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劈挂拳是通备武学的主体拳种,是形成通备体系和“通备劲”的源头与基础。在内容丰富的通备武学技术体系中,劈挂自来居于首要地位,所以,在向武术爱好者们介绍通备武学的技术体系时,一般首先要讲到劈挂。

 下面,我先扼要地考述一下劈挂拳的历史源渊,主要谈谈它在明代就出现的文献依据;其次谈谈与劈挂拳技术和训练有关的几个问题。全文约分四个部分,各部分不设标题。

 一、我国现存的传统拳种品类甚多,许多拳种都以历史悠久相标榜,实际上往往将一些传说附会之词掺杂其中,而缺乏真实可靠的史料根据,可信度甚低。研究证明,现存传统拳种多数是清代的产物,甚至是清中晚期的产物,真能追根溯源到明代的并不多,明以前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劈挂拳的确是源远流长的拳种之一,因为它在明代武术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我们以为,至少在明代中晚期,劈挂已是一个相当成熟和有影响的拳种了。

据目前所知,明代武术文献中第一次提到劈挂,是唐顺之的《武编》。

唐顺之字应德,世称荆川先生,江苏武进人。生于正德二年(1507),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得年仅54岁。唐顺之是世家出身的才子型人物,嘉靖八年(1529)年二十二岁以会试第一名登进士,这在明清两代是不多见的。他长于古文,是明代中晚期文坛上“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于学无所不窥,腹笥宏廓,文武兼长。说到军事学和武艺,唐顺之称得上是一位典型的儒将,是以儒学为宗的武术家,一生究心于战守之道和击剌之术,成就甚高。他曾经直接指挥过抗击倭寇的战争,与当时的名将如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都有交往。以年辈官秩论,唐顺之是戚继光的前辈和上司,又是当代声誉卓著的文学名流,故戚继光对他十分敬重,曾经向他请教枪法,并且将唐顺之的教诲郑重载入《纪效新书》卷10《长兵短用说篇》中。唐、戚关于枪法的一段对话,是中国武术史上极其精彩的掌故,我不妨将它引录如下,请读者一起品赏:

 “巡抚荆川唐公于西兴江楼自持枪教余,继光请曰:‘每见他人用枪,圈串大可五尺,兵主独圈一尺者何?’荆翁曰:‘人身侧形只有七八寸,枪圈但拿开他一尺,即不及我身膊可矣。圈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枪无益,而我之力尽。’此说极得其精。余又问:‘如此一圈,其功何如?’荆翁曰:‘工夫十年矣。’时有龙溪王公、龙川徐公,皆叹服。一艺之精,其难如此!”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唐顺之武艺识见之高和他枪法功力之深,同那些侈谈进退坐作的纸上谈兵者相比,显然,唐顺之有札实的功底,有实践经验,于是论说简洁明了,切近实用,不是云遮雾罩的玄虚怪诞之谈。“圈枪”是步战枪法中最最重要的防中寓攻之法,是陆合枪的精粹,唐顺之的“十年”说,意在强调它的重要性,我们不必拘泥于字面去理解,更不可视为一般所谓“英雄欺人”之谈。

话归主题。唐顺之在他的《武编》一书的《前集·拳》里录存了一大段明代拳谱的内容,这是极为珍贵的明代拳术资料,就时间而言,它比戚继光《拳经》的形成要早,内容上不似《拳经》那样条分褛析、层次分明,但学术含量绝不亚于《拳经》,至少是各具所长,有些地方正好可以相互发明,使我们对明代拳术得到更多更深一些了解。《武编》引录的拳谱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手有上中下:切斫钩扳搀金手,高立格扬逼攻扑;盘旋左右脚来蹖,调出五横三推肘。你行当面我行傍,你行傍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风雷绞炮劈挂手。”

这段谱文比较长,我们摘引的是它前面的一小部分,内容主要讲“手”。

传统拳法中“手”的概念内涵宽泛,它实际是“手”的一切攻防技术的总称,有时“拳”被分之在外,而大多数情况是包括了拳。为篇幅所限,我们对谱文内容暂不做繁细的诠解,只同读者一起把注意力集中到“劈挂手”三个字和与之有关的内容上来。

首先,谱文中“劈挂手”原作“劈掛手”,“掛”是挂的异体字,故我们一律改用“挂”字。这说明“劈挂”二字最早的写法就是如此,它体现了“加劈带挂”的基本技术理念,四百多年来一脉相承,并无变化,而晚出的“披挂”、“劈褂”、“批挂”之类,均属同音讹传,不足为据,更不必作望文生义式的发挥。

 其次,“你行当面我行傍,你行傍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风雷绞炮劈挂手”四句,专讲劈挂手的用法,大致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你直我傍、你傍我直”的战术原则;二是对家当胸硬攻时的应急对策。前两句属于法则,后两句是具体技术,是指劈挂手最能发挥功用的契机。谱文以“风雷绞炮”四个字形容“劈挂手”,极为传神,妙不可言,它是劈挂击技风格的高度概括,正体现了劈挂大劈大挂、风疾雨骤的击技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然被通备武学系统的劈挂拳宗奉着、发扬着。

再次,第一句“切斫钩扳搀金手”,应指当时劈挂最主要的几个手法,是它的技术成份,对之,我们暂不做具体解释。

二、唐顺之以外,略晚于唐氏的另一位学者王圻在他的宏编巨制《续文献通考》中又一次提到劈挂拳。

王圻是上海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仕途不顺,晚年筑室于淞江之滨,以著书终老。他在《续文献通考》中记载了明代民间武术流派的若干名目,为后世研究明代武术的发展流变,提供了一宗珍贵资料。王圻记载了当时“使拳格兵器之家”约十三家,说这些拳法流别“教师相传,各臻妙际”。十三家中的第五家是“温家钩挂拳十二路”;第六家是“孙家披挂拳四路”。

“温家钩挂拳十二路”,拳名与拳名所显露的技术特点,都与劈挂相近,二者有无关系,尚无其它旁证资料,只好存疑。至于“孙家披挂拳四路”,“披挂”是“劈挂”的讹写,应无疑义。这种情况在武术资料中时有所见,大抵都是因为民间拳师文化低下,师徒口耳相传,往往因为字音相同或相近而发生误记。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武术资料中这种情况就很多见,说明他的资料直接取自民间,王圻并未做过订正,这与他本人并不熟悉武术有关,在这一点上他就比不了唐顺之。值得庆幸的是,王圻的记载使我们对明代劈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当明代晚期,以劈挂名世的是“孙家”;其次,当时的劈挂是“四路”。“孙家”是何人,目前我们对之一无所知,只能寄希望于新资料的发现。至于“四路”该如何理解?我以为它是指一个套路的四个来回或四个单趟子,绝不是说劈挂已经有四个套路。这当然是一个需要论证的观点,须花费笔墨,故暂不涉及。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在论列当时各家拳法时并没有提到劈挂,但他编选的三十二势中确有取自劈挂的内容,这无庸置疑。最明显的一例是“抛架子”,谱词云:
 “抛架子抢步披挂,补上腿那怕他识;右横左采快如飞,架一掌不知天地。”

谱中的“披挂”,如同王圻《续文献通考》一样,乃是“劈挂”的误写。“抛架子”即今传劈挂十二大趟子的“抄捶”,它是劈挂拳“横劲”的主势之一,在劈挂的基本训练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清代域外出版的另一种《拳经》资料,使我们得知,三十二势中,“抛架子”与“拈肘势”相配为伍,两人对练时,彼此以抛架子、拈肘势互相转换为攻守进退。(图三)由此推知,“拈肘势”也应属于劈挂。“补上腿”一句说明劈挂有腿,而且是手腿相连,当面用腿,这正是明代长拳的基本特点之一。此外,三十二势中的拗单鞭、倒骑龙、当头炮等,也都保存在今天通备系统的劈挂中,它们与三十二势的关系暂难做出判断,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

经过以上对史料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确定的说,早在明代,劈挂就已经是一种相当有影响的拳法了,“孙家劈挂四路”,很可能就是今存劈挂拳的原型。

需要指出的是,大致自1985年以来,有人在一系列关于劈挂拳源流的文章和图书中,不断地重复着一种说法,说戚继光“对劈挂拳有精辟的论述”,因为他在《纪效新书·拳经》中有“披挂横拳,而其快也”的句子,作者还对这八个字做了解释:

“披者,是披挂战衣之意,劈、横皆为拳术招法。这里描述了劈挂快猛迅变……胜似戴盔披甲,劈挂拳因而得名。”

作者接着说,戚断光《拳经》有“活足朝天,而其柔也”的句子:

“这是指劈挂拳腿法之灵活,正是对劈挂拳中提膝护胸,勾足蹶肋,伸足朝天,左右抹面……等腿法的赞誉。”

我必须郑重地告诉读者,上面我们所引述的两段文字是在欺蒙读者,与之相应的解说都是无稽之谈。在几乎所有今存明清刊刻的《纪效新书·拳经》,都只有“披劈横拳”,而没有“披挂横拳”;只有“活捉朝天”或“活着朝天”,而没有“活足朝天”。既然《拳经》中根本就没有“披挂横拳”、“活足朝天”等字句,那作者围绕着它所做的一切论证,包括“胜似戴盔披甲,劈挂拳因而得名”的奇谈怪论,就都属于望文生义、荒诞不经的笑谈!

其实稍有古籍知识的人都不难看出,作者不过是玩了一把“改字解经”的把戏。为了炫耀渊博和表示“正宗”,不惜篡改文献、伪造文献,这种伎俩古已有之,并不稀奇,只是千百年来还没有任何人做得如此露骨,如此“坚持不懈”。因为直到最近,经武术最高管理部门“审定”的那本规定《劈挂拳》里,似乎作者因为有“山”可靠,便照样如此这般地写着,大有有恃无恐、其奈我何的味道!80年代以来,《纪效新书》至少已有两个点校本行世,作者拿过来翻一翻便可一目了然,根本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为什么一定坚持“活足朝天”及其解说而不改呢?这叫人百思不解。这个劈挂拳研究中持续了十多年的怪现象,不过是一系列谎言的冰山一角而已,我顺便在这里提一笔,无非请读者注意一下罢了。彻底揭露其谎言,还有待于方来。

三、我在前面已经谈到,劈挂是通备拳术体系的主体内容,是通备劲与通备打法的基础。自民国初年以来,许多武术论著中在劈挂的类属问题上讲得含糊不清,有时把它说成与八极并联的拳种,有时又与通臂混为一谈。总之,说法甚多,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但多数说法是辗转稗贩之谈,基本概念混乱,反给劈挂带来不少歧义。

劈挂原有“通臂劈挂”的叫法,但大多人直称“劈挂”。民初以来,先父马凤图力倡通备学说,恢宏通备武学体系,为区别于一般“通臂”,便径称之为“通备劈挂”,通常仍直称“劈挂”。对此,我以前已有所论述,为方便本文读者,这里稍许复述一下。

劈挂是一个拳术系列,它由通备大架子——十二大趟子——劈挂拳这样三个层次构成。依旧时武术界常用的概念,大架子是“母”,十二大趟子和劈挂拳都是“子”,而十二大趟子属于内场的招势,劈挂拳则属于外场套路。

通备大架子简称“大架子”,又称“通备母子”,它是通备武学的根柢性套路,凡十二趟,分前八趟后四趟,可分可合,总108个单势,故又称通备108势。大架子之所以被称为“母子”,是因为,首先,举凡劈挂的一切重要劲法、招势都包纳在大架子中了,特别是劲法,无不从大架子中引伸出来。其次,通备武学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疾打着(招)”,大架子属于内场盘练功夫的套数,练起来要求如剥茧抽丝,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全部十二趟打下来,约在十分钟上下。记得1959年3月,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在北京什刹海体育馆举行,我作为甘肃武术队队员,曾在大会表演大架子前八趟,因超过规定时限而受到提示,不得不中途停止,实际等于只开了个头。此事给我的剌激很深。那时,在毛伯浩等人的一力推动下,新编“长拳”已经出台,武术总体上大踏步向花巧方向发展,对之,地处僻远的我们竟毫无了解,我练的大架子、奇枪之类,真是“土”不堪言,邻省陕西的武术队得风气之先,比我们开窍早,运队员个个短小精悍,能翻能跳,相比之下,我和队友们感到自已太土,很没面子。直到过了好些年才渐渐明白过来,不是我们“土”,而是人家太“洋”了,于是我们这些“保守派”只能望“洋”兴叹,自愧弗如!

大架子是黄林彪先生所传,关于它的来路,一直是先父感兴趣的问题。108势的结构和“慢拉架子”(也叫“盘架子”)的理念并非通备特有,这在中原各省的早期拳术系统中不一而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是否同源异流,这的确是武术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

十二大趟子是通备拳系中最能体现通备劲力和技击特色的十二个招势,每势独立成趟,亦左亦右,有去有来;又可以将十二个动作串起来练。其中以“单劈手”为第一势,它集中体现通备劲法中的“滚”劲和“勒”劲,单劈手颠翻倒插,翻滚不息的练法,是追求通备劲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单劈手、招风手、缠额手,是十二大趟子中最重要的三势,合称“通备三元手”,一竖、一横、一直,凡吞吐、开合、起伏、拧转之劲或明或暗、聚合其中。故十二大趟子并不是平行排列的十二个招势,它有主有辅,有多种不同的组合练习方式,可以说,十二大趟子的单练与组合练习的丰富变化,最能体现通备先贤的武学学养与才智。

黄林彪先生传下来的劈挂,原本只两个套子,俗称劈拳、挂拳,或称头趟、二趟。正式名称是第一趟(同“路”,下同)叫劈挂拳,二趟叫青龙拳。1925年先父在张家口任察哈尔督统署参议,受都统张之江将军之命,组建“新武术研究会”,期间与二弟马英图一起组编了第三趟飞虎拳。“飞虎”之名取自八极,旧说八极有十二路飞虎拳,但只是个说法,并无实际内容,先父为了与“青龙”配伍,借用了这个名字。飞虎拳在风格上与劈挂略有不同,招势方面撷取了一部分八极、翻子的东西,但总的劲力特点仍遵循劈挂,大开大合,猛起硬落,一气呵成。结构上,劈挂、青龙比较疏阔,布局上追求所谓“空可走马”的效果;飞虎则相对转密,号称“密不透风”,大致两头密而中间疏,结构甚巧。此后,马氏家族所传习的劈挂便有了三个套子,我们习惯上称之头趟、二趟、三趟。其中头趟是帅是纲,二趟三趟如同两翼,右龙左虎,三足鼎立。先父对这样的结构十分满意,他在一首题咏劈挂拳的拳歌里说:“劈挂长拳气轩昂,右龙左虎辅两旁;三足鼎立天下势,无人不道刘关张。” 他以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比拟一、二、三趟劈挂的关系,亦见其自赏欣悦之情。

社会上有第四路劈挂是太素拳之说,这是一个误传。

太素拳是先父在40年代末在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执教时,为教学需要组编的一个中型套路,动作上多取翻子、太祖,劲力上则偏向劈挂,来回四个趟子。当时考虑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大致在弹腿等初级教材后,以太素拳和八极拳作为向劈挂等高级教材的过渡,故取《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之义,又参用班固《东都赋》“昭节俭,示太素,去后宫之丽饰,损乘舆之服御”之义,合起来有开始和质朴两层含义,因以定名。约70 年代,通备系统中有人试称太素为劈挂四路,社会上稍见流传,但并未普遍认同。考虑到理论与技术体系整齐划一,我不主张以太素拳进入劈挂系列,也就是说,劈挂拳只三个套路。

顺带提一笔,新疆自治区武协副主席候瑞盛先生,40年代末,在兰州与诸兄一起在先父创办的“华斌体育学社”学练通备诸艺,凡劈挂、八极、翻子等无不精研勤习,功力纯真,气势厚重,深得先父喜爱。他对通备在新疆的传播大有贡献,可谓“新疆通备第一人”。在我的印象中,瑞盛先生的太素拳打得最为周正,一手一势,中规中矩,劲道气势都非常之饱满。每次相聚,我总要请这位师兄为我打一遍太素拳……

劈挂三个套路中,无疑最重要的是头趟,最难练的也是头趟,头趟在通备武学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其原因何在?简括言之,约有三点:

第一, 头趟是劈挂的本源,它保存原始面貌和传统素材最多。

第二, 十二大趟子中,头趟约占了七个,亦见其“含金量”之高。

第三, 相比于头趟,二趟洒脱飘逸,行云流水;三趟持重严整,步步为营;似都不及头趟结构简约,质朴无华,一气贯通,略无滞碍,通备劲最足,最能体现通备风神。这三点是指其荦荦大端而言,细讲起来,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练劈挂者一定要把重点摆在头趟上,二、三两趟虽各臻其妙,但毕竟位在其次,这一点非经久练不能真切体会。

在河北省某些劈挂传习者中,有“快套劈挂”一说,与之相对,有人便将原来的劈挂称之为“慢套”。对此来路我暂不细论,因为它将牵涉到许多令人憎恶的武术现象,且待以后慢慢剖析。我只简单说明一下,所谓“快套”,是沧州郭长生先生得之赵世奎的传授,与我们所宗奉的李云标、黄林彪一系传授并非同源,赵世奎一系的人物事迹于文献无徵,仅凭口传,只能存疑待考。因郭长生与先二叔马英图在艺业上有交往,个人感情甚好,长生先生一生对马英图最是推崇之至,故他们教的弟子有串艺现象,这本属正常,其中关系非常清楚,绝不似有些人所恣意妄言者。但,我们大西北成千上万的通备传人中向无“快、慢”之说,也不接受围绕着“快、慢”之说衍生出来的一切虚构无根之谈。好在一切妄说,白纸黑字,历历在目,来日方长,待以后从容辨驳就是了。

四、简单谈谈劈挂的劲法与训练。

前已论及,劈挂是通备武学体系的主体内容,它的训练,特别是劲法训练,既是基础,也是最高层次的东西。根本原因是劈挂劲法是“通备劲”的本源,它是一种大劲,长劲,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的游动无方的劲。正因为如此,它可以包纳一切短促劲捷的劲法,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传送周身力量于一点,可以在在进进退退之中,或聚或散,或整或暇,因人因时,便宜行事。理学家倡言“立大”,说“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可夺也。”通备在劲道遵循这样的理念,追求以大统小的效应。

按传统的武艺分类,劈挂属于长拳(注意,不是当代新编的那个“长拳”),对此,不仅我们自已这样认为,民国年间多种武术著作也都认同此说,比如徐震(哲东)的《国技论略》就取此说,尽管他的长拳、短打分类并不严格,说“批挂之专长为练掌”也不准确。先父以“劈挂长拳似长江”来概括劈挂特点,最切合,最传神,最能表明劈挂所追求的是一种空阔浩荡、闪赚腾挪的劲道,我以为这正是古典的长拳风格,唐顺之所讲的“你行当面我行傍,你行傍来我直走,倘君恶狠奔当胸,风雷绞炮劈挂手。”字里行间非常生动地透露出明代劈挂的特点,这一特点在经历了数百年之后仍能保持不变,我们不能不为之兴奋,也不能不深感庆幸!
劈挂的劲法与训练是个综合概念,内容甚多,不好单从某一个方面去讲述,考虑到文章篇幅,我主要谈三点,聊供读者参考。

第一,劈挂讲究“辘轳反车,反车辘轳”劲,又时也写作“翻扯辘轳,辘轳翻扯”,于是便有了“辘轳劲”一说,流传甚广。所谓“辘轳劲”实际就是“滚劲”,是早期劈挂拳家借用“辘轳反车”以形容迅猛贯通的滚动劲势。前已言及,“滚”字在劈挂劲中是第一位的,在通备劲中同样如此。从大处讲,通备所追求的“如珠走盘”、“翻滚不息”等,实际就是俞大猷棍法中所表现的“如转圆石于万仞之山,再无住息”的打法,戚继光曾经强调说,俞大猷这种打法就是不给对家以“再复之隙”,使对家“一败永不可返矣”。他还强调说:“不唯棍法,虽长枪各色之器械,俱当此法也。近以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据此可知,劈挂拳家将“滚”劲摆在第一位恰表明劈挂学有本源,可见其源渊有自。从一般的技术层面上讲,劈挂的许多动作,包括十二大趟子第一势单劈手,都以“滚臂”起势,从滚臂中引出招势,引出变化,引出开合吞吐起伏拧转等,我想但凡练过劈挂的人,对此都一定会有深刻印象。这种由滚臂引出变化的练法,虽然有其技术上的特定意义,特别在大小门的变化上确有道理,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程式,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练习方法,切不可视为招法,视为非如此不可的东西。中国人喜欢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以某种程式化的练习方法确定下来,在许多文化门类里都有这种情况,武术也是如此,至少明代武术资料里这种程式化的东西已多有所见。劈挂多以滚臂起势,我相信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程式,是“古意”之所在。我们喜欢练武术,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武术中往往保存下一些耐人玩味的古意,给人以一种悠长深厚的文化享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新编花派“长拳”之类蹦蹦跳跳,味如嚼蜡,原因之一就是它缺少这种文化蕴含,不过徒以花技招展取悦于一般观众。

 第二,劈挂的基本训练必以十二大趟子中的若干招势的单操起手,其中最重要的是单劈手。单劈手是起点,也是反反复复、贯穿始终的内容,是素质训练、功力训练的内容,也是技战术训练内容。单劈手练习大致经历定势、行势、串势三个阶段,总括起来约有十二个组合练习程式,最后过渡到无程式的自由组合练习,组合越多越活越好。

与单劈手训练相跟进,逐渐增加其它技术内容,增大各种招势横向组合的自由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将劈挂拳各段招势拆零为若干组合来练,通过多次数的单操单练,直至熟而生巧,再水到渠成地组装为全套劈挂,顺利地转入套路的整装训练。

第三,通备最重步法,可以说它是“移动的艺术”,是“进进退退的学问”,通备从来都以戚继光的“脚法轻固,进退得宜”八个字为金科玉律,追求步子的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劈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步子活便,不拘泥定势,不仅组合训练中一定要由死步转向活步,进而转向“进退得宜”、“走不停留”的境界,即使套路练习也是如此,也要打破步子的固定架构,打破步型的拘束。套路是招势组合的特定形式,如同词曲音律之有套数,原本也是形式固定而内容随人,后来越来越受“人前饰观”的制约,便趋向结构的呆板僵硬,类同戏曲。通备反对这种趋向。劈挂的三个套子,在步子上都有一个大致的框架,但,给练习者留有很大的灵活处置的空间,步幅可大可小,步子可增可减,甚至于动静随宜,方园任我,一切不拘定格。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练习者理解的不断加深,这种自由度便越来越大,直到进入一个自如状态,我们将它称之为“通备境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