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太极拳现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项目。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却具有共同的哲理。众多的爱好者对太极拳有深刻认识,但登堂入室者凤毛麟角。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练习者缺乏太极拳的理论指导;其二,片面追求太极拳术的表面形式;其三,拘泥于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忽略了太极拳的身法和整体功力练习。

为此,笔者在著名太极拳传人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旨在为广大的太极拳练习者提供练功依据,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论、道家思想对太极拳的影响,对提高太极拳的运动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法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乏灵活性。这就是有的人力量很大,交手比试中,却如牛入泥潭,有力使不出,而被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太极高手一招所制。所以这种练法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一)阴阳学说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

《周易》:“一阴一阳之为道。”《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即阴阳互为其根。太极拳理运用阴阳相对的关系,《太极拳图书讲义》:“一阴一阳之谓拳。”并演绎出动为阳、静为阴,行为阳、神为阴,呼为阳、吸为阴;要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内外相合,虚实分明。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导引内气,以张五脏,通经络,气力贯达全身。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强调虚实分明,上步、后坐、转身……等在移动重心中注意虚实的变化,推动气血的运行,产生强大的“内劲”。

(二)道家哲理对太极拳的指导作用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王宗岳语)《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无极”,也就是虚无;“一”即“太极”,太极即太虚,无极而生;“太”,广大,“虚”,空虚无物。太虚即空空荡荡,为体内真气填充,是身轻体健的源泉。太极依照真气的运行,动为阳、静为阴。“二”即为阴阳,太极拳理论认为“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体现在运动中就是“虚实”“动静”“刚柔”“快慢”“开合”“圆方”“进退”等。“三”即三维空间,是太极拳顺逆缠丝螺旋缠绕运动的千变万化。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在意识的引导下做到“松静自然”。《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太极拳的“松”,是道家功法“空”“虚”的外在表现,是意识导引的身心放松。《道德经》上说“神得一以灵”,就是以静养神,以神练灵,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化虚”(李雅轩语)。《道德经》讲“道法自然”,太极拳运动顺其自然。“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引之”,(李雅轩语)。这是道家哲理对太极拳练功的指导法则。

从技击角度看,太极内功是功力的源泉。在内功的修炼上,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其实也就是道家哲学的恬淡虚无,李雅轩说“太极拳是无为不为之功夫”。陈微明《太极拳术》中说“太极之无敌,唯不争耳”。此语源于《道德经》中“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弱其志而虚其心”。以这种哲学作为太极拳功理,在对抗中舍己从人,得机得势。由此可知,太极拳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以练拳方式修道悟道的过程。

二、练“本”不练标

(一)练“本”的含义

“本”是指本原、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伤损,根本固而后枝叶荣,万事可做,斯为之要”。“任说千言万语,举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养元气,身本强壮,打拳自胜人—筹”。

练“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的局部练习方法,这种方法违背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练“本”实际上就是“稳固根基,充实内气”。在周身相随、内外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扎稳下盘,促使内气充实和饱满。“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严格按照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练习拳架;是培根润源的方法。“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是稳固根基的窍要。

充实内气即培养元气。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和发气之源。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反过来又益于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润,肾气足。肾气足则内气充盈,五脏得养,精力充沛,反应灵敏,身轻体健,此为本源之一。本源之二是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人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

(二)练“本”的方法

呼吸。太极拳是在“调神、调息、调身”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认真的练习达到培根固源的。这就要求练习者,不仅用意念调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极拳的要领及运动特点和规律,而且调整呼吸以培元养气、稳固根基。太极拳有意识控制呼吸的方法主要有顺、逆腹式呼吸,鼻吸口呼,闭气呼吸法等。这些方法是通过意念改变自然的呼吸节律,以适应身体内部状态和外部活动的需要。

太极拳运动在初级阶段,要求自然呼吸。随动作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呼吸方式为腹式逆呼吸,呼吸运动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部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腰肾旋转,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协调一致。发劲时使用短促的一呼一吸来完成;放劲时,用深长、均匀的一呼一吸来完成。

基本功练习。如站桩、采气、抓气、丹田内转运气、自我按摩和顺大小周天的拍打等。练拳前可以作为热身活动,练习后可以作为整理活动练习。另外在内气充足的情况下,还要把太极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来练习,以及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cm,长3m的白腊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次)、推木桩、打沙袋等,以此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三、练“身”不练招
(一)练太极身法

练“身”就是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并非追求“招”的用法,即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者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因而练了许多年没有进步。太极拳练习者如果单从招式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的用法和内涵,就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如同练习书法只懂得字简单的笔划,忽略了字的整体神韵一样。

太极拳的身法讲究手、眼、身、法、步,手臂灵活,眼睛顾盼有神,身法灵活,动作正确,步法扎实有力。具体表现在:全身空灵,身体皮肤感受的高度灵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传递并采取行动的应激反射能力;通过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形成的旋转连贯如一的太极身法和舍己从人、顺随化解的功夫。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表现在刚柔相济,外有松活弹抖,内有虚实变换,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就是说不仅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是手,挨着何处何处击;而且,蓄发相变、八面支撑、周身内外浑圆一体,犹如太极之象,达到“身如火药,一触即发”的内气充实饱满的程度。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表现在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的活动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化发合一,随机应变。

(二)练整体功力

练太极身法和整体功力必须注重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如站桩、缠丝劲和基本步法的训练。在此基础上,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达到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从而把功夫练上身。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这就是说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注意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动作才能沉着,九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另外,在意气方面,太极拳和静功(桩功)是相同的,都着重练意和练气;但太极拳是在运动中练(动中求静),所以在练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运动。另外在内气充足的情况下,还要把太极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来练习,以及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cm,长3m的白腊木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抖100次)、推木桩、打沙袋等,从而炼出强大的整体爆发力。

太极拳的整体功力,在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式。如《太极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这就是说,内气充实了,全身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处何处击。

四、结论

本文对太极拳的练功法则进行了探讨,练“理”不练力是为练习者提供理性指导;练“本”不练标是让练习者明白太极拳运动应注重“培根固源、充实内气、强壮身体”,为向太极拳的高水平发展打下基础,而不是练习身体的局部力量和硬度;练“身”不练招是练习者应练出轻灵的身法、稳固的步法、整体的功力,而不是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

五、建议

(一)松、柔、舒、缓的太极拳不仅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击价值,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之“中庸”和孙子兵法之“奇正论”“虚实论”等。建议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细细揣摩。

(二)太极拳练习者应重视太极拳的关节放松活动和基本功练习,并注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意念、动作、呼吸的密切配合。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