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骏
从十六世纪中期到本世纪中期的整整四百年间,生物医学模式被认为是世界医学格局的核心和上导。人类遵循着近代科学的“还原论”思路,对疾病的认识、病因的分析、治疗手段的掌握都是深刻的。特别是二十世纪的医学实践更是成就辉煌,人类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疾病。然而,二十世纪的医学也面临着一些空前的困扰和挑战,如癌症、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依然相当猖獗--是人类目前的主要疾病死亡原因,尽管科学家们在生物医学的传统规范中对上述疾病做了大量还原性实验研究,但远远不能揭示其发病的全部机制,被认为是最科学的一系列西医疗法(如手术疗法、化学疗法、放射疗法等)没有一种不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心理和社会的病态正在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据调查,世界上有25%的人遭受着相当大的心理困扰,相当数量的心理障碍患者需要治疗。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以传统西医为主体的现代医学水平,医疗方式和医学模式远远满足不了人类健康的需要。
194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应从身体、精神、社会三方面的统一观点上定义健康。1977年美国著名医学家恩格尔(Engel,G.L.)。提出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ohosodcal MedicalModel),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它一下子就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医学家的响应,当代医学的方法模式和理论模式由此开始了它从“还原论”的“生物医学”向“系统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深刻转变。
席卷中华大地的气功浪潮似乎在有意迎合这场世界性的医学模式的变革。从二千多年前的医学文献看,无论在病因学、治疗学、疾病预防学、气功养生学方面,还是在生理与心理二者的关系方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我们的先民来晓并不陌生。作为中医学和气功学经典的《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人类的疾病不仅能由生物的自然界因素导致,而且还能由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形成。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