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9世陈王廷根据家传拳术,博采诸家拳法之精华。参考《易经》,结合中医经 络学和导引吐纳之理创编的。此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 “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使内气随经络运行于人体各部。以其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螺旋缠绕,粘沾连随,周身一家,松活弹抖,技击性强等独有的特点,博得人们的喜爱。
学太极拳须有恒心 有人说:“陈氏太极拳有特别的诀窍,不向外传,所以外人学不好。”这完全是无稽 之谈。是否能学好太极拳,除明师指点外,主要看自己下功夫与否。陈氏1 6世陈鑫说过:“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陈氏太极拳历代名手辈出,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自幼勤学苦练的结果。 学习太极拳的人很多,病者练好,弱者练强,强者愈强,也是由于他们长期锻炼,持之以恒的缘故。如果学而无思,思而无恒,那最终是无法得到陈氏太极拳之奥妙的。所以,有恒心应放在首位。
陈氏太极拳如何练“意” 陈氏太极拳无论盘架子还是推手,在用意方面都十分精细。在练习时,首先要摒除杂念、神态自然,用意不用力,使内气充实。继而 再将内在的精神贯注到每个细小的外表动作之中,虚实开合全凭意气转换,做到空松圆活、旋转自如,待体柔气顺后,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同时每一动作都要逐势逐动究其攻防实战之意。发劲时心静意专、沉着松 净,才能放得远,体现出方法明确,运行合度,不多动、妄动,无过之、无不及。拳诀所说的“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就是这个意思。此外,在练意过程中,要注意避 免三种倾向:着意、着想、执着。因为练意的诀窍在 “轻’’。而这三种倾向均是用意过重的表现。正确的应是:若有意、若无意,勿忘勿助。用意太过便为用力。至于意、力之间如何掌握,要多多体会。古人说:不可用心、不可无意,用心则着想,无意则顽空,有意无意 为功夫。初学太极拳的人,很容易忽视这个“用意”的要求,经过长期锻炼,动作熟练以后,就可意动身随, 手到劲发,意念自然地与动作密切配合。
陈氏太极拳如何练“气”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练的拳术。其内功主要特点在于调整呼吸,气沉丹田。通过丹田内转发出来的气运化于四肢百骸,达于四梢,再返回丹田,来达到完整一气的。只要能气沉丹田,把四梢劲练好,何有虚而不实,头而乃虚之弊乎!所谓“气 沉丹田”的方法,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呼吸要匀细、深 长、有力,而达到气血通融。并应与动作协调一致。其方法是在动作熟练以后,以意识引导呼吸,使其更好地适应劲力与动作要求,其一般规律是:盘架子时,开、发、沉、打、伸为呼;合、蓄、提、化、屈为吸。推手时,棚捋为吸;挤按为呼:练刀、剑等器械时,与盘架子的呼吸原则一样。照此练习,无需故意用力,日久自能得到“气沉丹田’’。但有一点须、、主意.就是练拳时,千万不能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否则就会神态呆滞、横气填胸、呼吸急促,甚至还会伤气。所以拳谱中又说: “练理不练气,练气则滞,滞而不灵;练理,理直而气壮’’。练理,就是暗指由丹田发出随经络运行体内之先天自然之气,而不是练体内随血脉运行于全身之后天之气。因此,掌握正确的练气方法对练陈氏太极拳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陈氏太极拳如何练“身” 身法是拳术的根本,本固而枝荣。如果身法散乱·不合规矩,是很难学好太极拳的。具体要求是:头宜正直、自然,以意徐徐上顶,虚若顶物.但不可用力.此为虚领顶劲。二目平视,以一手为主,眼神随身体的转动注视其手中指。嘴唇要合。舌尖轻顶上腭:耳听身后。精神集中,使百会穴与 会阴穴上下遥遥相对,以利任、督二脉相通。因为要气沉丹田,所以首先应保持脊柱自然直立、“沉肩坠肘", 并同时配合“塌腰”。腰是上、下肢转动的关键。拳论中说:“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主宰 于腰’’、“腰为车轴’’等等,足以说明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陈氏太极拳的内劲运转是通过腰脊带动来实现的。腰力运用得当,可加强发力,提高发劲速度。练习时,无论是进退或旋转,凡是由虚而实的动作,腰部都 要有意识地向下松沉,以助气的下沉。注意腰腹不可用力前挺,以免影响转换时的灵活性。这样既能增加两腿力量,使下盘稳固、沉实,也使动作更完整、圆活。拳论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说 明了太极拳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和周身的稳定.主要在于腿部。腿部的姿势直接关系着周身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于腿部的要求是:圆裆、开胯。这样的姿势不但可以保证进退灵活,且对沉气也很有帮助。再则,膝盖应微屈,与脚跟对照,不能外露,不要东倒西歪,不然就会像房子的顶梁柱不正,房子就有倒塌之虞。脚 趾、脚跟抓稳地,这样才算是达到了“由脚而腿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的太极拳身法要求。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所 独有的。劲走缠丝,称为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前后左右、上下四傍,肌肤毫毛,五脏百骸,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拨之意,没有平面、直线;没有缺陷、凹凸处,没有断续,连绵贯串,混然一圆,全身犹如一根直的刚丝螺旋绕成的弹簧,所以发出来的劲为缠丝劲。“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衍溢于四肢之内,浸润在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使内劲收敛入骨,伸筋壮骨,通会、督,练带、冲,消化饮食,祛病延年, 皆缠丝劲之效果·其表现在上肢为旋腕转膀,于手指;下肢为旋踝转膝,达于趾端。缠丝劲分上、下,左、右,内、外,大、小,正、倒及百般缠法,皆不外蓄气于丹田,以意行气,达到周身内外“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不过,在教人时,却不必指出哪部分是何缠法,不然则远于练拳之道·只需分出什么是倒缠、正缠就行了。如像拳架中,云手是正缠劲;倒念肱是倒缠劲;丹 变左半身是正缠劲、右半身是倒缠劲……其它的缠法在练拳时,有什么身法,便有什么缠丝劲的表现。拳谱 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由此可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学者千万不可忽视。
陈氏太极拳的“阶段”拳论“练太极拳循序渐进,不可躐等”明确了太极拳应由浅入深;由大圈到中圈,再到小圈;由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一层一层地练习。陈氏太极拳是根据‘‘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 “神明”来分段练习的。第一阶段“着熟”,就是盘架子,是太极拳的基本功。要求身法正确,按照心静、体松、 头正、竖项、壮面、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塌腰、松脊、提肛、泛臀、圆档、开胯、屈膝、抓地等一系列动作要领,通过无极站桩、太极跑步和盘架子的练习,初步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此阶段,开始会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猛甩,有断劲、僵劲、顶劲、丢劲,系正常现象。事实上,不如此则周身骨节便松不开,内气便引不动,这正是陈氏太极拳以外形引内气的独特锻炼内劲法,是拳术入门的 必经之路。这个阶段最好能练五年的好功夫,才能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懂劲”,就是配合推手 练内劲,就是须练到上虚下实、外柔内刚,外如处女,内似金刚,也就是以气摧形的方法。要求做到气不到形不到,气到形才到,使外形与内气相结合。运动时无暇思索,不犯迟疑,不其而然,心到意随,完全出于自然。并通过推手不断校正拳架,掌握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拥、棚、挤、按、活十三字的含义和用法,再辅以二路炮捶及刀、枪、剑、杆等器械的练习。这样 “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经过数年好功夫,此阶段才可告完。第三阶段“阶及神明’’,就是练到天人合一,混元一气,刚柔无迹可寻的地步。纯以内 劲为统驭,在外形上使人无法捉摸,人所不知,独我自 明。拳架表现为练时愈慢,用时愈快。静如山岳,急似闪电。姿势大方好看,美观自然。这层功夫是无穷无味、终身练之不尽的。将来发人时“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学到好处时,只可神会,不能言传,即 便说出来,傍人也不易领会,陈氏太极拳法到此即为登 峰造极之境。这一阶段纵然是不易练到的,但我认为:学习陈氏太极拳,只要具有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持之以恒,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明规矩、懂呼吸,详参劲功,循序渐进,要达到“阶及神明”的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