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重要部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武派太极则是这块奇葩园地的精品。
武派太极拳兴起于咸丰年间,创始人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卒子光绪六年(188o),直隶广平府永年人。凛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宽大夫,兵部即中加二级。虽系儒生,雅好武技,习练不辍。道光二十年(1820)永年南关人杨福魁(字禄禅)三下陈沟,返里授拳于太和堂,武氏兄弟乃太和堂房主闲退之时常在太和堂闲坐。故禄禅得识武氏仲昆,徐震《太极拳考信家》日:"嘱襄与兄秋流及泽案皆好武技。禄禅归自陈家沟,虽身怀绝技,以单门寒族,不为分里所重,武氏兄弟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禄禅以武氏为永年望族,亦倾心结纳"。武氏兄弟以其聪慧得其技大要。咸丰二年,禹襄遵母命赴河南探望已在舞阳任县令的长兄澄清,经太和堂堂东介绍(堂东乃陈家沟人),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著名拳师陈清平,恰逢陈清平有难,禹襄借兄之力帮其转危为安,清平甚为感激,得知其为问艺而来,遂将拳技精奥倾悉相授,始得奥妙。此时恰逢其兄武澄清在任巡视舞阳县北舞渡镇在一盐店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交手禹襄,读之豁然。返里后,禹襄上事慈母、下课儿孙潜心太极拳之好。他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细心领会,潜力研磨,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故之巧,经多年研习,并与力大精武者相搏切磋研磨,多难巧技,终有心得一套,以小击大,以巧取力,以柔克刚的精妙之术,杨露禅为其功夫而赞叹不已,随令其子班侯拜在其门下,班侯好胜心甚强,多有不服,屡次试手,终被抛跌无数而折服,潜心研究或派太极(杨式太极的班侯架及武派太极)。禹襄根据。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使原有的民间拳术-一十三式长拳升华到了练体、养气、蓄神、形神并重、内外兼修的高极拳术,成为中华武术的精品,先生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太极理论。
禹襄公在清平身传身教中坚持了中华武学的重要脉络,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谱》的启迪下,以自己纯厚的文化底蕴,敏捷的思维方式,酷爱的执著精神,渊博的知识结构,完善了太极的形式;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内涵,使太极拳从有拳无谱、有谱无拳的分离状态有机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武术文化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禹襄公为太极拳发展所做出的不朽业绩,是坚持发展王宗岳、陈清平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楷模。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宗禹襄之学出而太之,亦畬著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启轩著有《敷字诀》《各式白话歌》禹襄的长兄澄清著有《释原论》、《打手论》仲兄汝清著有《太极拳总论》。这些拳论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精要,膏禁了众多太极拳家,并为日后众多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艺开创了先河。这是武派太极坚持发展的第一阶段。
武禹襄等人的理念思想、风格、技艺,在近200年的传统中,在不同时期传人的坚持发展中,与进俱进;日趋完美,从其雅儒俊秀的形态,到技法分明的招法,处处都显现着中华文化的深蕴。
第二发展阶段为第三代弟子郝为真时期。
郝为真先生(1849-1920)名和,广平府永年县人,生而颖悟,秉性诚实,体貌魁伟,敦厚紧毅,幼年家道中落,废学经商,后从亦畬为师,专心20余年,选诣精纯,深得亦畬亲睐,授以亲书《太极拳谱》,武、李拳论,言简意赅,精要处非口授身演不能悟其奥妙,为真先生独能得真窍要,先生拳艺精纯,但从无霸道,每有来访者,多点到为止,多制人而不伤人,先生在武、李拳论的指导下,苦练精修,把武派太极慎密、精巧技法修炼得炉火纯青,多有武林好击者为其折服。永年洛阳村刘寿、蒲阳县孙禄堂皆为其技艺、德行、执弟子礼而从之。武林人誉称先生"虎头少保"、"天下第一高手",求艺、拜师络绎不绝。至此,武派太极方广告人世。当时的袁世凯闻其英名,派专使请先生赴津教其子侄,因恶袁氏为人而推却。袁不甘其。心,又领邑绅胡月航太史就近劝说,先生以病而辞。可见先生威名之远,道义之重。为了使武派太极光大,先生远见卓识,决心改变单传独教、闭门传艺的落后方式,把太极拳作为一名学问、知识,正式入科,把太极拳推进学校,系统教练,并亲任永年中学第一任武术教员。先生重教喜书;开创了太极拳演练的新篇章,这是武派太极拳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先生有四子,决于文柱(月如)继承衣钵,亲传弟子李福荫、韩钦贤、张振宗、李圣端、李香远、范念祖等,都在此时期为武派太极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在南京、上海、山西、东北、江浙等地,武派弟子如雨后春笋,显威呈雄。
第三发展阶段为吴文翰时期。
吴文翰先生,字润章(1928--)系历史悠久的河北古城邢台人,明清。为顺德府,交通方便,商业兴旺,教育发达,民风淳朴。先生家与武派太极名家李圣瑞先生为近邻(李先生是郝为真先生摘传入室弟子,曾任邢台国术馆长),其父当时为邢台的著名祖传中医世家名手,为培养其能成为有用之才,便为其选了两个师傅,一个就是武师李圣瑞先生,一位是文师前朝举人颐养书屋之人-一金宝廉老师,先生早晚随李老师习武,白天到书屋读书。这一文一武的学习,便为其光大武派太极,发展太极文化,添充中华文明的实践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先生职业的关系以及武派太极发展的特点,先生多年不为人知,然而他从未放松自己所学、并终身得益的武派太极的修炼。先生常说他不是武林中人,在其言行中,确实丝毫没有某些人那种赳赳武夫的霸气;也不见某些人自诩精通百家,实乃腹空如泡的痞气,更没有氏族、门户、追高窍辈,重财薄义的江湖气。但他却以准确的史料,精辟的拳理,高超的拳艺,独到的见解,使人们感受到武派太极的博大、深遂、慎密、精准。
尽管先生不以武术人自诩,但先生多次参加全国武术名家研讨会,担任过国际太极拳修炼大会的导师,并被永年太极拳大会评为太极拳特级大师,其精湛的技艺、渊博的知识、客观的发展态度、精辟的拳法理论,为各门太极人所拥戴。
近几年来,先生无论求学、行伍、从政、为官,还是受害、遭陷、遇诬、蒙辱,从未放弃对武派太极认真的研习,他广闻博记,收集、阅读了近百年来所出版的所有有关武术书籍,切磋琢磨,熏育涵陶,用自己丰厚的知识,聪颖的智慧,顽强的毅力,执著的精神,敏捷的思维,在髦章之年,倾毕生精力,写下了50万字的近代难觅的太极精典《武派太极实用大全》为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修炼者经常为一些因史料不全而杜撰、抄袭拼凑的小册、传本所误导,或因一些作者拳术造诣的局限,或因一些人文化修养的困囿、言难出理、笔难成论的偏理狭论提供了客观、准确的理论依据。先生之著作立意新颖,文词华丽,拳理准确,技法突出不藏不掖,推陈出新,使无数太极人难得一见的太极一时短打,都昭示于众,可见先生胸怀之阔,见谛之远,纵观武林唯此一人。
书中先生从拳入理,以理现式,以式会意,以意炼形;以形带气,以气成极,详尽地阐明了太极拳产生、存在、坚持、发展。在肯定了先人对太极拳有理有利的先论基础上,又把拳式的吸天地之精华、纳日月之灵气的中华太极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书中吴先生把中医的望、闻、问、切、脉、络、穴、点;京剧的唱、念、做、打;缓、急、宕、迭;诗词的起、承、转、合,声、韵、厌、平;书法的宽、密、滞、急、浓、淡、燥、润等中国文化的精术融汇在了武派太极的拳理之中,从而大大丰富了武派太极文化的蕴底,使武派太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定于穿透力,更具备展现力,使大家从武派太极的修炼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
特别要谈一下《武派太极使用大全》的武派之说,多次求教;方知先生用心之良苦。多少年来,人们对不同风格流派的太极拳都称之为x式、x氏太极拳,先生认为将拳术学派以样式或家庭姓氏概之,都不能贴切地反映出拳术学派和流派的特征,也不能反映出各种拳术流派发展至今的全其全貌,而称其为x派,则风格特点自然流露,各代传人也不会因姓氏不同而抹杀其功。另外,先生也特别在武德修为上,大力提倡,少排辈,多练功,不为这一虚名而自毁功夫。对一些钻营偷巧、攀高猎辈之行为,也深恶痛绝,先生多次讲到,武林一家人、分派不分情,先生脾睨那些门户相轻、同门倾轧的现象。总之,先生的《武派太极实用大全》在当个武术史上留下的这一不可磨灭的功绩,必将造福武林后生,菏泽太极众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添上浓浓一笔。在这一时期为武派太极发展做出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郝少如、马荣、陈固安、姚继祖、贾朴、陈明洁、郝振锋等。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先生把继承、坚持、发展、推广武派太极为己任,孜孜不卷,契而不舍,武派太极在先生的雕琢下已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的绚丽花朵。不把拳学成果为私产,不把拳法技艺当商品,为当今武术树立了典范。我辈当倾心竭力,做登中华文化之山的路石,当渡太极文化之海的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