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中,闪烁着无数中国各族人民智慧光辉的文化形式,如同浩瀚的银河中交相辉映的星斗,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文化。而中国古代武术就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要的增强,中华武术作为休闲娱乐节目已经更加深入地走进了消费圈中,为武术的原本定义带来了时代的革新和质的变化。那么,中国古代武术的萌芽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古代武术与对兽搏斗
武术是用于格斗的技术,它的一招一势、一刺一击都是按照进攻和防守的战斗要求设计出来的,是人们格斗经验的总结。因此,武术的产生首先要有格斗,要有进行格斗的对象。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最初遇到的格斗对象不是人,而是野兽。在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人们徒手与老虎搏斗的记载。云南沧源岩画中也描绘着人与兽搏斗的生动场面。慢慢的,先民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想方改进自己的武器。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粗糙的用石头打制的砍砸器、尖状器到中期的骨镞、骨矛、骨叉,又到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矛、石斧、石镖等和后期的青铜兵器,记录着他们在改进武器方面不懈的努力。因此,武术的萌芽与生产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古代武术与部落战争
除了生产以外,原始的战争也是武术萌芽、生长的重要条件。在原始社会中,各个部落为了争夺水草丰美的草场、适于居住的地区,或为了血缘复仇等原因,时常会发生军事冲突。随着社会生产的逐步发展,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以外,在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出现了剩余的劳动产品,这样以掠夺奴隶和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在战争中,人们的格斗对象是同自己一样有智慧的人,因此格斗技术比打猎要复杂得多。这种原始的战争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武术与舞蹈
武术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它的萌芽与早期人类社会的一些文化活动,特别是舞蹈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许许多多个漫漫长夜里,在熊熊的篝火旁,先民们打猎归来,一边烧炙着猎物,一边敲打着石器,模仿着各种野兽的动作,或表演自己在打猎中的巧妙动作,或重复在战斗中自己敏捷的拳脚,手舞足蹈地跳起来,吼起来,歌起来,舞起来。舞蹈时,战士们踏着战鼓的节奏,持刀模拟着作战中的动作,左右砍杀。舞刀时既有劈、砍、扎、刺这样一些进攻动作,又有缠头、裹脑、架刀、切刀等防御性的动作,还有多种多样的步法,如弓、跪、蹉、虚、跳跃等。
虽然,原始社会中的打猎、部落间的战争和舞蹈对武术的产生都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武术毕竟不等于打猎,不同于打仗,也不是舞蹈。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成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中国武术把身体与精神、健身娱乐与格斗技术融为和谐的一个整体,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更为特殊的条件。
幸运的是,历史慷慨地给了中华民族发展中华武术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目前,中华武术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中华武术是东方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