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是流行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各种拳术流派的统称。明代的《小知录》中记载的11个拳种中就有“南拳”,这样算来,南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图8)。
南方山高谷深,河流沟渠纵横交错,交通不便,各个地区的拳术逐渐发展成许许多多的流派。广东有洪、刘、蔡、李、莫五大家;福建有咏春、五祖两大派;湖南有巫、薛、洪、岳四大家;湖北分为洪、鱼、孔、风、水、火、字、熊八门;四川有僧、赵、杜、洪、化、字、会、岳八门;江西有字、硬两门;浙江有洪家、黑虎、金刚三大拳系,另外还有温州南拳、台州南拳和江苏南拳等。
由于南方各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多相同之处,而且,南方人的身体形态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身材一般比较短小精悍,动作灵巧机敏,肌肉的爆发力好等等,因此,这些流行于南方的各个拳种尽管各具特色,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比较一致的,与北方的武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北方人身材高大,比较注重用腿,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的说法。因此,在北方的拳术中有许多腾空跳跃的动作。而南拳很少用腿,武术家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拳法和手法上,所以,人们常用“南拳北腿”来表示南、北武术风格的区别。
图8 南拳
南拳的腿法较少,身体活动范围较小,但是手法严密细腻,动作紧凑。南拳非常强调步法的稳固,上肢不论如何运动,下肢一定要稳,要求五趾抓地,像根部深深扎进地里的大树一样稳固。由于下盘“稳如铁塔坐如山”,这就给上肢猛烈的动作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南拳的拳法、手法刚劲有力。
南拳在身法上讲究脱肩团胛,直项圆胸。就是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肩胛骨向前微合,下巴颏向里收使脖子挺直,胸部微含。这样可以使胸、背、肩、肘的劲力合在一起。有了这样的身体姿势,再加上沉气实腹,就是有意识地气沉丹田,使腹肌也紧缩,于是,全身上下的劲力自然地凝结在一起。这样,在技击时,以腰为发力的枢纽,把全身的劲力有顺序地从稳稳地扎在地上的腿部,通过腰部动作的传递,转移到手臂。通过各种细腻的手法,打出的拳劲力变化多端,如寸劲、长劲、飘打劲、连绵劲、爆发劲等等。南拳在站位时常常是身居中央,以便八方进退。在演练南拳时,习武者还通过运气鼓劲,使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同时,以发声吐气而增强发力,呼喝出的声音按拳势变化分为“嘻”、“喝”、“哗”、“呐”、“咿”、“嗌”六种,十分雄壮,咄咄逼人,形成一股压倒对手的强大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