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师融
对康戈武先生《序——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释疑和商榷
李师融
一、《康序》的内容梗概
近阅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重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简称“图说”),该书之首有康戈武先生撰写的《序——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洋洋十五页,详述其“泛读”、“精读”、“研读”的心得和对《图说》的好评。
“研读”是《康序》的重点。研读立足于“疑”,由“疑”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疑”的内容有哪些呢?主要对太极拳源流中的有争议问题,提出其观点和论证。
1、为什么在《图说》之末,附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简称“杜传歌诀”)?
2、依徐震的考证,“杜传歌诀”是抄自武禹襄的著作(指《十三势说略》),那么,武禹襄的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有什么关系?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式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
3、《图说》的原名为《太极拳图画讲义》,后人出版时为什么加上“陈氏”二字,改为《陈氏太极拳图说》?
4、王林祯是不是王宗岳;王宗岳是否实有其人?
此外,对《图说》的造诣和写作目的,作一评价。
《康序》就以上疑点,提出了自己的论述。现摘要如下:
(1)据徐震的《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辨伪》中说,“杜传歌诀”是抄自武禹襄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篇(即《十三势说略》),将此篇分为四节,每节配上一句‘七言歌诀’、……此文明明是武禹襄所撰,谓蒋发受山西师传,显然诬妄。”
(2)据陈泮岭晚年著作《太极拳教材•自序》说:“杨式、吴式、武式、郝式太极拳都由陈家沟传出。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的策源地。但陈家沟的太极拳又为何人所授,尚难找出出可靠证据。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所公认。”对于陈泮岭所说“源流难以稽考”的问题,康先生接着引出唐豪在1931年的考证,已经把“传出”上升到“源出”陈家沟。是由清初陈王廷首创太极拳(简称为“陈王廷创拳说”)。唐豪的考证,已经为中国武术协会认可。
(3)据《图说》的自序及后人的序、跋得知,陈鑫著书的目的有二:一是恐失家学,为族人而写;二是恐乱了技术标准,为保持“真传”而写。《康序》对该书的评价是:《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该书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陈氏不传之秘,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泛读”、“精读”、“研读”,乃至必读和收藏的拳经。
对于《康序》的源流观,本文认为有重大失误。鉴于康先生的地位,多年来是对全国太极拳事业的管理官员,其误导对国家的太极拳史和明代的太极拳文化遗产,都产生重大的损失,值得国人关注。为此,本文特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论据,与康先生沟通,以期获得共识。如果康先生对本文有异议,也欢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公开刊物上提出言之有据的反驳,让国家和社会都能了解源流分歧的真相。对国家体育总局的课题《太极拳源流和发展研究》正确作出国家结论,是有好处的。
二、值得商榷的几个太极拳源流疑点
(1)对徐震的太极源流观评价
徐震字哲东,武式太极拳传人。在1937年著《太极拳考信录》,率先提出太极拳不源自陈家沟,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的科学论断,对后人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书中附有陈家沟的拳械谱资料,对后人的研究很有帮助,是值得尊敬的前辈学者。但是,他处的时代,社会上关于太极源流的研究,尚未开始,史料奇缺。他个人所掌握的古拳谱很局限又缺乏对源流的实地考察。因此,难免有偏颇之见,其个人看法不等于社会公认的结论。毛泽东同志的名言教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任何权威没有调查,没有掌握充分充分证据,只据片言只语作出的推断,都不宜引为证据。
徐震对“杜传歌诀”的评价是不对的。杜元化所传的拳诀,现经考证,确认是王宗岳传蒋发而传之于后世的真谱。不是抄袭武禹襄著作。在杜著《太极拳正宗》书中,就载有陈清平亲自署名的《太极拳总论》,其中就有“杜传歌诀”,陈清平是武禹襄之师,不可能是师父抄弟子的著作。再追溯更古的拳谱,如雍正六年王柏青编的《太极秘术》,也载有此谱。陈长兴家传的王宗岳拳谱(简称“王谱”)的乾隆抄本(姜容樵等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版,已全文公布),其中也载有六首七言四句歌诀及王宗岳为歌诀阐释的拳论。“杜传歌诀”正好是“王谱”中的歌诀二及其释文。证实是真谱。
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等文,是怎样写出的呢?据武式太极拳当代代表人物乔松茂,发表在《中华武术》1994年第1期的《武式太极拳源流和特点》曾指出:武禹襄所获的王宗岳《太极拳论》是陈清平所授,(不是前人所说得自舞阳盐店。)武氏所写的几篇拳解(指《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功要解》)是在其拜师归里后,经三年练功有所悟而后书写的。即在1855年写成。为什么武氏的拳解与王宗岳的拳论,文字绝大部分相同呢?武氏谱写拳解时,是向杨禄禅借抄“王谱”为蓝本,而在文字上略加润改而成。杨禄禅的“王谱”是陈长兴在其三下陈家沟满师时授予,时年约四十岁,即在1839年左右获谱,比武氏的拳解早16年左右。因此,武氏的拳解,不是创作,而是学习“王谱”的笔记。该文一贯在李亦畬的家族内部流通,不公开于社会。至1935年李福荫才编著成书公之于世,徐震在1937年著《太极拳考信录》可以看到武禹襄的著作,杜元化在1933年在《图说》附上歌诀,却无法看到1935年公之于世的武谱,徐震的考证有误。
(2)杜元化为什么把王谱拳诀附在《图说》之末
《康序》说:“在陈椿元等参与编辑和参订者离开开封,回温县陈家沟之际,当时在开封教拳的杜育万(元化),私自以订补者的名义,将‘杜传歌诀’附于陈鑫著作之末,这说明杜之歌诀既与原著无关,也与原著的编辑及参订者无关。”
这一“私自”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陈鑫之书,自己没有钱出版,是陈泮岭、关百益等人集资向陈椿元购得版权,而后付之印刷的。陈泮岭等人既拥有版权,为了提高该书的质量和知名度,聘请名家校阅、订补及撰写序、跋,是有权决定的,无需事事经过售书人的同意。杜元化在陈泮岭领导的河南国术馆授拳,威望很高,深受陈泮岭的赏识,聘请他校阅、订补或写跋文推荐该书,是正常的、合法的、无可厚非。
杜元化看过《图说》全书,认为与王宗岳的拳理尚有差距,评价不高。书中提出陈卜首创太极拳,有抬高陈氏、贬低王宗岳的倾向,不便著跋赞誉,赞誉就意味承认陈卜首创太极拳。只能给该书补台,补上其不足的王宗岳拳谱,以利后人提高认识。在太极拳的著作中附上王宗岳拳谱,这是惯例,不值得非议。为什么到了21世纪,却大加指责呢?这说明王宗岳拳谱是“陈王廷创拳说”的克星,非排斥不可。王宗岳拳谱是全国各大派公认的经典,陈沟的现代人却视为异己之物,说明现在的陈沟人,已经同陈长兴时代的陈沟人变味了。离“王谱”的拳理越来越远了。
(3)杜元化是赵堡太极拳的正宗传人,不是陈氏传人
《康序》说:“据1915年出版的《中州文献辑志》、《中州先哲传•义行•陈仲甡》记载:‘……得其传学者,曰陈花梅、曰陈耕耘、曰陈复元、曰陈峰聚、曰陈同、曰李景延、曰任长春、然皆不及陈仲甡’陈仲甡是陈鑫的父亲。依此,杜元化从任长春学拳,应该是陈氏太极拳。”
上述资料是根据两本书综合而写出,授拳者应是两个人,合并为一个人而整理的。故省略授拳者的名字,其中有些玄虚。
查陈鑫执笔的《陈氏家乘•陈有本》记载:“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延栋均可所得,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罗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景延兼师仲甡。”又据陈正雷著《中国陈氏太极拳》第374页:“陈花梅,字鹤齐,从学于陈长兴。”在377页记有:“陈复元,字旭初,陈氏十六世孙,初学于耕耘,功成后从仲甡学新架。”从陈耕耘、陈花梅的师承看,授拳人应是陈长兴。由李景延、陈复元的师承看,应是下一代弟子,不是陈长兴所授。为何将两代门人合并为一个师承传授,并隐去其名呢?显然,《康序》所引的文字,不是原文,而是现代人改动了原文而骗人的。由于陈鑫、陈正雷的著作中,都没有任长春向陈氏传人学拳的记载,故以上引文的“任长春”是现代人加上去的。
任长春的曾孙任天顺在63岁时对王海洲的访问说:“曾祖父任长春,从小学拳于赵堡镇太极拳传人陈清平老师门下,后又和太行山老道李如松切磋武艺,成为名师。他经常外出教太极拳,他的拳艺传长子任应吉,次子任应魁,三子任应祯,又传沁阳杜元化。”这些材料,都是陈仲甡、任长春的嫡传子孙提供,肯定比外人写书的传说更为可靠。因此,可以肯定任长春没有向陈氏传人学拳。
杜元化是不是陈氏太极拳的传人,阅读他的著作《太极拳正宗》所述的拳架、拳理,是陈氏的或赵堡的传承,就很清楚了。杜元化所传的拳是遵循蒋发传下的秘谱《总歌兼体用连联解》、《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而传的;这些秘谱陈家沟是没有的。
河南省国术馆馆长陈泮岭长期观察过杜元化授拳的情况,在1935年对杜著《太极拳正宗》作序说:“世所传太极拳,精微奥妙。名同实异者实繁有徒,今尚有湮没弗彰。河南温县赵堡镇之太极拳也,余观其拳系师承怀庆,温县蒋先生发,蒋生于明万历二年,学拳于山西太谷县王林祯。”又说:“余酷嗜拳法,历访名家,冀得其精秘。不料今得杜先生育万所著秘而不传的太极拳图解十三式,公之同好,方觉太极拳名实相符。”陈泮岭亲眼所见的授拳,证明是蒋发传下的拳架,就不能说是陈氏太极拳了。
(4)王林祯就是王宗岳,实有其人,无可怀疑
古人有两个名字(原名和表字),是常见之事。为何提出疑问?其目的在于消除王宗岳的历史地位和功绩,为“陈王廷创拳说”排除克星。
王宗岳拳谱,从明末传到今天,一直为各派所公认,是指导太极拳发展的真经。一部真经,是总结先贤拳理拳技的真谛,必有其人执笔,不可能从天而降。这个执笔人是谁,前人传承下来,其名叫王宗岳,就是实有王宗岳其人。下面是各派代表人物的公认:
杨式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在1921年著《太极拳图解》中说:“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语简而赅,要之于太极拳之奥理已阐发无遗,原经甚多,先取此篇(《太极拳论》)加以注释。”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在《五字诀•序》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入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
吴式太极拳名家徐致一在1927年著《太极拳浅说》提及:“三丰之后,得其真传者,始以山右王宗岳见称。王氏述三丰遗论,著《太极拳经》、《行功心解》等多篇,说理精妙,言简而赅,今所流传者,实宗其说。”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在1919年著《太极拳学•自序》中说:“(三丰)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式。”由上可见,王宗岳对太极拳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陈家沟的前人,也承认有明代王宗岳的存在。陈长兴授予杨禄禅的拳谱中,就有一篇《明王宗岳太极拳论》。陈鑫在1928年写的《辨拳论》,开头几句是:“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将拳棒传予王氏。河南温东刘村蒋姓得其传,人称仆夫。此事容或有之。”(引自《和式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第271页)由以上看,陈家沟的前人陈长兴、陈鑫均确认,实有明代王宗岳其人。(陈鑫所述的汾州府,地址有误)
赵堡太极拳是蒋发传下的门派,对王宗岳的事迹更为了解。据郑悟清记述蒋发拜王宗岳为师的过程,文曰:明代万历年间,有山西阳城王宗岳者一行二人,由太行经赵堡镇渡黄河赴郑州检查生意,住宿赵堡。偶尔看见有练拳者,在店中议论:“穿紫花布衫的天资好(指蒋发)。”被店主人听见,告知蒋发,蒋发当时求店主人同去见客人,经多方恳求允收门下,约定日期由郑州回来,同路上山西学艺,历时八年(或有说七年)。蒋忠诚于老师家庭,如同父子。因师年高,由师姐代师传授艺术。因此,人称赵堡镇太极拳为“大姑拳”。王宗岳老夫子无子(只有独生女儿),对太极拳有高度修养,人称华北大侠,写有太极拳论述等著作。传授艺术重选贤而教,传授艺术给女儿和郑州孙某(因名字失传,拳艺亦未传人),晚年传授蒋发。
据以上资料,六大派(赵堡、陈、杨、武、吴、孙)的代表人物都尊王宗岳为宗师,并按其拳谱为指导。一个历史人物,有可信的著作,有传人、有时代、籍贯、有事迹,就可以确认史上实有其人。
笔者据以上线索,作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王林祯就是王宗岳,原籍山西省阳城县小王庄,于明代万历24年在赵堡镇收蒋发为徒,带往山西学艺。因阳城小王庄偏处山村,缺尚武之风,随后带蒋发迁居于太谷县。宗岳之年龄比蒋发约大四十岁,其生卒时代为明嘉靖至万历年代。
王宗岳无子,只有独女,但有后人。可能是赘婿传宗或收义子传宗。现据河北邯郸市张祖意合太极拳传人张兴洲述,其父张其发与王剑鹏(又名王飞)为好友,王剑鹏也于1965年教过张兴洲。王剑鹏自云是宗岳后人,原籍山西阳城县小王庄,所述宗岳事迹及拳技与赵堡传人所述一致。王剑鹏之名,在山西出版的《形意大全》载有。说明王剑鹏也是形意传人。太谷是形意拳的重要基地。蒋发的后人蒋庆林等人近述:蒋发随王宗岳学艺期间,“在太谷县遇一豪强,强抢民女,遂出手救助,在打斗中,豪强被其喽啰误伤致死,豪强家诬陷蒋发,蒋遂逃回温县,被温县衙役缉捕关押,后经王宗岳多方营救,一年多,案情大白而获释。”也说明王宗岳在晚年迁居太谷,可以确认,王宗岳的身世真实无疑。王宗岳是传播太极拳理的宗师,北派太极拳的奠基人。练太极拳者若不知有王宗岳,犹如儒生不知有孔孟,木匠不知有鲁班。太极拳的高官若不知有王宗岳者,就没有资格编写太极拳史,写必有错。
(5)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陈家沟不是太极拳发源地
陈王廷是不是中华太极拳的创始人?要统一认识,必须理顺一个前提:太极拳的历史是民间(包括道家)谱写的,还是官方创造的?民间的历史证据说了算,还是官方的权威一言拍板说了算?可以肯定,太极拳的历史及文化遗产,是民间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实践创造的,不是官方任命而创建的。因此,传统太极拳的先贤及当代传人,拥有充分史证,就是最为有权的发言人。官方权威只能总结民间的史证,通过学术鉴定,验明证据,得出国家结论,正确传述国家结论才能说了算;反之,与民间观点对立的,依靠权力而制造假的历史源流,必然被历史所淘汰。唐豪、顾留馨所宣扬的“清初陈王廷创太极拳说”,就是脱离民间史证,主观决定,压制民间言论而占领太极拳的领导权。
建国以来,国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点,都要经过学术鉴定,充分发扬民主,作出正确结论,由国家验收,批准为成果才得到公认的。例如前国家体委的课题《武当拳的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组成专题研究组,以十年功夫,总结民间史证,最后于1993年由国家体委批准为国家体育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作出了张三丰是武当拳(古称内家拳)创始人的结论。这一成果鉴定就否定了唐豪攻击 “张三丰创内家拳”的谰言。
唐豪、顾留馨的源流观,从来没有经过专家的集体鉴定。为了掩盖其谬误,借用“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的保护伞,蒙蔽人民。中国武术协会何时组织过学术鉴定,审查过什么内容,没有将审定结果向人民交代。中国武协是个社团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没有成果鉴定的职能和权威,决不能代替国家的科技成果鉴定。因此,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建立《太极拳源流和发展研究》这一课题,通过学术鉴定对“陈王廷创拳说”作出认真的审查。
《康序》中对学术研究的方法,有一可取的见解,就是:“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后学者应该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推动武术的科学化进程。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样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一种方法。”这个提法笔者同意。在运用这一原则时,最关键问题是“前人”的界定。在源流分歧的研究中,所谓“前人”应该是早于唐豪1931年提出“陈王廷创拳说”以前的古人,及民国初期的太极拳名家,他们最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而不能以1931年以后,已经受唐豪观点影响,相对于今天而言的现代“前人”。此外,前人之中又应区分事件中的当地人与外地人,当地人是指陈家沟人,对其本族历史有直接的了解;其对陈王廷是不是太极拳创始人的发言,最有权威。外地的后世人是间接的从传说了解,可信度低。尽管是专家权威,也比不上陈家沟的古人可信。
现在举出陈家沟前人的言论为据:
(1)陈鑫在1928年农历九月写的《辨拳论》(参见《和式太极拳谱》第271页)中说:“前明有父女从云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庄,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陈氏拳法得于蒋氏,非也。陈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陈氏迁温带下,就有太极拳。后攻此艺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王廷)、清之敬柏、季(甡),好手不可胜数。后有赵堡邢西(喜)怀、张宗禹,又后陈清平、牛发虎皆称名手。陈必显不摸原由,谓学于蒋氏,大为背谬。”
此论的可信点:一是王宗岳、蒋发为前明人氏,早于陈王廷;二是陈王廷是太极拳“后攻此艺者”,不是创始人;三是陈鑫文中承认赵堡太极拳派的存在,已证实在邢喜怀、张宗禹、陈清平、牛发虎等名师,再加上蒋发、陈敬柏,构成了七代掌门的传承;四是陈沟的广大村民,以陈必显为代表,证明蒋发是陈王廷之师。他们遵照前辈人留下的遗训,如实反映历史,没有私心干扰,比较真实。陈鑫为了维护陈氏的面子,否定村民的真话,但也无法掩盖真相。在二十天后,即农历九日二十日,在文修堂抄本上留言,戒村人不得再说蒋发为陈王廷之师,因为蒋发是乾隆人,陈王廷是明末人,人不同时,不能为师。仅仅二十天,蒋发便由前明人变成清乾隆人,暴露了陈鑫的虚伪,也反衬出以陈必显为代表的村民所言真实。陈王廷确实向蒋发学过拳。
陈鑫在《陈氏家乘•陈王廷》中,也只说“精太极拳”,没有“创太极拳”的记载。
(2)陈长兴一系,也不承认“陈王廷创太极拳”,陈长兴是尊张三丰为祖师,王宗岳为宗师的。他授谱给杨禄禅,全是王宗岳的教导。并且注明王宗岳为明代人,早于陈王廷。长兴对杨禄禅传授的拳史,没有陈王廷的位置。长兴之曾孙陈发科,也遵循先祖遗训,尊张三丰为祖师,他在解放前所授弟子如沈家桢,是尊张三丰为祖师的。陈发科在建国初期授拳于北京,弟子冯志强曾在一次练拳之余问过陈发科,是否有陈王廷创太极拳之事,当时,唐豪、顾留馨也在场学拳,陈发科回答:“谁创拳,我不知,你知吗?”以上是冯志强的回忆,是在1996年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公开对王海洲提问回答的。(引自王海洲、严翰秀著《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研》第129页)
以上陈沟前人陈长兴、陈发科、陈鑫、陈必显等都认为陈王廷不是太极拳创始人。他们的证词,比外地的后人唐豪、顾留馨更有权威,是不可磨灭的铁证。
唐豪的调查,不尊重陈沟前人的史证,主观提出“陈王廷创拳说”,全凭猜测分析而定。他的论据主要有二:一是从《陈氏家乘•陈王廷》中的《长短句》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是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仅从“闷来时造拳”一语,便分析出创太极拳来;二是据陈森在1931年的为迎接唐豪来考察拳史,而写在《陈氏家谱》陈王廷名讳下的注:“王廷,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有战大刀为证。”“陈氏拳手”即拳师之意,“刀枪之创始人”与太极拳无关。唐豪却认为这是乾隆十九年的家谱记载,是创太极拳最可信的证据。除此二据外,可说没有任何依据。
《康序》说:“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样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一种方法。”此语颇好,但康先生有没有对唐豪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提出过质疑和深入研究。社会认为,不但没有质疑,而且变本加厉的发挥和扩散。而对陈沟古人的史证,不合己意,则抛弃不用。这种研究方法,违背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原则,是实用主义的研究,其结论必错。既然康先生不愿对唐、顾论点质疑和深入研究,有关国家大是大非的问题,笔者就不揣浅陋,补上这一课,作一深入的质疑和考证,考证的新论点如下:
1、陈氏太极拳不是陈王廷所创
据顾留馨《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58页中说:“从《陈氏家谱》可见,陈王廷的三子一孙拳艺一般,玄孙甲第则武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这是前人在《陈氏家谱》的记载,可以相信。说明陈王廷的太极功夫很浅,不懂内功,未能传授其三子一孙,以至后继无人,中断了两代人。自己的子孙都无法传承,吹嘘为传遍世界,岂非耸人听闻。乾隆以后的太极拳中兴,与陈王廷无关。陈氏三雄的拳艺,是陈继夏所传,陈继夏的太极功夫,是赵堡第四代掌门陈敬柏违反门规,私自传授的。故有王宗岳、蒋发的拳谱,随授拳而传入陈沟。详细考证请参阅《武当》杂志2006年第1期《陈敬柏传拳陈沟考》。因此,陈长兴等后人从未说过“陈王廷创拳”之语。
2、陈王廷的人生观、品德与太极拳宗旨不符
太极拳的宗旨是为人民造福延年益寿的。王宗岳在其拳谱中传达张三丰的遗教就是“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陈王廷一生的行为与此相违。在明末,官吏腐败,官逼民反,广大农民纷纷起义,谋求生存,陈王廷维护腐败的明末王朝,镇压起义农民,助纣为虐。在《陈氏家谱》中陈森的注文记有:“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文中的“群匪”就是起义农民之贬称。又在《陈氏家乘•陈王廷》中记有:“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即屠杀起义农民不可胜数。到了清初,还念念不忘明王朝对他好处,在《长短句》中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封赐,罔徒然。”追求功名利禄是其人生观的支柱。其练拳、授拳的目的,在《长短句》中说得清楚:“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这就是陈王廷传拳的宗旨,使儿孙当皇帝、做将军,骑在人民头上。根本没有造福人民的宗旨。他一生以屠杀起义农民为业绩。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人,与太极拳的宗旨背道而驰,其品德和人生观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太极拳门人,更不可能成为创始人。
3、陈王廷是不学无术的一介武夫,一生没有一篇拳理著作,与哲理深邃的太极拳要求不符
据陈鑫执笔的《陈氏家乘•陈王廷》记有:“公际乱世,扫荡群氛,不可胜记,然皆散亡,只遗《长短句》一首。”说明陈王廷没有任何著作留下。唐、顾宣扬的《拳经总歌》,不是陈王廷所作。在陈氏《两仪堂》抄本上,陈沟人抄引戚继光的《拳经总歌》,没有署名,唐豪信口开河,说是陈王廷所作,顾留馨誉之为“原始拳谱”,是剽窃行为,不可取。不学无术之人,不可能创造出哲理深邃的太极拳。
4、陈氏太极拳不是各式太极拳之源出门派
“陈王廷创拳说”既已破产,昔日吹嘘的“天下太极出陈沟”自然也随之消亡。事实上,目前各派大都不承认源出于陈氏太极拳。光靠官方和陈沟人的自吹自擂是无效的。且看实况:武式、孙式太极拳的源出,在于赵堡太极拳的陈清平所授。陈清平虽姓陈,但不属于陈氏太极拳,在上文引出陈鑫的《辨拳论》,已确认陈清平属于赵堡一系,与陈氏太极拳无关。因此,六大派中有赵堡、武式、孙式不是陈氏太极传出。杨式、吴式太极拳虽是陈长兴所授,但陈长兴是尊张三丰为祖师、王宗岳为宗师的。当时尚未有“陈氏太极拳”之门派。“陈氏太极拳”之名,首见于1932年陈子明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书中已正式采用陈王廷为该派创始人,已经和陈长兴的传承大大不同,是受唐豪利用而蜕化变质的另一门派。杨式、吴式太极拳的源流,只承认尊张三丰为祖师的陈长兴一系,不承认尊陈王廷为祖师的陈氏太极拳之传承。因此,目前除陈氏太极拳本身,以及和式太极拳,承认陈王廷之传承外,没有各派的承认。“天下太极出陈沟”已成为泡影。
“陈王廷创拳说”从来没有任何证据,不经过学术鉴定的验收,全凭“权威”的一言定论和行政权力的保护,是欺世的弥天大谎。现阶段,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课题《太极拳源流和发展研究》即将进入成果鉴定,鉴定中必然检验证据。成果鉴定对虚假源流的检验,犹如海关缉私一样,私货是过不了关的。虚假的“陈王廷创拳说”必然被否定。因此,官方的作伪者,企图用权力保护,将“陈王廷创拳说”塞进中华太极拳的内涵中,将私货与太极拳一起向国家和联合国申报为非物质类世界文化遗产(简称:世遗),在2000年3月初,把这一“私货”绕过成果检验,向国家申报,这是一项欺骗国家和联合国的弥天大谎。万一得逞,取得联合国承认“陈王廷创太极拳”的定论,就可以用权力逼使成果鉴定就范于谎言。但是,国家英明,没有通过“陈王廷创拳说”进入世遗项目。这已预兆弥天大谎濒临破产。
从焦作市向国家申报“陈王廷创拳说”为世遗项目来看,陈家沟人应有自知之明,不敢欺骗国家和联合国。焦作市也没有把握来冒此欺世之险,必有国家级的武术权力机关保驾护航,才能申报。事实也可看出,焦作市的申报世遗启动,早在3月5日已见报披露,而文化部则在3月26日才开新闻发布会,号召各界各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前了二十多天,信息如此灵通,必有北京的官方提前指示。其根子是谁?国家如作调查,必明真相。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