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武术 >太极拳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创始人全佑

全佑(1834-1902)字公甫,号保亭,老姓吴福氏。满族。北京 大兴人。杨禄禅在京授拳时,神机(火器)营中的万春、凌山、全佑 受益最佳。经数年勤学苦练,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得 刚劲,全佑则长于柔化。后全佑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 孝,学习笃诚,深受杨禄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 称著京城。 全佑先生,性格外柔内刚,外表斯文。为人慷慨,乐于助人,曾于 路上见有军人打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军人自负孔武有力,又见全 佑斯文,认为可欺,则一言不合拳脚交加。但如蜻蜓撼树,倒地不 起。全佑则告诫其不可自负拳技,欺凌百姓。

一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 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 “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这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 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原来 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全佑 明察秋毫,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

传子鉴泉,徒有王茂斋、郭松亭、常远亭、夏公甫、齐阁臣等。 为吴式太极拳奠基人。

集大成者吴鉴泉

吴鉴泉(1870-1942),又名爱伸,满族,从 汉姓吴。北京大兴人,全佑之子。自幼秉家学,并在其父杨式 小架拳式的基础上逐步修改,形成松静自然、 架式紧凑、 缓慢连 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的吴式太极拳。 1914年他在北京体育研究 社任教, 1928年到上海授艺, 被上海精武会及国术馆聘为教授。 1928-1936年,在上海市各届武术比赛、国术国考及旧第六届全运 会国术比赛中,皆被聘为评判。 1930年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董事, 1932年任该馆太极班教员。后创鉴泉太极拳社,任社长。此后在香 港、九龙、澳门等处成立分社。其门生遍及海内外。 主要弟子有徐 致一、金寿章、金云峰以及子女吴公仪、吴公藻、吴英华,婿马岳 梁, 侄吴耀宗等。

王茂斋

王有林,字茂斋(1862-1940)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的弟子, 吴 式太极拳的奠基人之一。 山东掖县(今莱州 市)大武官村人。少时在北京的砖瓦灰铺学徒,从学于全佑。 他生 性忠厚老实, 为人热心助人。在师兄弟中居长, 极用功。 他功 夫扎实稳固,身手非凡。自从吴鉴泉、杨澄甫南下以后,他留在北 平传拳,授业众多,人才辈出,成为北方吴式太极拳最具影响的代 表人物,有“南吴北王”之称。 弟子门人遍及北平 (今北京)、山 东、东北各地。至今北京的吴式太极拳传人大都出其门下,形成强 大的体系。曾创办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此研究会是当时太极拳 高手云集之处。

吴图南

吴图南(1884-1989)生于北京,蒙古族。原姓乌拉汗,名乌拉布。原籍辽宁喀喇沁左 旗。9岁起,先后从吴鉴泉、杨少侯学艺12年。 年轻时,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学习医学。以 后,长期从事武术研究、教育工作,并在考古、文史、心理学、经络学、养生长寿学等方 面有较深造诣。先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北平艺专等学校教授、故宫博物院 专门委员。建国后,曾在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及北京文史馆任职,是中国武术协会委员、 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顾问。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主持制定的武术教材等 审定工作,并任过全运会武术比赛太极拳裁判长。 1988年获中国国际武术节武术贡献奖。 著有《太极拳即(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 《太极剑》 《太极功·内家拳·玄玄刀》以及 《国术概论》等。 后均收入《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一书中。

杨禹廷

杨禹廷(1888-1982),又名瑞霖,北京人。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开始习武,先后从周相臣、赵月山、田风云、高克兴习练十 路及十二路弹腿、八卦掌、 长拳、黑虎拳、形意拳、太极拳等拳术 及摔跤。后从高子铭又习八卦掌和太极拳。1916- 1941年从王茂斋 习吴式太极拳。20岁始,在太庙(今劳动人民丈化宫)及志华寺设场 授拳。建国后,继续教拳。建国初,曾倡议成立了北京市武术界联 谊会。 1962年到阿富汗驻华使馆教太极拳。 编有《太极拳讲义》 《太极拳简易八大式》《太极拳动作解说》等,1983年经弟子马有 清修订成《太极拳规范》一书。曾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武协副主席以及中国武术协会委 员。

吴公仪

吴公仪(1897-1968),吴鉴泉长子。天资聪敏,勤谨好学,悟性极高。弱冠即代父教 学。 北京体育讲习所首届毕业生。 1924年受黄浦军校聘请,任军 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兼任中山大学体育系讲师。1937 年,在香港成立鉴泉太极拳分社,担任社长。抗日战争时期,1942 年香港沦陷前回上海,担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1948年重返香港复 社。1954年,在澳门为慈善筹款举办的“吴陈比武”中,一交手对 方陈克夫即鼻部中拳而流血过多,休息超时; 再因起脚过膝犯规, 公证宣布停赛。由此吴公仪及吴式太极拳名噪一时,海外团体纷纷 致函邀请。 吴公仪命其长子吴大揆于九龙设立分社。次子吴大齐、 1954年名动一时的吴陈比武: 侄吴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等地设立分社,并于九龙佐 吴公仪 (左)大战陈克夫 敦道建立总社。 从此, 吴氏太极拳风行于东南亚并在海外发展。 吴公仪对吴式太极拳在海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徐致一

徐致一(1892-1968),浙江嘉兴人,自幼爱好体育运动,曾就 读于北平财政学院。28岁前学习外家拳,1920年北平体育研究社成 立,聘请吴鉴泉教授太极拳,他遂向吴鉴泉学习吴式太极拳。解放 后,在上海发起成立武术联谊会并任主席,曾担任上海精武体育会 总干事。著作有《太极拳浅说》《吴式太极拳》。

吴英华

吴英华(1907-1997),吴鉴 泉之女, 吴式太极拳主要传人。 满族,北京人。继承家学吴式太 极拳,功深艺精,走架形神酷肖 其父。1921年任北京国术馆太极 拳教师,1938~1941年任上海市 国术馆太极拳教师。建国后被上 海市体育宫聘为太极拳教练,从 学者甚多。自1942年起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毕生致力于教拳传艺,门徒众多。

马岳梁

马岳梁(1901—1998),北京人,自幼嗜武。早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细菌科。 1920 年,从岳父吴鉴泉习太极拳,得其真传。鉴泉太极拳社创立后,任副社长。1927年随吴鉴 泉南下上海。自1930年起先后在上海国术馆、上海精武体育会任太极拳教练。1942年设馆 授拳。1961~1964年应邀至上海体育宫授太极拳,1986年应聘去西德杜塞多尔大德中文化 交流促进会与波恩、慕尼黑、法兰克福以及荷兰鹿特丹讲授吴式太极拳。著作有《吴鉴泉 氏的太极拳》《吴式太极拳详解》《吴式太极拳推手》《吴式精简太极拳》以及《吴式太 极快拳》。

王培生

王培生,名力泉,河北武清人,1919年出生,当代 吴式太极拳名家。从1931年起, 先后从八卦名家马贵、 太极拳名家杨禹廷、武术名家韩慕侠习八卦掌、吴式太 极拳、形意拳,并得到太极拳名家王茂斋的指导。还从 张连五习教门弹腿,从梁俊波习通臂拳,从吴秀峰习八 极拳等。能博采众长,尤其在太极拳推手方面有较深造 诣。1937年在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任武术教师,1947年 成立汇通武术社任副社长。 1954年任群众武术社社长, 后任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1957年曾在第一 届全运会上担任武术比赛裁判长,1983年在全国武术比 赛中任仲裁委员,1982年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 议。曾参加太极拳推手及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编写。并长期在北京工学院、北京师大等十 余所大专院校及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国家教委等机关任太极拳教师。其编著有《吴 式太极拳三十七式》(中、英文版)、《太极剑》《太极推手精要》等。

李秉慈

李秉慈,1929年11月生于北京。1949-1982年先后从杨禹廷、常振芳、史正刚,骆兴 武、单香陵、刘谈锋等名师学习太极拳、查拳、大悲拳、形意拳、六合螳螂拳及程派八卦掌等。

幼年为祛病健身而习武, 追随杨禹廷 36年之久。从事武 术教学、训练、调研、评审、裁判等工作30余年,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遍及海内外,其中刘伟、宗维洁分别连续获得九年 和六年全国吴式太极拳男、女冠军,相继又培养出王文、王革、 王晓燕、景德敏、文静、童红云、冯鸿昆等继续保持男女冠亚 军地位。参加“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42式太极剑及推手教 程的编审、录像工作。与师弟翁福麒编著《杨禹廷太极拳系列 秘要集锦》和《吴式太极拳拳械述真》。

1980年参与开办了全国第一所公办向全民开放的武术培训基地——东城区武术馆,任教务长和副馆长。于1995年后,人民体育出版社等邀请录制吴式太极拳、剑、刀、杆、推 手等光盘。

马海龙

马海龙,1934年出生, 吴鉴泉先生的外孙,吴英华、 马岳梁之子。 7岁开始跟随吴鉴泉学习太极拳,数十年练 功不辍。 他长期在医院从事临床实验工作, 90年代才步入武术界,自称是“武术界的新兵”。他现在担任上海鉴 泉太极拳社社长,对太极拳理论颇有研究,出版有《太极 本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