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振
中国成语“水到渠成”,是指洪水冲刷久了,自然会形成河渠。但这种河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利害难定。大禹治水就是人为地、有目的、有方向地开渠疏通,兴利除弊,可谓之“渠成水到”。练太极拳也一样,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有明确的目的、方向,掌握正确的方法,有步骤地达到预定境界。这是本人多年来习拳教拳的重要经验。
练太极拳的三个主要方向
方法取决于目的,道路取决于方向。不同的目的和方向,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练太极拳,通常有以下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强身健体。这是绝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的首要目的。其追求方向应该在放松用意上多下工夫。要根据个人情况,掌握要领,以舒适为原则。特别是年老体弱者,不要追求架子有多低,蹬腿有多高。“渠”就是放松的拳架,就是经络,“水”就是气血,是健康。体松则经络通,经络通则气血畅,故以放松为练拳第一要义。在放松用意的基础上,习练日久,内劲自然增长,健身效果不期然而然。
二是表演比赛。即把太极拳不但作为一种健身方式,还要通过表演比赛,活跃生活,增进友谊,发扬太极拳的文化艺术内涵。这种目的,“形”是主要追求方向,杨式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如行云流水,舒展大方,具有相当的观赏性。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每个入门弟子都要向这个方面追求。近年发展的所谓“竞技太极拳”,把太极拳上升到体操运动的难度,要跳起转身360度,观赏性更强。对于习练传统太极拳的人,不必如此追求。传统太极拳也不必朝这个方向发展。
三是防身自卫。即学习和继承太极拳的技击功能,这是少数太极拳传人追求的方向。太极拳本来就是一种高级的防身自卫术,传统流派应该把它很好的继承下来。欲达此境,必须在练习拳架的基础上再练推手、散手,“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形态、动态、意态
无论健身、表演或技击,通常都要按照形态、动态、意态的层次,逐步深入。即所谓“先求形似,后求神似”。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内涵,要心中有数,突出重点,精益求精。
形态:即每个动作定式的准确位置。修渠要按图纸施工,演练太极拳的“图纸”,就是前辈定下的拳架姿势。其内涵,不仅是外形美观,更重要的,是达到气血畅通,劲力顺遂的途径。形态首先要做到“正”,进而在“松”、“沉”两方面继续追求。
正:指拳架工正、到位。例如弓步时,前腿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前弓太过则重心过前,膝关节负担加重,也易于被对方引动。膝关节也不要在脚跟后面,这叫“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蓄劲之能量。至于上体的“正”,要按动作内涵分别对待。如搂膝拗步、搬拦捶等向前发劲的动作,前弓时上身不能端正垂直,而是稍向前倾,使后腿与背部大致形成一条线。这样,后脚后腿的蹬力才能从背部、肩部达于手指。否则,腰部与后腿屈曲成死褶,后腿蹬劲不能上达,气血也不易贯通。但是单鞭、扇通背的姿势,因为右手有向后或向上的支撑力,则上体必须正直,不应前倾,否则不能照顾上下前后的劲力要求。
此外,为了单纯增长功力,有些架子放得很低,其身法就另当别论了。
松。太极拳诀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要求的松,是内家拳动作和姿势的一种特有品质,既不僵硬,又不松懈;既要开放,又要收敛。一方面,内松外膨,意想所有筋骨关节都分离开来,其间好似充满着气体。有人比喻为自身的肩、腰、胯等大关节部位有向四周撑开的呼啦圈似的气圈。这种意念加上虚灵顶劲和沉肩坠肘松腰胯,极大程度的保障了经络舒畅和气血运行的顺达。另一方面,还要有与之相辅相成的收敛意识,“举步轻灵神内敛”、“束肋下气把裆撑”。内开放而外收敛、气开放而神收敛,以便形成内刚外柔、灵活稳健的综合素质。
沉。太极拳的沉,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劲势组合。即在虚灵顶劲的统帅下,意念使整个身体各部下沉,发生形态的上下对拉趋势。只有在松的状态下才能言沉。如白鹤亮翅一式,百会穴虚领顶劲,使腰脊以上中轴线有向上的趋势;腰脊以下有下塌沉坐于脚心的向下趋势;同时,右手掌外缘领劲,意念向上,左手下采和其余身体各部的身形下降。由此产生了两组上下对拉的劲力。既能保证稳定的身形,又加大了腰脊作功的劲力。
动态。即太极拳运行过程中的活动状态。要“分虚实,上下相随,相连不断”,轻灵稳健兼而有之。太极拳理论的核心之一就是整体观念,要在行拳线路中每一个点位上保持相对的混整态势。如手法和步法要很好配合,才能上下相随。迈步似猫行,才能轻灵稳健。太极拳特别强调“圆活连贯”,其运动所划的圈好比飞转的车轮,任何物体挨上去都会被弧形击出,有人称其为“弧线势能”或“螺旋势能”。其实,从力学上分析,这是延切线的“动能”,其中有听、化、拿、发的技击内涵。由开展到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直至“含圈”,奥妙无穷。太极拳更讲究“运劲如抽丝”,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用时,在听劲的基础上,可按对方劲力变化,随时改变自己劲力的方向大小,产生以柔克刚之效。所以,练太极拳要慢而匀,每时每刻都要有阴阳动静刚柔虚实的动态内涵。
意态。即太极拳习练时的意念活动,最终体现为“神”,亦可称“神态”。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势势揆心须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要全身放松,意念在于动作的用法,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习练日久,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但在不同练习阶段,各人的“用意”情况也不同。刚开始学习,可能因为还不熟悉,总是想着动作名称顺序,想着每个动作的过程和定式姿势,进而追求垂肩坠肘、分虚实等身法步法要领。实际上,这时的意念还处在“形态”和“动态”上,还没有进入真正的“意态”。在熟练掌握正确的形态和动态的前提下,注重意念放长,意气鼓荡,神气内敛,在“体”的修养基础上,进而把注意力放在技击要领上,加强对太极拳“用”的修养,这时才算进人了 “意态”。久而久之,体用双修达到很自然的状态,甚至逐渐忘掉自身,即所谓“得意忘形”的阶段。就好像骑自行车、开汽车,初学时总想着手脚怎么动作,熟练以后,注意力就只管方向和环境,手脚自然随着意念完成动作。太极拳练到这种地步,也就进入“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练拳就真正变成了一种享受,欲罢不能。
招熟、懂劲、神明
拳论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习练太极拳技击的不二法门。也有人称其为“招功、劲功、气功”三个阶段。
招熟。即对太极拳每式的用法能够熟练地运用。对于以健身为目的者,要对用法有所了解,存其用意即可。练习技击,必须在“熟”字上下功夫。“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招法不熟,再多也无用。太极推手、大捋、散手,都是练习太极拳招法的重要途径。太极拳的每式,都有其招法内涵,然其总的纲领,无外乎“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配合“进、退、顾、盼、定”五步。“进退顾盼定”也不纯粹是步法,还包含身法手法眼法在内。
懂劲。即懂得太极拳用法的劲道。如果认为学会太极拳每式的用法就学会了太极拳技击,那就大错特错了。太极拳的奥妙不在“招”,而在“劲”。太极拳的“劲”,首先是指“内劲”。按赵斌老师的解释,是“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有人把太极拳的“劲法”归纳为几十种。其实,太极拳的劲法,不是一种或几种具体方法,“懂劲”也不是一种劲,而是“道”,是“理”,是舍己从人、听化拿发、以静制动、以迂为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懂得这种“道”,也就懂得了太极拳的“劲”,这就是“懂劲”。所以,在练习推手时,要从招法中精心体会太极拳的劲法,才能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劲法的原理好说,练到身上可不容易,要“悟”,在实践中体会,先要吃亏,在吃亏中增长见识。
神明。就是太极拳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即所谓“纯以神行”。正如拳论所云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此时无招胜有招,看似无心胜有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挨到何处何处发。所谓“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耄耋能御众,快何能为”,此即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当然,一般人很难到达这种境界,然而作为一种努力方向,挖掘并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是太极拳传人的最尚向往与不懈追求。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