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标题所显示的,本文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试图对“八极”这个词做出解释,并由此引伸出我对“开门八极”的理解;其二是谈谈我对八极拳来源的看法。
“八极”这个词在古籍中出现得很早,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时有所见,汉唐以后更是多不胜举了。但对于“八极”一词的含义及八极拳为什么以此命名的问题,当代的八极拳著作大都避而不谈,以官方“审定”的“规定规路”那本书而言,只说了一句话:“八极,言八方极远之地。”这样解释不能算错,但不免失之过简,而且这是从辞书上抄来的,出处当是《辞源》。
“八极”是个古地理概念,工具书中常引的《淮南子·墬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是其正解。但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八极”原本作“八柱”,古人因字形相近而误写作“极”,后来《列子》、《淮南子》、《晋书》等古籍都将错就错,沿用下来。这是清代学者王念孙(怀祖)的发现,见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之四。
以“八极”作为拳种的名称,其蕴义并不仅仅在“八极拳有出手四面八方,可达极远的地方之意。”这样的理解太过直观,太过浅表。先父马凤图认为:“当初选用这个词的人十分高明,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饱学之士,其取义之深,用词之巧,在中国古代武术诸拳种中仅此一见。”事实证明先父的见解是正确的,是有充分根据的。因为“八极”除了地理的概念外,还有别的含义,也还有被古人引伸出来的其它意思。应该说它实际上是一个多义词。这个词被古之八极拳家顺手拈来,用于表达武术家特殊的武学意念,借以展示八极拳自身的文化精蕴,可以说非常之妙,非常精彩。请看《庄子·列御寇》中的一段话:“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者皆过人也,因以是穷。”
这是《庄子》多次阐述过的一个道理,是说人们常常不穷於所短,而是穷於所长。因为一个人具备常人所没有的优长时,反而往往会为这些优长所拖累,以至于陷入困窘。根据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十的疏解,这里的“八极”就是八个长处,也就是“美、髯、长、大、壮、丽、勇、敢”八个字。如将这八个字分开来讲,便是: “美,姿媚也;髯,髭鬓也;长,高也;大,粗大也。壮,多力;丽,妍华;勇,猛也;敢,果决也。”
显然,不要说对一个武人来讲,就是对一个最普通的男人来讲,这八个长处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它是阳刚男子的主要标志。所以用“八极”作为一种拳派的名称,不仅恰当,而且平添了一些耐人玩味的意趣,这正透露出八极拳前贤深厚的人文素养。
循着《庄子·列御寇》所提供的线索,我们在《列子·黄帝篇》中看到另一段文字:“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对此,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引东晋郭象的注解说:“挥斥,犹放纵也。夫德充于内,则神满于外,远近幽深,所在皆明,故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也。”
一个人,“德”充实于内,就必定“神”表露于外,然后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神智清明,看得清楚,进而能够“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这就是“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境界。此处“挥斥”一词,据晋人郭象的注解,又作“奋迅”解。这段话几乎可以直接当作“拳经”来读,或是当作八极拳家的一节箴言而诵之铭之,我想,真正的武术家一定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所以,正如先父所说的,给八极定名的“必是一位兼资文武的饱学之士。”我以为此公必定是一位熟悉《庄子》、《列子》等先秦子书的人。不能想像,一个普通的武夫,或是一个会摆弄几下拳脚枪棒的贩伕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能有如此高明幽深的取义和境界。
对“八极”辞义的探索,大致就说这么多,同类的古训还有不少,我将另文讨论,此处就不一一罗列了。接着再谈谈“开门八极”的问题。
八极拳又名“开门八极”、“岳山八极”。“开门八极”流行很广,以至从中衍生出了“开极拳”、“开拳八极”等名目,可参见天津孙玉龙先生的《开极拳谱》(抄本)。“岳山八极”牵涉到是谁将八极拳传到沧州的历史问题,我们以后再做讨论,这里只谈谈我对“开门八极”的理解。
为什为叫“开门八极”?官方“审定”的那本“规定套路”提到了这个名称,但一笔带过,未作解释。
据先父的教导,八极拳是专讲“破门而入,贴身近战,以对家的胸腹为主要攻击对象”的拳法,这里所谓“门”,当然是指两臂,即拳谚“手是两扇门”的“门”。所以,八极的出势便是“硬开门”,接下来便是“里门顶肘”、“外门顶肘”;它的精要也被归纳为“六大开”,“开”者,开门之谓也。这些动作和劲法,充分表达了八极拳贴身逼近、硬碰硬打的短打风格。以此来解释“开门八极”,是八极前辈们的共识,自然极有道理的。我要补充的是,给八极冠以“开门”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蕴含,而它仍然与“八极”一词的本义有关。清初学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卷五载云:“八极,地之穷极处也。”他又指出,八极是由八个“门”为其代表的:“方土之山曰苍门(东北);东极之山曰开明门(东方);波母之山曰阳门(东南);南极之山曰暑门(南方);编驹之山曰白门(西南);西极之山曰闾阖门(西北);北极之山曰寒门(北方)。”
以“八门”配“八极”,最早出自何书,宫氏未做交待,我也尚未找到其出处,但可以肯定这绝不是宫梦仁的杜撰。宫梦仁字定山,泰州人,进士出身,官做到福建巡抚,在清初是以显宦而兼学者的名人,其《读书纪数略》本身就是一部读书札记性质的著作,可惜他疏于为引文注明出处。宫的这种说法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开门八极”的深义。显然,“开门”一词含有技术的和理念的两层寓义。以“开门”冠八极,首先是为了给八极张目,以强调八极的威力和技术特点;同时,这两个字也大大强化了八极的理念意识,又增加了入极的人文色彩。从这一点上,我们再一次看到古代八极前贤们的深曲用心。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练习八极也罢,研究八极也罢,我想首先应该把“八极”两个字的蕴义搞清楚了,这样才好仔细而悠长地感受八极的真义,直到进入享受八极,“挥斥八极”的境域。不然,左一个跺子,右一个跺子,踏地腾腾如砸夯,自觉很壮,沾沾自喜,借用赵衡序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的一句话:“充其量不过一匹夫之所能。”话虽刻薄,但环是没有道理。
下面,再就八极拳的来源问题,略陈一得之见。
至今,在十几家八极拳图书中,认真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似乎只有已故的台湾八极名家刘云樵先生。刘云樵先生是李书文先生晚年的弟子,对八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大有贡献。刘先生在《八极拳术图说》一书中提出,在沧州地区,八极拳的土名叫“巴子拳”,巴读如“钯”,因八极拳握拳时,“五指屈作钯形,故名。”刘先生又说,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有“巴子拳棍”的名目,他认为这可能就是后之八极拳,“想必以后门中擅文之士,感于‘巴子’之名太嫌粗俗,乃改称八极。推其时间约在明末清初。”
刘先生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但不免有“孤证”之嫌。首先,对戚继光所说的“巴子拳棍”,我们一无所知,仅凭读音相近而加以牵合,恐不能令人信服。其次,从字义看,所谓“巴子拳棍”应指流行在四川的拳棍。西周时四川有“巴子国”,因此后代多称四川为“巴子”,民间习称川人为“四川巴子”,称其武艺为“巴子拳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以为今之八极很可能就是明代的“吕红八下”,即戚继光《拳经》所说“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的“吕红八下”。我持此说是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吕红八下虽刚”一句,一是“八下”,二是“刚”,这两点都与八极拳黯然相合。“八下”是口头语,正是明代民间拳派名目风格,它很可能源于八极拳的“八招(着)”,后来有人改之为“八极”。前已言及,这一字之改极高明,实际是完成了一次理念上的升华。“刚”是八极最主要的特点,这是武术界的共识,甚至有些人在这一点上对八极多有微词。三十年代徐震(哲东)先生为缪淦杰的《八极拳图谱》所写的序里就曾用“刚猛特甚”四个字形容八极特点。先父将八极特点概括为“七刚三柔”。唯褚民谊那本《国术源流考》中说:“批挂八极门,源流无可考,为北派中较柔之拳术。”先父在其书中批道:“开门八极为艺林短拳,最为刚烈,向称猛而疾者,何以见得是北派拳之较柔者?信口乱说,误人不少。”
第二,“吕红八下”,亦见于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只是一般坊刻本误吕为“内”。这证明吕红及其“八下”在明代大有影响。
第三,明唐顺之《武编》前集《拳》还提到有“吕短打六套。”我以为这位“吕短打”应该就是吕红。八极本属短打类拳法,吕红除了“八下”以外,还有“短打六套”,这很可能就是八极拳的“六肘头”或“六大开”的早期名称。
吕红其人,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就这么多。吕红武艺的三个要点――八下、刚、短打六套――都与八极相合,据之,我做出“八下”即八极前身的推论,虽没有确确实实的证据,但也不算太牵强。当然,我们期盼着今后能有新的材料被发现,能更有说服力地解决这个问题。
“绵张”显然是个绰号,他的名字已经无从考知,但此人是明代东南地区大名鼎鼎的民间拳家,也可以说是明代浙东武艺的代表人物,他的事迹比吕红要多。戚继光以吕红与绵张相提并论,虽然对两人技艺有所轩轾,但也可看出吕红也是当时第一流的武术家。我们切不可以狭隘的理解戚继光的评品,不能因为戚继光说了“未及绵张短打”,便低估了吕红的武艺水平,不能这样认识问题。戚继光提到了吕红八下,本身就是一种肯定,何况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戚在编选《拳经》三十二势时还从吕红八下中采撷过招势。这证明吕红八下的确是明代武艺家群体中的卓然一家。
刘云樵先生以为八极之定名,“推其时间当在明末清初”。这当然是个推测,目前还拿不出任何确证来,但我以为这一推测不是没有道理,所以我也同意这一推测。至于理由,我想留待以后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