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习文先生按语】:王新午(1890—1964)名华杰,字新午,山西汾阳人,毕业于旧山西法政学堂,出身于中医武术世家,幼承家教,学中医兼习形意拳。1916年,新午先生由山西入“北平(京)体育研究社”学习,师从名家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专攻太极拳术,1919年夏学成归晋。1930、1932年,新午先生在太原创办国术操练场、国术促进会、太极拳学友会,邀聘山西各派名师到太原教拳传技,学者云集,盛极一时,对武术,特别是对太极拳在山西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重大页献。抗日战争时期,新午先生任山西偏关县、交城县县长,太原陷落后,率数县精通武术的健儿千余人与日军周旋、鏖战于晋西北,“每战辄捷,料敌进退如指诸掌”,战功卓著,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后遭阎锡山当局疑忌,退隐西安弃政从医。新午先生文武兼修,所著《太极拳阐宗》虽写于硝烟弥漫的军旅,出版于1942年,仍不失为杨派太极拳系难得的佳作。《太极拳阐宗》述宋书铭事最详,但为半文言文,读起来有些因难,笔者略作现代汉译,以飨同好,并以此纪念前辈太极拳家王新午先生。
宋书铭之太极拳 作者:王新午于1942年清朝末年袁世凯执政的时候,幕宾中有一个叫宋书铭的人,年七十岁,精通易理、善长太极拳,自言为(明代武术家)宋远桥十七世孙,所练太极拳称作“三世七”(笔者按:“三世七”取“人有三世,拳分七品”之意为拳名。“人有三世”为天前、地后、人今三世;拳分七品为门外、入门、阶及、当堂、入室、开窍、神化七个层次),共有三十七个拳势,又名长拳。与太极十三式拳势名目大同小异,但趋重单势练习,推手方法则相同。当时纪子修先师,以及吴鉴泉、许禹生、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诸师,在北京(平)提倡练太极拳,他们都是名重于世的太极拳专家,听说宋书铭也精通太极拳,便一起去拜访请教。他们与宋书铭推手时,皆随着宋手所指方向而跌倒,奔腾旋转在宋的手腕下,一点办法也没有,最使人感到奇妙的是宋一举手,总是顺着宋的手腕、肩背被掷至寻丈以外。于是纪、吴、刘诸师皆叩首拜宋书铭为师,从学于宋。当时纪(子修)老师年近古稀,年龄和宋书铭相近,也愿意成为宋的弟子。宋与(纪子修)老师定约“拳为祖传之密,学后不能传人”。(纪子修)老师说“我学拳技,就是为了传人,如果学会不能传人,我就不学了”。由此可见宋书铭的拳技高精妙深,和(纪子修)老师年近70依然好学、心胸坦率。宋书铭所传拳谱,名《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为宋远桥手记。“宋谱”论太极拳原理精辟详细,并且可以证信太极十三式确为张三丰所传,为太极拳之一种。“宋谱”家传本,于民国初年宣露于世,前辈们多有抄传、珍藏,我于民国七年(1918)才得到它。今天学太极拳的人,守一师之传自以为是,却不知道还有个宋书铭,总是以自我考据而标榜,使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到惭愧。宋书铭先生在清季为词林巨子,所著《内功原道明理》诸篇,已流行于世,被称为杰作,可惜晚年困病在家,以练拳填词自娱,写出书稿装满了箱子。许公禹生数次聘邀他到“体育研究社执教,皆坚辞不受,继而又以重金收购他写的书稿,也不应允。仅仅(在向他学拳时)承其心传口授得到一鳞半爪。后来,宋书铭隐居保定一直到死,其遗著也不知流落到何处,实在另人遗憾。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