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洪均生
习练体悟、思辨剖析

眼法 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又是负责观察敌情和地形以便能进攻退守的器官,眼有顾、盼之分,有点、面、虚、实的变化,顾是眼视力的集中点,为实,盼是除集中点外视力所及范围的面,为虚。陈式拳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即是当未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的为顺,眼的方向与身体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腿与足是服从眼的指挥而因敌变化,以转换进退的。

手法 手部自转分为顺逆两种,凡大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向下,则为逆缠。手与臂部的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公转分正旋和反旋两种,右手沿顺时针转圈为正旋,逆时针转圈为反旋,左手则相反。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的本能。至于开合、曲伸的无过、不及,就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在太极拳各流派中,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手法有其独特的风格,一是讲究手型的正确,一般只用螺旋掌,也叫瓦拢掌,腕部没有折叠动作,中指尖要求高于肘窝,大指外展,小指内勾,劳宫内含,根合稍开,中指领劲。二是洪均生先生强调自转和公转是人的本能,并不是说原来没有这个规律,关键是自转和公转的配合的无过不及。但大多数练习者却忽视了这一点,而专讲配合,弄得繁琐复杂,切记,越复杂繁琐就不能讲得完全,总会有遗漏之处,只要我们专注于无过不及,阴阳相济,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起到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效果。

步法 步型大略有马步、弓步、仆步、盘步、虚步、独立步等六类,每一类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马步有小正马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大正马步(两足约两肩宽),左右侧马步(两足两肩宽,前足外摆45度,后足内扣45度,前膝弓的少些),半马步(将侧马步的前足膝略放松半弓),内外八字步(侧马步前足尖内勾外摆45度,只用于式子中转换之处),左右弓蹬步,后腿要微曲。仆步有大中小之分,大仆步(两足三肩宽,后膝曲住,蹋好裆劲,前足踵贴地进至一半时,以腿肚贴地进到位,即将后膝向内塌下,离地寸许),中、小仆步(两足两肩或一肩宽,以脚踵一步到位,小腿肚不贴地,前足内扣45度,后膝不内塌)。盘步,以前足跟后脚尖为轴,前脚尖外摆45度,后脚跟外拧45度),有左右大小之分,小盘步两足一肩宽,大盘步两足两肩宽。虚步分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种,足跟虚即可,不一定是足跟离地。进步时,以脚踵着地,后退时,以脚尖着地。大腿跟与膝略高。如果我们将《实用拳法》一书中的手型、步法等重复的描述去掉,大概剩下的就是眼法、身法、手法和步法的变换了,俗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打人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意到、气到、力到,眼到、步到、手到。内外相合,一触即发,此为一切拳法的要义,而步法的变换则是拳法的核心和基础。步法的变换主要涉及到腰、胯与重心。洪均生先生在“太极拳流传中存在的问题”之“2、关于重心问题”中说:平准、车轴都是取用杠杆方面的支点,支点是不能移动的。重心全部移于某腿,不但与平准、车轴的要求不同,而且违反陈式重心随遇平衡的原则。此种认识是值得商磋的。因为在实战中,大多是靠移动支点或重心来实现的其巧妙的杠杆力的,当然也有移动砝码的时候。要做到随遇平衡,有时需要进退步法,在转换步法的瞬间,是独立步,重心自然会在支撑腿上,否则自身不稳,在实战中,移动步子均需在敌人背势时进行,若我处于背势,决无移动步子之理,否则就要为对方所乘。但实际练习中却成了重心只在中间旋转,弓、马、盘等诸步子不分,只有一种步子,需知发力是只用半马步,但化劲时还需用到其它的步法,此学拳中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千万要不得。

身法 负责带动步、手而因敌变化,它的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顶劲虚领,涵胸拨背,松肩坠肘,裆劲松塌,腰如车轴,尾闾后翻,气沉丹田,松胯圆裆,膝与踵齐,上下提落,略向里合,成三角形。身分上、中、下三盘,共九节。三节不明,终身是空。此身法要求中的“尾闾后翻”,在实际练习中大多做成了臀部后翻,应该做到臀部向下收敛,才能真正体会到尾闾后翻的妙处。实质是真气经尾闾穴后翻。非外形后翻。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没有出现真气发动、两肾如烫时枉谈尾闾后翻,是缘木求鱼,盲人摸瞎马。内修则为“无水煮空铛、无有麦子空挨磨”。

劲法 掤,广义指的是内劲,狭义指的是掤法。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皆由掤劲螺旋变化而来。凡是和对方接手的第一个动作及转折变化形式的动作,都有是掤的着法。它有内外、左右、上下、斜正的变化。特别是当劲路转换时的小掤法,更为复杂而重要。手的八法皆需有掤劲,若无掤劲,便是有形无质。捋,手部缠丝为双顺缠,前手搭制对方肘外上侧,后手缠引对方腕部,贴于心口前。挤,为手背向着对方的着法,挤有前平挤,向上的挤和向下挤。按,是手心向着对方肢体任何部位的着法。采挒与捋相似,但劲路毫不相干,采,接手后即变逆缠,向高处走大圈,劲路与对方的力合(同向)的多,挒比捋圈略小,捋前手高后手低,而挒则相反,接手后即由合走分力。采捋挒均分为单双。肘有顺拦、拗拦、背折、连环等多种形式和不同方向的用法。靠分肩、背、臀、胯、膝、腿等部位的靠法。

洪均生先生认为“太极是掤劲,行劲走螺旋”,理与法要分清,劲与着需分清。劲法为无形,着法为有形。劲只一劲,着则万殊,而理唯一贯。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各劲之要点在由掤劲变化为其它七个劲的过程,有“手扶八方线,劲法任意换”的说法。洪均生先生要求在点上要有八劲的变化。如何在与敌手在接触点上进行八法、八劲的变化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这样给八法定义:假设敌手沿水平方向向我进攻。向前上方45度,为掤,先塌裆,在接触点上划一小圈,手背对敌向前上下30度范围内,转腰为挤,分平挤,上挤、下挤。向前下45度至90度,手向着敌方任意身体部位,为按。沿敌手方向,转腰斜走45度,为捋。先将敌手向上外斜解45度引一大圈,然后收肘,劲向下外45度走一小圈,为采。反之,先向下引一小圈,收肘,向外上斜角45度走一大圈,为挒。肘、肩、胯、膝、足,若依此法走劲,也可走出八法、八劲来,只是名称改变了而已,但是劲路的变化,仍需遵循拳法基本规律。这种定义与洪均生先生所说的八法完全不同。只是为了好记而已。而劲法的运行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点上是能够向它的360度方向发出。但总要保证不使双方所产生的合力指向自己。

推手,也称打手,陈沟原称擖手,民间将两股线合一处,名为擖线。因推手时双方的手臂交互在一起缠绕运动,有似合线,因取名为擖手。陈式太极拳推手与各家的不同,外形的不同,可以看得出来,内劲的运用,则必须真正内行方能度而知之。接手的规律为左手来左手迎,右手来右手迎,且要从敌手的外侧迎之。推手是一种科学试验方法,是验证每一招法的正确与否。掤化口诀为:“直来横拨,横来捧压”,接手时,需用缠法,否则非丢即顶。 推手的要点:顶中求掤,紧中求松,丢中求随。如此这般,若是狂语。但在实际推手中,你连顶、紧、丢是什么感觉,什么滋味都能不知道,那更不知什么是掤、松和随了。太极之真义,是在不丢不顶之中求消息,在不紧不懈之处求变化,在即引即进之时见分晓。为求速成而加进外家手法,力量训练、是缘木求取鱼,饮鸠止渴,非未受益而反受其害,此世之习太极者多误入此途而不知返。太极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诸君能深悟此句,终生受益多矣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