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拳种繁多、门派林立,仅根据“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要求,经国家权威部门确认的拳种就有129个之多。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武术徒手技艺走向成熟的标志。
武术因人们为了生存狩猎而产生萌芽,因人与人之间争斗而形成技术,因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的频繁发生而得到发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兵器的搏杀技术占有主导地位,而拳术则处在从属地位。正象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论述的那样:“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而活动手足,掼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但可以看出至明朝中期,诸般武艺“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且“为武艺之源”,在当时拳术的地位已经有所提高。这只是从军旅武术的角度去看待拳法的作用,而民间武术则是以拳法为主,可以说军旅武术促进了兵器技术的提高和群体配合搏杀技能的发展,而民间武术则促进了拳术技艺的繁荣和个体搏斗技能的提高。
拳术技艺的发展完善,拳种的产生,都依赖于民间武术的繁荣。虽然宋代民间武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枪法开始分家分派,又有十八般武艺之说,而拳术的拳种门派才刚刚开始萌芽。直到明代伊始,民间武术的空前活跃,出现了众多的拳术门类,仅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邓若曾的《江南经略》中所列拳术就有二十余种之多。但那个时期拳术的命名多以姓氏、地域及技法特点为主,还有的以某人擅长某技而闻名,但其中有一些还不能算是对一个拳种的命名,拳种技术还不够完善,更缺乏系统性。
到了明朝末年,满清入关,战事频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清初又有反清复明的志士转入民间,发展组织,养精蓄锐,伺机起事。普通百姓也为保护身家,而大兴习武之风。这样的社会背景促进了拳术技艺的蓬勃发展。武术的各门类、拳种的技术内容更加系统完善,更加成熟,权术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诸多拳种应运而生。特别是产生了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命名的拳种,使拳术技术和理论日趋完善,并且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承。
然而,纵观诸类拳种,其创始人一说并无实据可查,就连起名于何时也缺乏有力的佐证。太极拳虽经唐豪先生考证,也只能认为“最早出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但当时是否叫太极拳却未提及。《陈氏家谱》中提到陈王廷是“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也并未提到就是太极拳。能够确定的是:太极拳出自陈氏,陈王廷是对太极拳的形成作出卓越贡献的重要人物,为这一拳种名称的确定奠定了拳术技艺方面的基础。但这都不能说明太极拳为陈王廷所创。
形意拳源自六合拳,六合拳出于山西姬龙凤先生,这也只是出自拳谱中的一种说法,即便是事实,也不能确认为姬氏所创。至于六合拳、形意拳最早始于何时何人,实在无从考证,更难说谁是创拳之人了。
八极拳因吴钟而广泛传播,八卦掌自董海川而流传于世。然而,在此之前已有两拳种存在,目前八极拳可追朔至明末丁发祥,但两个拳种分别创自何时何人又是个未知数。如此种种,至今皆无定论。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一个拳种的产生,是武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萌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中凝聚的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毕生心血和智慧,当然更有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和教训,实在绝非一人之力而能为之。因此,我们非要为某拳种搞一个创始人出来,实际上已经走进了一个误区,当然不会有结果。武术中一些优秀拳种已经在历史的长河和武术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证明,赢得了社会和世人的认可,根本不必非追至某人所创了。况且,一个拳种是否优秀,是否有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它的技术内容,虽然拳种名人辈出(当然是真才实料之人),是更有力的证明,但也不能把创拳的帽子乱戴。我们能否在务实上多下功夫,在务虚上少作文章,形式主义害人还不够吗?
为什么有些拳种非要抬出一个创始人来呢?大概原因不外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明白点都是为了先正其名而后成其事罢了。因此,各拳种或假托于名人名将,或依附于名山名寺,或牵强附会于隐士高人,或推崇于武林前辈,然而这些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事情,怎么能考证清楚呢?
人们说的某人创拳,一是对名人名将之敬仰,可借早已家喻户晓之名尔;二是隐士高人可给人们一种神秘感,以喻拳技之高深莫测;三是该人对其拳种贡献较大又较有名气,以纪念前人之功绩。如此姑且借之,即省时省力,又可迷惑众人,且无后顾之忧。说明白了,就是前人有名,后人无名,只好借前人之名而传拳名,且前人已矣,自无怨言。
至于以山寺为名者,其依附的因素居多,拳无名,而山寺有名,无非依附山寺之名而扬拳名罢了,同时又使山寺名气更盛,住持方丈等也无话可说。况且以山寺为名之拳往往不仅是一个拳种,而是多拳种。
民国至今,中国的传统武术基本处在继承技术和完善理论体系的过程,在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几乎没有可与优秀拳种相媲美的新拳种出现。清末民初相继涌现了一大批武林名宿,如董海川、扬露禅、郭云深、李书文、霍元甲、霍殿阁、孙禄堂、王子平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在武林叱咤风云的人物,不但武学上都独有所悟,且无不是精一门而博览诸家者,同时又吸收了当时社会为其提供的新知识,更使武术向科学、系统且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相融的方向发展,他们高超的武技和对武术的贡献已足使后人望尘莫及。但诸位先贤在世之时并没有独创某一拳种之说,后人分个式(氏)以纪念其贡献、区别其风格也就罢了,更未称集武术之大成或已至登风造极之境。
现代人比古人“聪明”得多了,一些人超越了耗时费力的练功程序,巧妙躲过了与有造诣者的武技切磋,仅靠对武术的一知半解,动动脑袋,主意就来了,随便就可以创套拳出来,似乎不创拳不足以超过古人,而成为武术大家,把桂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因此,创拳之风平地而起,你创拳、他创学,要不然创出一套系统、结构或神功,实在不过瘾再加上一些英文字母,赶一赶潮流,可谓是花样翻新,就连二十几岁的后生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拳某功的创始人了。他们都美其名曰:超越了传统武术的局限,或言30天造就功夫高手,或言可使学员达到武术家水平,真可令古人“汗颜”!令今人“仰慕”!实在不知功夫高手和武术家是个什么标准?其勇气可嘉,创新意识可嘉,唯不知诸位“大师”是否知道真正的传统武术为何物?你所超越的“传统”指的又是什么?
纵观近年来出现的“新派拳种”,实难寻其“奥妙”和“创新”究竟在何处,说穿了都是一场商业运作,无非是为了赚钱。但这些创新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是对武术、散打、拳击等稍有了解,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影响,金钱的诱惑,而策划了商业运作。他们以“创新”的面目出现,起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以赢利为最终目的,观其技术内容肤浅幼稚得可怜,学练者也皆大呼上当,但就是满街贴告示,也总有不识字的,骗人一批又一批,屡屡得逞,当真是害人不浅。
二是对武术的了解略有深入,也战胜过几个毛头小子或有名无实的对手,再加上自己觉得也有所“领悟”,便飘飘然起来,以为真的就成为武术大师了,因而大肆张扬,要来一个名利双收,但苦于沾不上名门大派和某拳传人的光,只好自立门户,树起大旗,这一类是即误己又害人。
三是一些文人墨客,练得少看得多,光动嘴,不动手。虽然其文无所成,但论起武来却阵阵有词,不但说起来一大套,写起来更是妙笔生花。他们看到当今武风盛行,便在新闻媒体上摆下擂台,在理论上夸夸其谈,不是创系统就是创学说。这还不算,远至传统武术,近至现代搏击,皆在被其攻击之列,这种唯我独尊之人实为武林之大祸也。
四是有些人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把拳术内容进行纵向分割,用于教学,或称之为系统学说。此类用在理论分析上也无可厚非,但充其量算是一种观点、一篇论文,各抒己见吗,不过很难与创拳共语。如若硬要用于训练,则使人啼笑皆非,实不知武术的训练只能分层次、分阶段,而在每一层次、每一阶段技术的纵向上是兼容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创拳实乃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五是对武术却有一定造诣,广涉几大拳种,有所收获而广传弟子,后有所悟而创出某拳来,或曰:“独创”。但观其实质也只是几家拳术部分内容的拼盘,其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实用性都远不如其中一个拳种。这种只知己有而不知众家皆有的现象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你说出来了当然你知道,众家不说却也未必不知,怎能说独创呢?试问古今武林名宿,那一位不是精一门而博览诸家,但又有那一位非要创拳不可呢?
六是借武术之名而实非武术者。有的人编了一套健身舞或健身操,却非要起一个拳术的名称,挤进武术的行列,还想让国家承认是新创一种拳术。这实在大可不必,舞就是舞,操就是操,练之即美观又健身,不称拳又何妨。弄得武术官员们也很为难,不承认吧,又是推广全民健身的好项目;承认吧,又实在难称其为一个拳种。但我们过去以偏盖全,重表面轻实质的事发生的太多了,只好顺其自然了!
中国的很多传统拳种,都有其完整的体系,虽然风格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围绕技击这个核心,采取几方面练功体系,正所谓“拳理相通”“大道唯一”。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随时都吸收新的营养、新的方式方法,而完善自己的体系,但这都远远不能和创拳同日而语。那种因不知传统武术之全貌,更不了解其博大精深之内涵,似井底之蛙而观天,以一己浅见,一点体会,便夜郎自大,自认为是在创拳,岂不知你所创之技早已为前人所有,即便有别也只是用词称呼之不同尔。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发现”绝不是“发明”更不是“独创”。这样创来创去实际并无所创,岂不贻害无穷而成后人之笑柄尔。
笔者虽习武多年且时有所悟,但常以“文坛一武夫,武林一书生”而自诩,自觉文不成武不就。自认虽不是聪慧过人,但也绝非愚钝不可造就;虽勤学苦练前人之绝技,却也时常吸收新时代的营养;虽深究本门之理法精义,却又在借鉴它门技法之所长。但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觉得此生没有创拳的奢望了,如能将前辈先贤口传身授之技,秘传之法,归纳整理,将拳术之深奥道理解释得易懂易学,以此献于世人,留于后人,则吾愿足矣。笔者以为,现在首要的是抢救和继承传统武术技艺之精华,然后使武术向科学的方向迈进,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中国武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创新的基础,抛此而妄言创新,只能是误己、误人、误国、误民,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
种的组合,仅少林拳所含拳种之多便是一例,以至有“天下武术出少林”之说。近年来少林拳风起云涌,欲借少林之名而求利者更甚,且皆称为少林正宗,试问出家人四大皆空,怎么会培养出这么多名利之徒?况且,其中何拳出自少林,何拳并非出自少林,谁又能考证得清楚呢?能够轻易下结论吗?但又引起许多无谓的纷争,实在有碍武术精神的宏扬。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