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实践早已证明,任何体育运动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些具备完整、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项日,总是能够不断突破、不断进步、不断撷取新的成绩,不断实现更高的目标。对视这堪点、武术不仅不能是例外,而且由于其自身形成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先无性理论薄弱与缺失的情状,以及当前需要加大弘扬和推广国粹武术的力度,它更加热切地呼唤科学的理论研究和鞭辟人里的热点评论,更加企盼能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加强科学的理论研究与评论,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较之发展武术运动的其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武术的发展需要理论先行。而现在我们的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相对落后,不仅不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而且远远落后于武术实践,在一定程度卜拖了武术发展的后腿。虽然说近年来成立了“武术学会”,发起了几次理论研讨会,甚至泰列全国性的体育科学大会,但是总体来看,理论研究和评论缺乏深度和学科化,研究人员多是单兵作战,布不成阵,研究课题也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更遑论构建什么科学理论体系了。我们看一组数字: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录取论文2253篇,其中武术方面只有118篇,仅占5 2‰若再细分一下,专题交流264篇,武术17篇,为6.4%,书面交流1770篇,武术92篇,为5.1%,墙报交流232篇,武术9篇,为3 8‰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被称作中华文化的瑰宝,加之处在“力挺入奥”的火爆时刻,百分之五的比例(这里暂不涉及论文的质量),武术论文的数量是否显得少了一点?这同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博大精深”能否相称?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其他体育项目论文比起来,这一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若是用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衡量,这样的理论研究评论状况也是难以适应的。
那么,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的薄弱与不足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长期以来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方法缺少创新性。当然,也缺乏深度,对许多基本概念和命题的阐释、解析、破译,缺乏那种思维缜密而又论证充分、资料翔实的权威结论。不少课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这同正常的讨论、争鸣是两回事),未得到科学的梳理和辨析,往往令人莫哀一是。譬如,“中国古代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审美差异”、“传统武术的现代价值”、“武术健身理论诀微”、“传统武术的价值思维方式”、“如何以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为参照系来透视武术的内涵、界定武术的外延”、“传统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关系”、“竞技套路的创编法则”、“怎样体现散打之民族风格”、“技击四大技法是‘踢打摔拿’还是‘踢打跌拿…、“弄清拳种流派路在何方”、“武术与气功的关系”、“武术的国际化寻踪”等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目前的理论阐述还不能作出全面的,深刻的、科学的回答。那种充盈学术创新、富有理论活力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论述就更鲜见了。当然,不能无视和低估这些年来武术理论研究的开创、努力和获得的成绩,也的确不断有一些闪烁着理论色彩的精辟之作问世。但审视这些内容,总还是显得支离零碎,尚构不成理论体系。由于缺失体系,理论研究的厚度与深度也就难免受到制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有限。以科学发展观催动武术繁荣,促进武术大踏步走向世界,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对武术具体内容的研究或评论,普遍缺乏理论的观照,认识水平往往停留在浅层次上,多呈现种民间自发式的状态。我们见到的一些文章论述,有的习惯于援引传说甚至传奇故事来佐证自家的观点,而不大情愿以严谨的资料辨析和确凿的实地考证去说明问题,有的欠缺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文化素养浅薄,也不善于将文献资料法、辨证逻辑法、对比分析法、归纳综合法、调查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现代研究方法运用到武术的研究和评论之中,以求得客观的结论。而是一味迷信手头、家传的材料,轻率地固守自以为是的偏见。这样,每每使得原本已经似是而非的武术现象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干扰了人们对武术的正确认识。这一类例子并非鲜见,前些年有学者撰文指出了《诗经》中出现的那个“拳”字,与打拳的“拳”字根本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我再信笔聊举两例。鼓吹达摩创拳的人士津津乐道“一苇渡江”的故事,借以振振有词地表述,达摩能够脚踩一根芦苇渡江而去,足以显示武术轻功何等了得。其实,且不必去考证“一苇渡江”故事的真伪,只须指出“苇”并非指的是一根芦草,而是喻指“一叶扁舟”,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诗经》(卫风河广)中写得明明白白:“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如果说《诗经》可能有人不曾全面读过,那么,脍炙人口的苏东坡《前赤壁赋》则理应知之者众了。赋中名句“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该对我们实事求是评估达摩“一苇渡江”有所启迪吧。再如,有人执着地依照自家收藏的“史料”,把形意拳十二大形中的“(鸟台)”形说成“鲐形”,而丝毫不愿顾及其他方面的资料及有根有据的沿革之说和科学的动作解析。实际上,这个问题只要多翻翻《辞海》、《辞源》、《动物学走辞典》、《东海鱼类志》等工具书,心平气和地从实际出发,进行一番综台研究,其正确结论并不难得出。“(鸟台)鲐之争”告诉我们,如果中国人连中国武术四大拳种之一的形意拳主要内容的名称都弄不清楚,这样的理论水平,怎么能够适应武术大发展的需要昵?

三、现武术社会现象、热门话题缺乏应有的针对性研究,很少见到正确的权威的评论。有的武术刊物发表稿件注重正确引导不足,一定程度上放任了那些主观唯我的、神乎玄虚的、非科学乃至伪科学的东西在社会上颐指气使。不仅影响r武术的纯洁性,而且人为地干扰了群众对武术的科学理解和追求。比如为了寻觅武术真谛,提出“要武术,不要舞术”,推崇民族风格,这本不错。然则有人脱离科学理论的引导,对传统技击与竞技散打的异同未作细致的研究,对武术招数在现代体坛实际运用的价值也缺少了解,只是凭空想象散打的形式,主观臆造散打的技法,其结果不仅尢助于散打民族风格的形成,反而有碍于散打运动的健康发展。再如,武术刊物介绍武术“实用招法”、“秘传功法”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倘若对若干年来各家刊物进行番统计,我们便会看到一组让你惊讶不已的数字:打法招数成千上万,秘笈宝典莲篇累牍。然而事实又是什么样子呢?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程。据阅览过全部“挖掘成果”的马明达教授讲“其中确有价值的并不多”。而成千上万种招数简直有点近乎数字游戏了。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么多的武术招数同仅有四五下了的拳击技法孰优孰劣?难道外国人的智商真就那么低下,招数竟比我们少几百倍、几千倍吗?怀疑的结果往往引出“二律背反规律”,即反倒觉得武术招法华而不实,尽是喧众取宠而已。这样的问题,不去做科学的研究,不进行科学的评论,只能搞乱自己的思路,放任武术流向庸俗化,最终导致人们对武术大失信心。

例子当然还能罗列许多。

然仅就上述几点,难道不足以说明构建科学的武术体系有多么重要,又是何等急迫吗?

那么,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构建起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促进武术的科学理论研究和评论呢?我觉得除了切实发挥“武术学会”的作用,继续举办准备充分的理论研讨会外,有必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要真正把武术当作一门学科对待,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看作是一种民间体育项目。武术堪称是一种民俗文化,我们常说的武术博大精深,并不存于它的外化形式,而是恰恰指的其民俗文化内涵。民俗不仅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还是抵御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避免民族文化被人为外力逐出现实生态系统的文化手段。因此,必须把民俗建设作为国家文化战略,井纳入当代文化建设的运作体系。武术既然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其建设自然也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地也应纳入当代文化建设的运作体系。有了这样的基点,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就行了奠基礼。

二是应当拟定完整的科研规划,以巾国武术院为龙头,组织高等院校和各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从事武术科研、教学的人员,进行目标明确的重点研究。对武术理论的一系列课题,分别轻重缓急、简繁难易,安排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组织力量、包下选题,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把那些重大问题研究透彻,从而不仅廓清历史迷雾,止确而响亮地同管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而且为武术的实践发展和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这项工作堪称是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的、既浩大义精确的主体工程,它既需要集中力量攻关,又离不开颇具个性的研究;既不宜过分各自为政,义要注意发挥个人的专长和优势;既要分门别类,实现阶段性跨越,又要不割断历史,统筹兼顾。

三是从战略高度着眼,尽快培养出一批武术理论家和评论家。他们身上,应当既具备浓郁的现代意识,又承载深沉的历史传统,既拥有武术专业知识的优势,又蕴蓄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功底。经过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的洗礼,由他们中间产牛出武术的理论大家。

四是注重发挥武术刊物的独特作用。每一家武术刊物都团结有一批作者队伍,如果能够将刊物编发的稿件同整个武术研究、评论有机地结台起来,那无疑会大大充实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的队伍。同时,刊物作为一个阵地,拥有广泛的读者群。科学的理论研究和正确的评论能引导读者渐渐学会用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习武实践,随之愈来愈关注武术的理论研究和评论,从而形成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之群众基础。

五是放眼整个社会招兵买马,加强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的合力。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媒体,利用现代技术,不断赋予武术以新的合适的现代形态,使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更具现代情愫,进而引导人们从审美趣味和认知方面增进对武术文化品格的认同。另外,还要大力调动民间各种渠道的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的力最。通过各级武术协会将具有研究和评论能力的人上组织起来,给他们出题目、分选题,把他们的研究,评论活动纳入统一的有组织的范畴,最大限度地调动切积极因素,使科学的理论研究和评论在民间蔚然成风,为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