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从沉迷於太极拳以来,经常沉思太极拳与医学的关係,为何拳经拳论要求要如此做,是甚麼道理?
如果不依照这样做,又是怎样?
许多许多的问题一直縈绕在脑海中,每每在练拳之际,或閒暇之时均试图去銓释,虽参考坊间书籍,多为如何练拳,抑或以经验解说拳经拳论,少有以医学观点来解释太极拳之文章,虽花费多时埋首於有关书籍,但获益有限。
在今日一切讲求以科学为证据的时代,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来詮释拳经拳论,和一些前辈大师所论及的一些要领和经验之说,以期使自古被视为神秘面纱的祕笈得以揭晓,也昭示后学者了解个中原因,调整自己练习时能多所体会,以合乎这完全科学的珍贵拳术。
晚辈虽习医但习拳时短,又忙於私事,加以未能经常得老师矫正,本身拳术仍须改进之处尚多,但希望以医学观点试图銓释一些太极拳要领,这种想法心存已久,最近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与台中养生会萧松瑞教授论及此想法,得到共识,又受到鞠鸿宾老师的鼓励,要晚辈写出,以供参考,乃以如履薄冰之心,斗胆试之,其中有许多臆测及错误之处,仍需前辈师兄师姐们指导斧正。
此篇试图以生理学、解剖学的角度去詮释,是一种新的尝试,也犹如以管窥天,虽然其中仍有许多疑点,仍未能有满意的詮释,希望藉此拋砖引玉,有赖诸位前辈以更多不同的观点与角度来詮释太极拳,使这珍贵的拳术得以更发扬光大。
太极拳是一种全身的运动,各个要领要同时表现於全身,打起拳来,才能体现太极拳特有的优美气质。 今为说明起见,须拆解开来,分别逐项解说,使练拳者先了解每一项原理,才能知道如何修正自已,逐一体会,最后整体表现出来,使自己的太极拳更有拳味。
虚灵顶劲 尾閭中正
先谈「虚灵顶劲与尾閭中正」两大要点,在上是虚灵顶劲,即顶头悬,犹如在头顶有绳悬樑,就是把颈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在下则是收尾閭,使尾閭中正,也就是将荐骨尾端向前上方收。
这是要使脊椎拉直(註一),则脑脊髓液(註二)的循环道路较为笔直,流动则会较为顺畅,速度也会较快,在这如此情况下,脑与脊髓也会受到较多脑脊髓液的滋养,也较易带走废物。
因为要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首先要把脑脊髓液循环的道路拉直,则须把颈椎、胸椎儘量向上拉直,下面则是将荐骨尾端向前上方收,使马尾的部分拉直,如此整个脊椎骨成一垂直线,就像是回復到婴儿时期笔直的状态。
(若觉得註解部分太深奥,则请只看正文即可。)
註一:人体的脊椎骨(vertebral spine)总共约33块,分为颈椎(cervical spine)7块,胸椎(thoracic spine)12块,腰椎(lumbar spine)5块,荐椎(sacrum)5块,尾椎(coccyx)则是由4小块融合为一块。
在胎儿时脊椎是向后弯曲,出生后到约两岁前脊椎骨成一垂直状,长大后因为直立行走加以内臟器官相对地变大,使脊椎骨形成弱S状,即胸椎、荐骨向后突出,腰椎向前突出。
註二: 脑脊髓液(cerberospinal fluid, CSF)它是一种无色无味,像水一样清澈透明的液体,是供给脑与脊髓的营养液体,就如血液循环於身体,供给组织养分一般,它的成分大约是血浆(plasma)所含的三分之二物质,包括葡萄糖、蛋白质、电解质等等物质。脑脊髓液是由位於侧脑室(lateral ventricle)与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中,由微血管形成的脉络丛(choroid plexus)裡渗透出来,先从侧脑室裡分泌產生,经室间孔(foramen of Munro)流出到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 Aqueduct of Sylviu ),第四脑室(forth ventricle),通过正中孔(Foramen of Magendie),侧边孔(Foramen of Lusschka) 流入脊髓,向下流注到马尾处再向上回流,再经脊髓、脑,最后回到头颅裡,由硬脑膜形成的矢状沟(sagittal sinus)或横状沟(transversal sinus)中的蜘蛛膜粒(Arachnoid granulation)裡的微血管丛,再流回静脉。但是有一小部分的脑脊髓液会经由颅神经与脊髓神经周围的小管,进入淋巴液回到静脉。脑脊髓液在成人的脑与脊髓中大约有150-180㏄,事实上每天有400-550㏄脑脊髓液可以从脉络膜丛滤出,循环於脑、脊髓。
如果神情平静 (神宜内敛),全身放鬆,血管自然扩张,血液由心臟经颈总动脉,内颈动脉,中大脑动脉,到脑室内脉络膜丛微血管的血流量会增加,则脑脊髓液的渗出也会增加,配合腹式呼吸则更可加速脑脊髓液循环,因为腹部压力增加时,如用手压按腹部或咳嗽,则脑脊髓液压力也随之升高,如此脑脊髓液的循环也会受到影响。正常的脑脊髓液压力为80~180㎜水柱,当腹压升高时可以增加20~60㎜水柱,以此观点推论若以腹部呼吸,则腹部一缩一放(气宜鼓盪),会使脑压随著一高一低,有如帮浦推送,促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有关呼吸部分下面会另行说明。
根据实验显示,依照一定的要领行打坐时,脑脊髓液的流量会增加,流速也会加快,功夫深厚者其脑脊髓液的循环,可以达到正常人的两倍以上,因为脑脊髓液是供给脑与脊髓的营养液体,如此可以使脑部更容易获得营养及排除废物,则意识会更清新,精神更焕发,思考力更好,脊髓的传导也会更快,这是「尾閭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好处,所以正襟危坐不是没道理的。
小弟在大学时有幸参加社团邀请郑曼青宗师的演讲,只见郑宗师在演讲前正襟危坐,垂帘养气之神情至今仍深映脑海中。
练气时通三关最难,尤其「越尾閭,为最难,餘较易耳」,尾閭在马尾最底部,是脑脊髓液回流转折点,欲将脑脊髓液能流到最底部,再自然往上加速流回,需多加时日勤练,所以练倒撵猴时,郑宗师要求两脚要平行,不可外八字,是因为外八字时会使臀部肌肉、脊椎两侧肌收缩,会妨碍尾閭部(即马尾部)的脑脊髓液回流逆上循环,则气无法贯顶。
另外何以玉枕穴也难打通,这是因为大脑导水管、正中孔与侧边孔非常细小,如欲加速脑脊髓液的流通,须学会放鬆,使大脑导水管与这三个小孔鬆弛,脑脊髓液则容易流过。 至於夹脊因为脊髓在颈部、腰部较为膨大,胸部则相对的较窄小,但是只要不驼背,拉直脊髓应较为容易打通。
有人认为督脉是脊髓,若是如此则行小周天,在督脉来说就是促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而大周天在督脉部分,则是脑脊髓液透过脊髓神经根而流到周边神经,当然脊髓神经也会加上电流的传导,而有气遍周身的感觉。神经电流的传导有人说是气的一部分,这在后面会再说明。
打太极拳就像坐禪一般,顶头悬,打直腰桿,收尾閭,一切均需放鬆,神宜内敛,呼吸静慢细长,气宜鼓盪,合乎太极拳要领,无非是促进脑脊髓液的循环,只是太极拳是动中求静的动禪;若不收尾閭,「不顶头悬,虽练三十年不得成功」,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常人所言的洗髓功,应该是指使脑脊髓液循环增加的功法。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