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别,也是八种手法。这八种劲法是太极拳技击术的精华和主要招法。《太极八字歌》曰:“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九不知,若能轻灵并便捷,粘连黏随俱无疑。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机,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太极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我们从这两首歌诀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太极八法在太极拳技击术中的重要地位。但太极拳流派纷呈,师传不一,各流派对八法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各有千秋,在理论和体用上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所学所知和体会,把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的内涵、外延、练用方法做一简单介绍,供太极拳爱好者研究参考。
一、吴式太极八法的技理与特点
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认为,太极拳和八卦掌一样,都是以《易》理为拳理的,他在教拳时总是强调“头顶太极,胸怀八卦,脚踩五行”。他认为,太极拳通过长期缓慢轻柔、细致入微的拳架练习和经年累月、反复不停的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推手实践,主要是从知己知彼的层面和舍己从人的高度锻炼自身末梢神经,感知对方“动静之机”的灵敏度,在感知的同时,神形意气自然与对方阴阳相合。
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在体用上强调八方力圆中走,不凹不凸,不丢顶,一动即变劲,遇力即合助,一劲一卦象,一运一太极。处处强调天人合一,要求八法之劲,每一劲都要清楚其源于哪个穴位,对应哪个卦象,冲合哪一干支,出现哪种技击效果,有何健身作用。他认为,八法之劲,全在中正安舒、自然旋转的运动中顺势而生,进攻化解勿自伸屈,无自主张,不可用力,纯任自然,纯以意行,纯是循客观规律,合阴助阳,阴阳相合,于自然而然中求自然。没有独阳进攻或孤阴化解的现象。如同地球绕太阳之运转,公转自转同时进行,两仪(阴阳、昼夜)、四象(四方、四季)、八卦(风、雨、雷、电、地震、洪泛、火山爆发等各种自然现象)自然而生,对这些自然现象只能顺势循规、利用,不能违逆、抗争、逞强,人和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规律都是与天同性的。为人处世是如此,健身抗暴亦无不同。
二、八法劲别的源头及生克关系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别,每一种劲的形成和发出都是自身两个不同穴位或部位相合或相冲而产生的。
对此,王培生老师曾总结有如下歌诀:
掤劲命门找环跳,
捋劲食指画眉毛,
挤劲夹脊找前脚,
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
挒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
靠劲玉枕扛大包。
此歌诀简单明了地告诉我们,在使用八法击人时,每一种劲法要从何穴出发,与何穴相合或相冲,也就是意念点应在何处。表面上是外形的变化,实则是穴位意念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明白了这些要点,在日常修炼或技击使用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就能很快掌握其规范、要领,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找到了入门和登高大成的捷径。
八法中的掤、挤、肘、靠四劲是进攻之手法,捋、按、采、挒四劲为化解的手法。在实践中除了要熟练掌握这八种劲别的着意点之外,还要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生克关系。
八种劲法之间的生克关系是:
捋劲破掤劲,拥遇捋生挤劲,
按劲破挤劲,挤遇按生肘劲。
采劲破肘劲,肘遇采生靠劲,
挒劲破靠劲,靠遇挒生掤劲。
在理论上了解了上述八种劲法的劲源点和相互间的生克关系,反复实践、认真体悟,由招熟到懂劲,由懂劲达神明后,就像给计算机里输入了正确的程序,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三、八法的内涵与外延
王培生老师所传的吴式太极八法有丰富有趣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独特的科学外延。
(一)掤,在八卦中为坎中满,即表示发掤劲时丹田要沉实,上下要虚灵,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二便之间)。意想此穴裆胯自松,身体自然会形下劲上,如同注水下钻上浮,产生一种向上的漂浮劲、膨涨力。此乃掤劲之始的(意)蓄劲(以心行意)。掤劲的最后完成或生效,还要借助于十二地支中的子与丑合(以气运身),即腰(命门)与胯(环跳)相合。同时还配合科学规范的手法与身法。
为了便于记忆,根据掤劲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如下歌诀:
掤属水下钻上浮,
子丑合松裆翻手,
六面劲忘掉手脚,
主进攻上对下找。
意思是说,使用掤劲要效仿水的特点,先向下后向上,想会阴穴松裆,用命门找前腿的环跳穴(负重之腿),同时上手(前手)翻转,虚照对方脸面,下手前推。同时要把手脚忘掉,只想腰(子)与胯(丑)合,前手大指对鼻尖,眼看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