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拳谱 >意拳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形意拳基本功之劲力运用四两拨千斤原理


    或问:“形意拳老谱云:“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讲的是崇尚刚猛,何必四两拨千斤?”曰:非也。所谓硬打硬进无遮拦,以及看人如篙草……等,指的是武术的心理学训练。要练出这种气魄,才能在应用时以意领先,气贯四梢,劲儿才能放得出来。并不是叫人不看客观形势的需耍,一味胡打乱闯。应知二人较勇,身材有高低,体重有轻重,本力有大小,气质有强弱。为了增大取胜的把握;讲究点技术,讲究点以慢胜快,以小力胜大力的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技击运动的全部过程,就其力学本质来讲,足平衡与不平衡这两种运动形态交替变化的过程。就自身来说,受到了重力、地面反作用力和来自对方的对抗力等只个外力的作用。外力合力的作用,将使我产生沿着该力的方向位移和加速度;外力合力对我重心的力锯,将使我的身休产生与力矩同方向的转动。对于对方来说,也是如此。,这是力学基本原则,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技击之所以谓之“技术”.或者说技击之“奥妙”,就在于如何能动地操纵和改变上述三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巧妙地运用上述两个原则,使之产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对方的效果、说得更具体点儿,就是:对方力量虽大,我可以设法让他发不出来。即使能发出来,也放不到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之力虽小,但能全部发挥出来,而且能放到最易牵动对方全身的部位,指向最易使对方倾跌的方向,发力时机又恰好是对方自身最不稳定的那一瞬间。如能做到这一点,则在我身上被打击之处,对方的力量总是小于我的力量,我是以大力御小力;而在我.句对方进攻的方向上,我力总是大于对方之力,我是以大力打小力。换言之,从整体上讲,对方之力大于我之力,我是以弱敌强;但从二人互相接触的局部上来看,则是我之力大于对方,甚至大过甚多,在此基础上,如能再利用人身生理特点和力学中的杠杆、螺旋、斜面…等省力措施,则效果将更为显著。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奥妙之所在。

 

    现在不妨举几个具体例子,以资说明。

    一、接其梢节,制其根节

    以上肢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习惯上,从肘以下至小臂和手,都可以叫梢节,大臂和肩关节,都可以叫根节。从生理角度来看,肘关节中的肱关节为滑车关节,只可绕额状轴做屈、伸运动;桡尺关节为圆柱关节,只能绕垂直轴做内旋、外旋运动;肩关节是典型的球窝关节,其活动范围较大,绕额状轴可做屈伸,绕矢状轴可做内收外展,绕垂直轴可做旋内旋外运动。因此,在运动(技击)中胳膊的活动,主要是以肩关节为中心的旋转运动。在技击防御时,如接其梢节,则获较长的力臂,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对其肩关节较大的力矩,而易于将其臂引开。为了防止对方变换方向,继续进攻,应该同时用另一只手自对方大臂外侧横向加力,制住其大臂到肩关节这一段胳膊(根节)用力。因为其根部很小的角位移即可引起其梢节较大的线位移,若约束其根部使不能动转,则其整个胳膊便将失去进击的能力。不过,制其根节时,由于我力对其肩关节的力臂较短,需加较大的力才能奏效。弥补之法,通常是以我之小臂内侧斜搭于对方大臂外侧,随即屈肘、铸肩,用我腰部之旋转以抵制其大臂之外展,这样便成了以我之腰力对付对方之臂力,仍是以大制小,当然会占优势。

 

    二、缠绕滚转,引劲落空

    这种办法,是把自己安排得像一个三相陀螺式的圆球,可绕互相垂直的三根轴自由转动。只要对方进击之力不是“绝对地”对准了此陀螺的中心,则必由于球之转动而被滑开。若想使进击之力能恰好通过球心,是很不容易的,何况我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就叫“以球为体”。当我要进击时,发力用螺旋劲。无论手、臂、身躯,都像螺钉钻木头,拧着往里进,利用了斜面原理,便可无隙而不入,力小而效果大。这就叫“以螺丝为用”。此二者可以作为攻防运动总的原则。

 

    比如对方以右崩拳进击我前胸,其力甚大,我可以右臂拳上肘下用腕部立着接住对方右腕以上部位(图6一2),随即向上领,同时伴以内旋外拨;与此同时,左足稍进,向右转腰,右手顺对方来力稍向后带。此时,我加于对方右臂上之力有三:向上之力F1,向对方左侧之力F2,及向后带之力F3。在接触点A,此三力之合力为R。合力之方向,即图6一2中箭头AC的方向。

 

    对向前之力(即进击之力)虽极大,但其竖向及横向是无力的,因为任何入不能同时向三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发力。故我加于对方右臂上之力F:及FZ虽很小,其效果则很大。且此三力之大小不定,其合力R之大小及方向也就不定,难以捉摸,对方之力虽大,亦无所施其抗衡之能也。在此三力的作用下,对方的右臂将被化出面沿我之右上方(即Ac的方向)向后滑去。至于我进步与转腰两个动作,也是有一定目的:其一,使我右臂做滚转外开时.减少绕肩关节的活动幅度,使我的胳膊处于生理的有利范围,便于发力;其二,使我身体更接近对方,便于还击。当对方感到力已发空,不得不往回抽其右臂时,我便可顺其抽回之势,贴着对方的胳膊,用旋臂的螺丝劲打进去,这就解决了以小力破大力的问题,再者,此时很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当我初接手时以右小臂滚压对方右臂时,对方出于条件反射而向上挑,这将使对方更为不利。因为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对方直臂h挑,主要依靠三头肌的收缩力,这是费力动作,同时也易于被我以右手上引,出左拳打其极泉(心脏主要穴位)或章门(肝经主要穴位)。如对方屈肘上挑,肘必下垂,我可乘隙以左拳顺其肘弯进击其乳中穴、俞府穴或华盖穴,右拳亦叮顺其.仁挑之势进击其面部或右颈部(颈大动脉在此),如此则.更易体现发力小、收效大的效果。

 

    三、避其锐气,击其坠归

    如对方是一个体重极大、本力很强的对手,用右手崩拳打我前胸。如前所述,彼向前进击之力愈大,越快,则沿其进击的垂直方向上便越显得无力。我可以用很小的力将其右臂向上一托,同时身子微微下蹲,钻进去捣其肋下如对方身体矮而粗,我不易从下方钻人,则可以一手加侧力于其梢节将拳锋引开,另一手自中路点击其章门穴或华盖穴。

 

    这都是以小力破大力的例子。必须说明,以上几个例子,只用以说明以小力破大力的科学根据,它只是技击动作中的局部和片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更不能代表技击的全部。

 

    关于“四两拨千斤”的问题,理论并不深奥,做法也不复杂,然而欲恰到好处,却也大非易事。因为其中还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需要引起注意。一是“时机”,二是“分寸”。接手引化早了,对方就撤回去跑了;引化晚了,就挨了打。引化时,引化不够则往往发而不中,至少是发不舒畅;引化过火了,自己将由于“背”反而会被动或受制。攻防形势,瞬息万变,胜败之机,系于几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秒,是很不容易被抓住的。解决不了上述两个问题,四两拨千斤仍是一句空话,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初学者来说,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肢体的分工与配合问题。技击中,肢体的运动轨迹,往往是幅度很大的空间曲线,而入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都有其一定的生理限制,若再考虑到只应该使用其最有利于发力的状态时,则其活动范闲将更小。怎么办呢?最合理的分工是:“手顾上下,腰司左右,脚管前后”。两手还要有严格分工,以人体中线为界,左手管左半边,右手管右半边,各要烙尽职守,勿越雷池一步。这就可以基本上保证周身各关节能够常处于其有利于发力的活动范围,使化的动作不致有过与不及,避免了出现“悖谬”的情况。当然在运动中,手、脚、腰身的协调配合,是需要经过刻苦锻炼的。

 

    二是放松:这是任何拳种都要求的问题.不独是形意拳而已。在技击中的每一动作,都是以肌群协作的形式完成的。其中原动肌和协同肌是完成动作的主力,固定肌以自己的收缩肌为其他肌肉建.L支撑条件;对抗肌则应充分放松以避免对运动起阻碍作用。为了发力大而且速度快,那些该收缩的肌肉一定要收缩够,不该收缩的肌肉则必须全部、彻底放松。动作变化时.各肌肉的任务也将随之变化,原来的对抗肌可能变成防动肌或协同肌,其状态则必须由放松而变成收缩;原来苗主动肌也可能变成了对抗肌,其状态则必须由充分收缩变为彻底放松,这些变化完成得越快,则我们的技击动作才能迅速而灵活。所以只有会放松的人,才有可能发出大的力量和具有大的运动速度;有了大的速度,万能将自己发出的力放到对方身上,也才能谈得上放的位置和发力方向是否恰当,一般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影响,肌肉总是收缩容易故松难,所以在日常练习中,应把放松训练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最后,还应着重指出,有了“四两拔千斤”的妙用,也绝不可忽视对力量和速度的训练.更不能否定力量和速度在技击中的作用。二人接触,必有力的作用产生,既有力的作用,必然遵循力学的基本原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的技术多么高超,而在力的作用方向上必然是大力胜过小力。在我欲顺对方.之力进行引化时,我的速度必须超过对方才.能起到引的作用;当我欲顺对方回抽之力而进击时,我之速度也必须超过对方回抽的速度,否则便放不到对方身上。所以,力量和速度乃是技击的“本钱”,不能忽视。多一份力量,便多一份资本;多一份速度,便多一份技巧。力量与速度,虽非取得胜利的决定囚素,然而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这是不弃怀疑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