并非以技击武术为主体的传统武术,其特色和精髓大打折扣,偶尔成了“三不像”和“四不像”。

现代竞技武术是在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建国后的近四十年间一直大模式开展的只有套路形式,并一直以《武术竞赛规则》为指针而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版的《武术竞赛规则》在竞技武术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综观从1959年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到2004年出台的最新《武术竞赛规则》,我们认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化,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从60年代追求“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到今天提出的“突出竞技特色,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指导思想和“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使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竞技武术套路逐渐发展成为符合奥运精神的表现“难、美”性项目。而与此同时散手运动自70年代末开始,经过不断试点与改进,逐渐明确了“强化体能,技法全面,突出个性,快狠巧准”的技术发展方向。特别是1999年全国散打锦标赛首次取消了护头、护胸、护腿,从而提高了运动员的抗击打能力,增强了项目的观赏性,加速了散打运动的产业化步伐,促进了与国际搏斗运动的接轨。综合套路和散手的发展我们认为这种淡化了传统武术色彩的竞技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构成了中国武术的一个新分支——现代竞技武术。发展至今一直作为各体工大队、体育专业院校及高等院校体育系的一个并列于球类、体操、田径的体育项目,并且在武术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 从外在表现形式上分析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

2.1 两者相互联系,从内容上分析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

无论怎么说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同属中国武术,紧密相连。现代竞技武术中的套路运动是保留了传统武术中手、眼、身、法、步等外形,并对其内容进一步规范化、难度化、体操化,而更适合于舞台表演和量化评分,是与现代竞技体育模式相结合的产物,它更倾向于表现武术的艺术性;目前搏斗运动的主要项目散打是从传统技击武术中吸取了个别技法,综合拳击、跆拳道、摔跤等精华于一体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竞技体育比赛的对抗性项目,它虽然更接近国外各种格斗类项目,但与传统武术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现代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竞技体育模式下形成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体育项目,理论上也可说是传统武术的一种新的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武术仍可看作是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基础,现代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特别是太极推手在目前是武术项目中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体育最保持风格和联系最密切的项目。

2.2 从支撑的理论体系上分析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

二者理论基础呈较大差异。现代竞技武术的训练理论倾向于建国后从苏联照搬过来的以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竞技体育理论和从美国等地引进的以生理、生化知识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理论。这种现代竞技体育理论广泛吸收了现代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训练理论体系。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是其显著特征。传统武术的理论基础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及医、哲、军事、美学等各因子在传统武术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由于自古以来很少有人专门从事武术理论研究,武师们大多言传口授,多凭个人参悟心得,自说圆通,致使传统武术终究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而且还夹杂着一些不科学的成分。使之在科学化、系统化程度上逊色不少。

2.3 从习练过程、习练目的及评价方法上分析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

现代竞技武术以现代竞技套路和现代搏斗运动为两大主要内容,二者平行并列,并且在技术训练时采用风格极其不同的训练方法达到训练目的。现代竞技武术的套路运动,十分注重姿势规范、节奏分明,提倡“高、难、美、新”的发展方向,类似于体操、跳水等表现难、美性项目;而作为格斗运动,其技术动作很简单,与多彩的武术套路无密切联系,更类似于跆拳道、拳击等格斗类项目,其训练过程中只练打法、体能,比赛中更强调“变”,十分忌讳动作程式化。现代竞技武术主要强调“练”,并且是超负荷训练,训练的直接目的是取得比赛优胜,战胜对手,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其评判方法参照类似的奥运竞技项目,在武术套路赛中突出难度动作分值,在对抗项目中以点数获胜等等。评判标准更加“量化”、“规范化”,更贴近于奥运项目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武术中也有侧重于艺术表现的武术套路形式,但它们在历史上一直并不受到重视,甚至被鄙视,所以注重技击实战的武术在历史上一直是武术的主体。在传统的技击武术中,武术套路是中国几千年来精妙技击技术的记载和提炼,从技术上讲,它是为了记忆、传授和训练而产生的,训练的目的在于实用,训练的成果必用于实战,二者融为一体。所以,传统的套路训练即是攻防对抗训练的基础,也是攻防技术提高的过程和途径。传统武术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更注重“感悟”,重“术”非重“力”,要求气沉丹田、通经活血、气遍周身,即“内外兼修”。不仅注重“练”,更注重“养”,养练结合。传统武术还追求精神和肉体的完善统一,高尚的武德修养极其重要。有国外学者也认为:“传统武术的训练过程培养的是对待格斗的一种慎重态度,格斗并不是训练的目的。这种态度源于逐步教授格斗技能的方式,初学者花费许多时间操练基本功,这种操练及以后的分解动作的综合练习,都使得学武术的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对抗中将要干什么”。因而武术技击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平常的切磋时还强调“点到为止”,“出手不伤人”。传统武术的功法、套路的习练更讲究人体的内在运动,“适时而动”、“因人而异”,因此许多方面很难以量化评判,更无法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如果简单地加以量化,反而会限制其许多内容的发展;另外,其对抗性训练中许多招式极易致人伤残,难以符合体育竞技之精神。所以对其套路形式可采取观摩评奖,而对抗形式比赛必须在习武者达到一定的武德修养境界后才可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胜败评判。

3 从内在特性上比较分析现代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

3.l 从技击角度比较分析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

从技击角度出发,传统武术积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技击经验,自有独到之处,它既包括拿法、摔法,也包括踢法、打法;既有严谨紧凑擅长贴身短打的武术,也有大开大合擅长放长远击的武术;既有“猛钻硬碰无阻挡”主刚的“外家”武术,也有“以柔克刚”、“后发先至”主柔的“内家”武术。它具有极其广博深邃的技击内涵,与其相比“格斗术”仅是其中相对低级的应用技术。像历史上“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形意名家郭云深,素有“杨无敌”之称的太极宗师杨露禅等等,他们在实战中的表现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精妙的见证。

不可否认,历代习武者真正有一定造诣的只有少数,在当代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在古代,一方面,门户之见致使众多习武者少得真传;另一方面,传统武术精妙技击技术的习得也需要有良好的天分;再一方面,传统武术的精妙技击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可成,有些拳法技法需要数年以至几十年得潜心苦练,很少有人做到苦练、巧练和科学得法练习的有效统一。在现代,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些社会大环境因素。其一,建国后,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武术技击受到了限制,国家倡导和发展的仅是侧重于艺术表演和健身的武术套路。因此到目前止技击性强的传统武术在人们面前显现的非常少,也已导致许多武术工作者开始怀疑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其二是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冲击的负面影响。在现代快节奏的商品经济时代,事事讲求效率优先,重视短期获益。这致使许多人办事只重表面,不求深入,只讲形式,不求本质,甚至有些人事事以是否能赚钱获利来衡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使需要几十年潜心钻研,艰苦磨练才出真功的传统武术几乎无人问津。但我们坚持认为:基本功法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不仅是技击的源泉和实体,而且是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最佳途径,而且它的技击性是永远不可否认的。
现代竞技武术相对现代体育是一种新鲜事物,是中国对竞技体育的一大贡献,但是相对传统武术,是一种畸形发展,因为它脱离了传统,又将套路、搏斗两种形式绝对割裂开来,“形而上学”地发展了武术,与中国武术的基本思想背道而驰。像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虽然作为东方艺术宝库中的一件极具艺术观赏性珍品,但是由于它只追求“高、难、美、新、快、强”的视觉效应,即使全国套路冠军,其技击实战能力也十分薄弱,甚至不及田径、举重等其它项目运动员;对于散打虽然简单易学、短期速成,非常适于商品经济社会效率优先的特点,但它终究只是一定层次上的格斗技术,哪怕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将无法突破其动作过于单一、技术过于简单的事实,正如有些散打教练提出的“现代散打运动员如果能兼习传统武术,将如虎添翼”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代散打发展的误区。

3.2 从健身角度比较分析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

从健身角度分析,传统武术许多内涵超出了一般体育概念。从西方传来的竞技体育更多建立在西医、解剖学基础之上,相对着重“硬件”,更注重于人体的外部表现。西方竞技体育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对人类的裨益不可估量,但它也有一定局限性。现代竞技武术是中国武术的现代竞技化的产物,它与西竞技体育类似,更侧重于武术运动员的外在表现,把武术的内外兼修,及精气神的内在运动放到比较次要的位置,因此,其活动年限相对缩短,仅限于青壮年。传统的中国武术除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外形,更注重“精、神、气、力、功”的内在,它同中医一样,研究对象是有机活人,将其看成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强调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更符合东方人的心理、生理和文化背景,并且老幼皆宜。因此许多传统文化人和习武者把传统武术视为高层次科学,是高层次体育。在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大发展的现阶段,无疑人们会像换新口味一样地更易接受现代体育(包括现代竞技武术),但随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传统武术的优越性将会逐渐体现出来,而一步一步为世人接受。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

3.3 从竞技性和美学及育人角度分析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

从竞技性和艺术表现角度看,现代竞技武术套路集中体现了武术气势恢弘、激烈奔放、舒展大方、潇洒自如的外在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感染力和体育竞技性,它更利于裁判评定,更易为现代大众所接受,是传统武术体育竞技化的一个新体育项目。它作为建国后结合竞技体育理论产生的一种新鲜事物,包含中西特色,富有鲜明的民族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中国对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大贡献。在当她推向世界的这一刻,或许国人会感到自豪,但对武术本身来说,失去的或许会是更多。传统武术则更能体现中国武术那种淡泊高雅、朴实无华的风格,其动作周密严谨,进退自如,求真务实,处处体现了武术的内在美。但似乎传统武术的这种风格不适于中国当代快节奏的商品经济时代多数人的审美需要,远远没有“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速度快”的现代竞技武术更吸引人,而且不适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所以目前正处于被淘汰的危险境地。因此“存在就是美”既能说明此理,也更沉重地提示了我们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类似音乐界“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争鸣,以及传统武术发展中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但是我们认为传统武术相比较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富内涵,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更有效。

4 结论与建议
4.1 传统武术具有丰富的技击内涵、突出的健身特点和独特的审美意境是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实践结晶;现代竞技武术是我国许多武术工作者为响应奥林匹克精神而从传统武术中提炼发展出来的一项魅力四射的竞技运动项目,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独具特性。我们绝不能以牺牲传统武术特点为代价发展现代竞技武术,而应该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一方面继承传统武术精华,将其深邃内涵融合在现代武术之中,使现代竞技武术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不能固守传统,限制了它的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应在不断从传统武术中吸取营养的同时进一步抛开包袱,发挥自己特色,充分领会奥林匹克精神,并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不断完善自己。

4.2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从长远地看问题,要把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升到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高度来探究,来审视,传统武术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际交流与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因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而日益消殒.首先,我们应该保护,再则狠抓挖掘与继承工作,并遵循传统文化发展之路,保持她的民族特色,让她健康地发展下去.对于民间武术我们不能简单的“抛弃”和所谓的“扬弃”。

4.3 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推广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建议在普通大中小学体育课中以传统武术为主推广普及,同时辅助以现代竞技武术的训练队,达到大范围推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目的,在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同时又能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基层武术学校和少年体校、运动技术学校中以现代竞技武术教学训练为主,重点培养竞技人才,服从于国家竞技需要,这样就能使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在各自的轨道和土壤中得以自由发展。

4.4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中,要时刻注意:“武术不仅仅是体育项目,还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能否像西方体育文化传至东方一样,把东方文化通过武术传播至西方国家,让世界各民族充分享受东方文化的魅力呢?我们不能一味的自我”西化”,躬媚”西化”.希望在太极拳、太极推手的发展和国际传播时更注重谋略和技巧,避免为了达到传播之目的削足适履给自身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温力.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

[2]马克·特博姆等(比利时).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j].体育文史,1998(2).

[3]郭玉成等.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郭志禹.竞技武术国际化综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4).

[5]郑贺等.对武术进奥运会的理性思考[j].体育学刊,2004(1)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