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韩起
不管你是练八极的、还是练大成的,如果耗了四、五年功夫,你还对付不了两个小歹徒,我劝你一句,换一种练法试试,或者,另投明师寻求指点。
“三年小成,十年大成”——这句老话得自现实经验,基本上没离谱。让人遗憾的,是许多教拳、练拳的人,爱把水平“大成”的前辈高手挂在嘴边,当做楷模。这不实际啊,天才人物永远是少数,普通的爱好者,该把眼光放低一点。哪怕你立志要做“吴秀峰第二”,也得一步步来,先“小成”后“大成”。其实,就是吴秀峰、赵道新也不是一步登天,这天下根本没有未经“初级”直接进入“大成”的拳术高手。
我把“逆思维”引入八极拳,就是让大家先落点实惠,享受一下“小成”的喜悦,省得练十年八极,连个小痞子都揍得你找不着北。
颠覆流行练法
既然是“逆”,不用说,它跟“顺”是对着来的,不然,以“逆”名之毫无道理。“逆思维”就要表现出“逆”的特点,譬如其含义之一:它要颠覆流行的八极拳练法。

有一个现象令我心头悲凉,就是,不管对拳术还是什么事物,不少人爱一窝蜂地追流行,以为流行的才是好的、正确的、包含传统精髓的。他们全不理会,流行会丧失事物本质这一规律。轻信盲从,倘若是听流行音乐,也就罢了,不就是玩玩吗?可你练的是武术,你在投入时间、精力、还有钱,你就不怕费半天劲落一场空——不打算练技击的人除外。
八极拳的流行练法,不能和传统的练法划等号,流行的练法早已偏离了传统的精髓,练不出技击功夫,一个人没完没了地重复“小架”、“单打”、“对打”、“金刚八式”,结果也就落个好体格,这种练法别说练三年,耍把一辈子,你也跟普通人没嘛大区别,遇上事照样傻眼。为嘛?整天折腾套路不是练打人的路数,种豆得不到瓜。
想动手赢人,你得按技击的路数练。
有人说:我练“小架”、“单打”,是拿它们找劲发力,吴秀峰老先生不是说“八极好练劲难找”?
找劲发力没错。有错的是,劲没必要用练套路这种方式找,“小架”和“单打”加一块有五十多个式子,你即使每天把套路打二十趟,每个式子也不过重复二十遍。实话说,二十遍?训练量太小,嘛劲你也找不好。
尤其是,你根本没必要把五十多个式子的劲逐一找好——那一天得练多长时间?即便有时间,我们也不耗这瞎工夫,八极拳还有好多东西等着我们下苦功呢,比如步法啦、拳式连续啦、反应啦、神筋拔骨啦等等等等——内容太多了。
说到步法什么的,大家都知道,“小架”、“单打”里没有步法——就是那个著名的迈“一步半”的“闯步”,因为中间硬加了一个没必要的停顿,把一串突发紧迫的步法分解成两部分,导致动作慢下来,技击意味全失。
“小架”、“单打”中,又不见拳式紧密衔接的连贯练法,它们是一步一拳,把全身之力倾注于一拳,这表面瞅着猛烈,但也就唬个外行,在内行人眼里,简直不值一哂,想单发一拳赢人,纯属瞎猫逮死耗子的心理——撞运气。
“小架”、“单打”练不到的技击素质还很多,像爆发、应激反应、实战心理等等,在套路里是一张白纸。
对八极拳的套路练习法,我们先粗略地颠覆到这。
用“真打”颠覆“对接”
“逆思维”的特征之一,是强调格斗对训练的制约,格斗需要什么才练什么,训练与格斗丝丝入扣,凡游离于格斗之外或事倍功半的训练,一律扔一边。譬如,实战需要人的应激反应,所以,师兄弟之间进行的实战训练,就不该完全出自事先设定(对初入门者,可做部分设定,以后逐渐减少设定部分)——话说到这,我们就不能不颠覆八极拳里那趟人人皆知的双人“对接”(也有人管它叫“对打”、“对子”)。
如众所知,这趟“对接”,许多人美其名曰:训练一攻一防。但是,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瞧不出它与武术表演里的对练套路有哪点不一样,我哪怕借助放大镜,也寻不见它在哪个地方练习攻防了,它分明是在设定的程序中“游戏”攻防嘛。
咱们都知道,事先规定一方“攻”一方“接”,这本身就与真实的格斗脱了钩。敌我对峙,你盯着我、我瞄着你,双方都在寻机干掉对方——除非你坚守反击战术。
许多人喜欢抢攻——先出手容易做出一连串的打击。不过,你即使枪了先,你能不紧张吗?对方不是沙袋,是大活人,他有什么反应你难以预料,他会做出什么毁掉你的举动你全不知道,一句话,你要防着对方打你。八极“对接”呢?非常遗憾,将“攻方”必须承受的心理压迫,都给去掉了,让你放心大胆的、毫无提防的、顺顺畅畅发拳踢腿。这样子的攻击法,到底练了什么?是锻练了神经反应?还是熟悉了拳脚技术?
就是实战中用于攻击的拳式与打法吧,也得视对方的情形而定,怎么可以像八极“对接”那样,什么拳接什么腿、奔胸口去还是踢向迎面骨,全都规定好了?

把什么都规定好了,也就变成游戏了,游戏于虚拟编排的“打斗”,既不受伤也伤不着人,尤其是“接”的一方,化危险为轻松,把格斗训练难免的皮破流血降为乌有。

不受伤,乃因为对于攻方打来的拳脚,接方早已烂熟于心,故此“接”起来应感而发,手眼身法步丝毫不乱,其动作之娴熟、之准确到位,颇具“大师”的风范。
喜欢八极“对接”之“接”的人,兴许非常痛恨胡杀乱打的“风格”,要说,厮杀中的敌手也确实可恨,他何时攻击没个准谱,猛地眼露凶光拳头一挥,却是虚晃一招;最恼人的,是这家伙的要采取什么战术——直攻硬进抑或蛇行闪击?全不透个底。此外,他浑不讲理之处还有,他那一连串的暴打,比起“对接”来,太快了点,而且他这“一连串”是先出拳还是腿打先锋?也没个预兆——你通知一声,我也好“接”呀?没办法,歹徒恶棍都是浑不吝的主儿,否则,我干嘛要搞类似实战的真打——动不动打得鼻青脸肿,玩“对接”多省事,我又不是不会。
倘若有人觉得我煞风景,只能怪我是个死心眼,我固执不改地坚信:练技击就得把拟战弄得接近实战——哪怕我们由易到难一层层升级呢?接近实战就免不掉流点血——我还真想不出有一点血不流的格斗训练法;而流血受伤,恐怕就不能算游戏了——对不起,毁了“对打”的娱乐功能,实属本人最令人痛恨的地方。
不过,最后我还想忠告大家几句:八极“对接”不但纯属多余,玩多了还会有害,就像习惯了懒散生活的人,一旦换到快节奏的环境,他根本受不了。你的神经系统也如此,一旦习惯了八极“对接”的程序和节奏,则那搅乱了程序和节奏的实战,就会令你大脑发颠,肌肉痉挛,整个地乾坤大颠倒。
此文仅是个引子
拿“逆思维”指导八极拳的格斗训练,乃是新话题,短短一篇文章的篇幅,肯定说不完。考虑到“不破不立”的道理,我只有把流行的谬误先颠覆了,才好引出正文。
逆思维”训练的特点
“逆思维”是我在2001年第11期的《搏击》上提出的一个概念,“逆”就是与习以为常的思维相反,譬如,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现代搏击术,一般都是先耗三、五年或几个月打基础,然后才搞对抗。“逆思维”不然,“逆思维”开始什么也不教,一上来就开打——徒手戴拳套、器械使用纸刀、纸棍(把报纸卷实,外套自行车内胎),打一阵儿之后才停下来谈技术,稍做纠正,接着再打。有技术纠正,则意味着“先打后练→再打→再练→再打”的“逆思维”,并非是放弃拳法一味乱打。一般拳术里有的技术、技法、功法,“逆思维”也一样不落,只不过“逆思维”不是等术、法、功练合格后再对抗,而是把技术、技法的合格过程放在对抗中进行——同时辅以独自的术、法、功练习。这么搞的一大好处,是避免了武林普遍存在的“会练不会打”的现象。其实搞“逆思维”,即是出于痛恨“练、打不同一”害人。
用“逆思维”指导搏击训练,技术、技法、甚至功法的练习因人而异,不但高个子和矮个子练的东西不一样,即使同样身高的人,也不见得就练相同的东西——身高一样了,肌肉和其它的运动素质不见得一样,身高素质相似的人,行为、心理特征还可能大相径庭。那么,强令所有的人100%执行同一术、法、功模本,且不准根据自身特征有所侧重,显然是胡闹。即使是“用规定动作进行的比赛”的项目如足球、拳击,尚允许运动员在相同的练习内容上调整训练量,遑论不限制动作、彻底自由发挥的搏击?
“逆思维”在不强求术、法、功同一之外,更进一步突出本能动作的价值,而所谓的纠正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