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太极拳简说

——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观

徐哲东遗文  林子青提供

编者:本文作者徐震,字哲东(1898-1967),江苏常州人。大学中文教授。除国学外,尤擅武术,曾从于振声、马金标学查拳,从周秀峰学形意拳,从杜心五学自然门技法,从杨少候学杨派太极拳,从郝月如学武派太极拳。其最大成就是在武术史及武术理论研究方面,尤其对大极拳史研究成果独多,著有《国技论略》、《苌氏武技书》、《大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太极拳发微》《太极拳谱合抄》等。本文为作者1961年所作,因故未能公开发表。文中对大极拳的技击与养生、拳法修炼,乃至大极拳史以及今后如何发展等方面都有卓越见解。此文虽是四十余年前的旧作,但因多用实事说明问题,对当代读者中存在的不同看法(指太极拳)仍具有澄清迷团之作用,故予刊出,以飨读者。

本文提供者林子清先生,1921年生。上海师大英语教授(副研究员)。在大学读书时曾从徐震先生习练武派大极拳。

[一]内容  

一、太极拳是成套拳架的名称,和拳套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太极推手,是练习对角的程式。太极拳已有二百几十年的历史,经过若干教师专家的改动,拳套已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除新编的几套外,从陈家沟传衍的杨、武(郝)、吴、孙四派大体上是相同的。至于姿势的规矩、动作的准则,基本—卜是一致的。至于推手的程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动步的,称为定步或站步推手。一种是动步的,包括活步、大捋等等。进入自由的对角,称为散手,这就不受程式的限制了。

太极拳的套子,涵有技击与养生两个作用。王宗岳传下的拳谱中《十三势歌》说;“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这指出了它的技击作用。又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指出了它的养生作用。

太极推手虽然以练技击为主,也有益于养生。技击术与养生法是太极拳整个内容的两个方面。

二、太极拳的内容的两方面是统一于姿势的规矩与操作的准则上的,但又可以分别发展,各起作用的。从练法上说,为健身、治病而练,单练拳套也可以,要练技击,就非加练推手不可。不练推手,即使拳套练得很熟,姿势与操作也都基本正确,也不会用于攻守。因为缺乏对角的经验,临敌就不知所措,工夫用不上了。其次,攻守的练法,要求全身内外部的反射活动,增加不少复杂性;要锻炼得深入细致;要不断地提高大脑皮质与本体感受器(即肌肉、腱和关节的感受器)灵敏的反,才能精确地使用自己的力,捕捉对方的空隙,利用对方的力。这种技巧,不从推手实践中是得不到的。 

近一百多年来,从蒋发在清朝乾隆年间把太极拳传人陈家沟以后,直到光绪年间,杨、武两家都是以技击为重,在这方面发展。从清末到解放前,有人注意到了养生方面,但在这方面还是发展得很少。这一时期内,技击则处于保守状态。虽然不乏专家名师,其造诣已不如前人了。这都和旧社会的历史条件有关系,从陈、杨以来,掌握这套技术的专家,或者本身就是剥削阶级中人,或者是从属于剥削阶级者。太极拳的名手,有的曾经为清廷镇压太平军与捻军,有的充当贵族官僚的家庭教师。清亡以后,要学太极拳,至少是生活比较宽裕的人,能够出得起相当数量的学费,还要有空闲时间。否则,或与教师沾亲带故,才能得到受教。教师也不是轻易肯把关窍传出来的。所以首先就是传授不广;其次是难于学到真工夫。这是由于太极拳正在商品化。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下,太极拳开始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现已正式应用于医疗,列人体育运动项目,对大众健康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且运用现代科学的学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不少成绩。这是空前的一大发展。但从太极拳的整个内容来看,未免偏重午养生的一面。技击的一面几乎没有新的发展。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似乎存在着对太极拳技击术的认识问题。

三、下面就对太极拳技击术的认识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有无技击内容的问题。有的看法以为太极拳最初是有技击作用的。像陈家的拳架和练法,沉着有力,并有显著的难度动作,这样的太极拳是有技术内容的。到杨、武两家手里,变为轻松柔缓,就只有养生的内容了。因此有人称太极拳是卫生拳。其实杨、武两家变得轻柔,丝毫没有忽略技击的内容,而是在陈家沟太极拳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练法,这不是取消或削弱了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相反的倒是丰富了太极拳的整个内容‘·这一点下面还要详谈。

其二,现社会里练习武术,要不要重视技击作用的问题。有人认为,在新社会里,练技击无大作用。太极拳既能强身、治病,就可以单独发展它的养生一面,不须重视它的技击一面。我认为,在现社会内,发展武术中的技击术,·正为国防军事技术所需要,也符合劳卫制体育运动的目的。太极拳的技击术有其独到的精妙之处,而-且重视它的技击术,对强身、保健、医疗等,还能起推进作用。我们没有由只让太极拳的内容单面发展。

其三,技击与养生两方面的关系问题。有人问,如果练太极拳的目的只为治病健身、延年益寿,是否可以不练技击?这当然可以,卜面也已经提到,但是能练技击更好。况且养生与技击在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在练法上虽然有所区别,也是有共同的原则的。为了说明理由,特把技击与养生两方面的关系分析一下:第一,有些患病者只在医院中或在疗治时每日练习,病好就不练了。如果病好后能向技击术上追求,进而练习推手、发劲各种攻守法门,就会引起许多兴趣,保证经常锻炼。第二,在推手上,可以证明姿势与操作做得正确,就能有技击上的效果;做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就不能生效,或者效果不够好。由此认识掌握了正确的姿势:与操作,就会深入探究,愈练愈精,由表向里,使机体各系统的器官加强其机能,乃至引起生理机制的变化。在经常锻炼中,既能阻止疾病侵犯,又能提高工作能力。大脑对内外部环境的感应都极灵敏,倘有病因萌生,很快就会感觉到,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内功去消除它。第三,太极拳并不是专为老弱有病者设的体育运动项目,它的推手,可以看作与拳击、击剑、摔角相类的运动项目。是具备加强体力、耐力、速度、灵敏四个体育要素的训练课程。它能养成沉着、勇敢、机智、精细的能耐。尤其是工夫达到高水平,神经会受到最充分的深刻的锻炼。所以精通太极,可使精神活泼,而头脑  徐震,摄于1957年,时年60岁冷静。第四,太极拳在医疗上的作用,不仅能帮助患病者恢复健康,还能对针灸医生按摩医生在运指运掌卜起提高技术的作用(有位针灸医师在学习太极拳后,疗效有显著进步)。而这许多功能都要从练习技击的方法中取得。综观以上的分析,可见太极拳的内容虽分两而,却有其统一的整体性,因此有全面发展的必要。练者最好能够全面掌握。

当然,如果年龄已有五六卜岁,又是全未学过武术的人,可以不去研究技击。至于体弱或有病的人,如果是青少年或中年人,只要他有研究技占的兴趣,到了身体恢复健康后,还是可以学,而a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的。

总而言之,发展太极的技击一面,并不与发展它的养生一面相矛盾。至于怎样来运用,怎样来指导,那是学理研究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了!

四、全面掌握,应特别注意于操练拳套。上面说过,“太极拳的内容是统一于姿势的规矩与操作的准则上的”,这一系列的规矩与准则。又必须由拳套的架式来实现。所以全面掌握又必须经常演练拳套。有人练出技击的兴趣后,专爱推手,把拳套放下,这是不妥当的。前辈杨澄甫先生、我师郝月如先生都是第一流太极拳。

工夫出自家传,推手技术,极为精能。但杨先生生年只有五十四岁,郝师生年只有五十九岁。杨先生年过五十时,身体就极肥胖,显然脂肪长得太多了。郝师是由脚气病逝世的。如果病因一起,及时发觉,是可以运用内功对治的,但郝师却没有这样做。这都是偏重于技击,忽略厂养生的缺点。他们在晚年有一相同的情况,都是只与人推手搁下了拳套。这对本体感受性反射与运动反射,虽然能保持高度的灵敏性,但对机体各组织与内脏器官缺乏深细的遍及的日常锻炼,就不能常保各组织与各器官的全部健康。内部感受性反射也就会不大敏锐,大脑皮质调节控制内部器官的能力也就会不够强。所以他们的技击工夫虽好,仍不能延年益寿。我们不该用迷信的命定论来解释,说是“生死有命”,“寿数难移”。应当从他们的环境和生活情况来研究,他们寿数不大,自然还有其它原因,但在太极拳练法上确有偏向,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二]特点

一、太极拳的特点在外形上就很明显。一般外功拳要有昂首挺胸、纠纠勇武的气概。太极拳要“提顶、收臀、松肩、沉肘、含胸、拔背、裹裆、束肋”,表现为一种平静安舒的神态。一般外功拳要做刚强迅捷的活动,太极拳却要活动得“松、慢、圆、和”。这是一望可知的特点。

二、这样的姿势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提顶、收臀、含胸、拔背,是提起精神、气沉丹田,使呼吸深细的主要练法。加上松肩、束肋,能使肺活量和肋骨的呼吸动作范围扩大,也为腹壁肌和膈肌对深细呼吸活动的配合,造成有利条件。沉肘是保证两臂转动时尤其是两臂上抬时,松肩、束肋的姿势不受牵掣破坏,同时它又是练成两臂灵活,不受人控制的主要练法。裹裆是保证“收臀”做得道地的关窍,同时又是利于运腰时稳定气沉丹田的—个重要环节。这是互相制约而又互相助成的身法规矩,对练气有巨大的作用。有种方法,以呼吸配合动作。据我的体验,这是不必要的。只要拿准身法和操作的规矩,在操作时,身法能不走样,内部之气自调,深呼吸的功效就在其中了。练拳时要顾呼吸的配合,反而会分散拿准姿势的注意力,使精神不够集中。因为当初学时,架式与路子还不熟练,来不及顾呼吸,强求配合,或生流弊。到架式与套路熟练后,又要注意到进一步掌握姿势与操作上的新条件,如又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只能使动作拘滞,犯了武禹襄所说“在气则滞”的毛病。因此,我是主张不断地在姿势与操作的精确上讲究练气,而不主张有意用呼吸来配合。至于另外做一种深呼吸运动,那就不是练太极拳的问题了。
关于在姿势与操作的精确上讲究练气,还须作进一步的说明。姿势的八项规矩与操作的四项准则,是以加强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精密感受性反射为基础的。由此促进呼吸系统机能的提高,从而促进循环、消化系统机能的提高。反过来更增进各系统的器官组织对养分的吸收,使器官本身增进健康,得到改进,在各器官组织改进的过程中又得到提高。如此一环扣一环,相互推动向前。所以经久练去可以延年益寿,长保肌体旺盛,富有工作能力。据武禹襄所传,姿势共有十个规矩,提、收臀等八顶,是以稳定为主的姿势,上面已有说明。还有“腾挪”、“闪战”两个规矩是稳定与活动相兼的姿势。“腾挪”是指动步和站定都要分清楚虚实,全身只许用一条腿来支持。“闪战”是指每个架式变动时,整体的活动和各部分的筋节肌肉活动相结合呼应。这和外功拳中的腾挪闪展有所不同,并不用大闪大避、翻腾跳跃等形式来实现,而是在不大显著的变动作转换。同时要使八个姿势(即提顶等)尽合规矩,在变动中不走样。所以“腾挪”、“闪战”虽然也归人姿势内,它又是联系八项规矩四个准则的纽带。腾挪与裹裆结合,做到下肢动得圆匀,这就能使腿肌松柔,下肢轻灵,步法敏妙(下肢能松,工夫才进入高级的程度)。闪战:与束肋结合,做到胸腰动得极其自如,这才篚使全身和上肢,处处能作协调的随意转动。总之,十项姿势的规矩,个个互相联系,互相助成,合为一个完整的姿势,所以才能表现复杂细致连绵的松、缓、圆、和运动。 

三、这样的动作,也是有其特殊意义的。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指出了太极拳的技击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精确地掌握物理力学的规律,精致地养成生理反射的机能。由随意运用自身的力,进到随意运用对方的力。这样技巧的练成,一面要使自身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肌、腱、关节的协调共济动作进入自动化;另一面要对外力的动机(即对方起意要动的一刹那)、动向,清楚地感觉到。这才能在符合客观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对方的力,用得像自己的力一样。这是以少力胜多力(四两拨千斤),以寡弱胜众强(耄耋御众)的基本理法;十项姿势规矩、四个动作准则,就是从实践的经验中;认识了物理力学的规律与生理反射的规律而概括出来的有效练法。把十项规矩、四个准则交织起来,使有定的法则,起无穷的变化,水平可以不断提高,内容可以不断丰富。上面已经说过十项规矩,现在专谈四个准则。四个准则,第一是“松”。松的作用,是使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横纹肌,能够与意识一致,完全听命于意识,在对待来攻击的力量时才能迅速地分解之。慢的作用,是为掌握姿势正确,亦为深入锻炼运动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组织,使关节、肌、腱能以微小的活动霎时转换方向与集中力量。太极拳家说“练得慢,用得快”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松与慢相合,柔在其中了,所以文里不专谈柔字。圆的作用是练整体活动的安稳灵活。太极拳的圆,不仅是外形的圆,而且是外部与内部一致的圆。这就是形式要圆,气机也要圆,是全身整个的浑圆活动中,包涵着身体各部分与整个浑圆圈相应的许多复杂的小圆圈。有如一个大圆球包含着一连串小圆珠,一时俱在流转。这才是太极拳的圆。外力一碰上,它就能在接触之倾,将来力甩开。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说:“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话能够精确地说出太极拳圆动作的技击作用。其练法是在松和慢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起来的。最后说到和的动作。和是前三种动作熟练到意气融洽的阶段,但造诣还是大有差别的。譬如达到《十三势歌》中所说的“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一种境界,达到《庄子·养生主》所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又是一种境界了。总之,进入于和便将步步净化,愈来愈精纯,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四个动作准则,必先重视松慢,松与慢可以减少运动时体力的浪费,增加技击运用时的紧凑与灵活;而且只有把四个动作准则做好,才能使十项姿势生动起来。不论为养生,还是为技击,如果要深采力取,都要以严格地遵守姿势的规矩与动作的准则为基础丁夫,而后进到浑化的。有些人只从形式上看太极拳,并未悉心研究,即下断语,说太极拳只有养生作用,没有技击作用,这是没有了解太极拳的特点。

[三]展望 

一、太极拳的内容在任何一面,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挖掘得愈深,结合的方面也会愈广。现在已经和气功等结合服务于医疗、保健,但是推手技巧还远没有赶上前人已经取得的成绩。近代造诣深至的拳师,如杨少侯、杨澄甫、郝月如、孙禄堂诸先生都说:正夫没有赶上上一辈。这话并不是故作谦虚,给老—辈夸张,而是有事实可证的。世传杨露蝉与董海川同游,海川精八卦掌,尝手取飞燕以与露蝉,露蝉伸掌接之,燕在掌上不能飞起。因露蝉掌上感觉极敏锐,不使燕足踏稳,所以不能借力耸身举翼。傅钟文曾记其事。又郝月如先生说,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皆能于推手时将对方掷出丈余,坐于一椅之上,其椅四面皆空,一无靠着,而竟不倾倒。此种工夫,并非不可做到,只要依法久练,自然得心应手。但近代名手与现代专家都未达到。可见推手技术,还须急起直追,先把前人已有的技能赶—亡,再进而求超过他们。这并非 幻想,只要一面吸取前人用过的方法,一面凭着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创造新的教练法,打破异人创造的迷信, 打破一代不如一代的错误观点,这就会取得后胜于前的成绩。

我们对太极拳的研究,要从多方面进行。从生理测 验、医疗实施、角技运动等各部门取得材料,进行理论的研究。要从搜集遗文传记,鉴辨史料,去伪存真,进行历 史的研究。要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历史进行技术的实践研究。还可以结合其它运动项目(如篮 球、乒乓球等),其它专业(如针灸、按摩等)发挥它的作用。现在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还未广泛地深入地展开。以理沦来说,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前人的成果,从旧拳谱中阐发其精义(有人对旧拳谱的看法,以为只是原始的粗浅的东西,这是很大的错误)。其实旧拳谱言简意赅,是丰富的经验淡。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应受其笼罩,只在前人成绩范围内讨生活。仅对旧传拳谱作些说明,这是不够的。以历史来说,依据可靠的史料,经过分析,提出论证,作出论断的作品,还是很少。沿缪袭误,任意夸张,牵合附会,不究端末之说,仍在流行。甚至有人还竭力为张三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之说辨护。另有人企图不谈太极拳的历史,以为研究它并无用处。这是无助于学习研究,对发挥太极拳的作用没有好处的。以技术来说,我们要先求追上前人,然后再超过之。关于这—点,上面已经谈过了。为了从实践中来促进,我们必须作实验。比如在体育学校中设置以太极拳为主课的专业课,以武禹襄、杨露蝉曾经达到的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又比如:就同样水平的两个篮球队,一个队员加练太极拳(要用合干训练技击的方法来锻炼),——个不练太极拳,经过若干时间之后,试看两队的成绩如何?另外如在摔角、击剑等项目中,也可作:日此试验。至于按摩针灸医师,都可从练太极拳与不练者中间柞出疗效的统计,互相对照。这样才能得到科学的证明。

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中国,具备了极为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条件,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成为任何一种学术蓬勃发展的推动力。太极拳的价值既经事实证明,在普及上已有空前的发展,在提高上也有良好的开端。我们可以恋此基础上不断地展开研究,步步推进,使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961年7月24日毕稿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