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许多人都对太极拳强身健心、防病治病的作用有所认识,但具体操作又无从下手。有的人,学简化太极拳亦觉太复杂、太难,希望能有比24式更为简单易学的太极拳问世。同样,有些人初学气功,静不下来,也希望有简便的、能引导入门的东西出现,“六手太极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1992年2月,我和我的弟子、世界及亚运冠军高佳敏应邀赴日讲学前,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徐才同志说,“能否编一个比24式太极拳更易于为人们接受的太极拳来”,为此,很快编出“六手太极功”并在日本讲学时开始推广,后又在多年的普及、教学中丰富完善。
特点与作用
(一)简便、易学,利于初学者入门
太极拳爱好者,欲进太极运动这个门,往往一看动作多,记不住,便望而却步。“六手太极功”则动作简单,共六节,也可以说仅6个动作,而且这六个动作还可独立存在,初学者可同时练六节,也可只选练其中一二节,有半天时间即可学会三手,甚至掌握整套六手功。“六手太极功”均左右对称,锻炼部位更为全面,科学性较强。该功不像太极拳需讲究攻防,需保持半蹲位,而是放松自然,可以有起有伏,使腿部肌肉有放松之时,难度小。一句话,更便于普及,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二)不受场地、年龄、体质的限制,可作为“家庭体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竞争的激烈,人们工作节奏加快,有些人则难以专门抽出时间到体育场所去锻炼。而“六手太极功”恰恰能够解决这——矛盾。门前、屋后有块平地即可,还可以在家里晾台或客厅里演习,有两平方米地方即可,即“拳打卧牛之地”。体育已逐步走人家庭,犹如医疗正走向家庭,出现“家庭医疗”一样,也正出现“家庭体育”,夫妻共练、父子合练、母女齐练,其乐融融,还利于家庭成员感情的交流。不同年龄均可练,老少皆宜。不同体质的人均可练,如前所述,架式可起可伏,也可高可低,练习次数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整套“六手太极功”练毕仅需七八分钟(按每手练3组计算)。若只练其中二三手,则三四分钟即够。看电视、聊天或写作、办公之余,练上几手,可达调节身心、心旷神怡之效,若能持之以恒,定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三)松、柔、圆、缓,是一种极好的积极性休息。
随着人们工作强度的加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紧张度也必然增加,而精神紧张的持续,势必导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产生有害反应,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增加。如头痛、胃痛、胃肠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症、厌食症、溃疡病、内分泌紊乱、便秘及厌世心理等。而这种与心理有关的疾病,单靠药物治疗,效果甚微。另据医学界的统计,在人类疾病中约有7凹。左右病症与心理失调有关。而演练“六手太极功”强调松、柔、圆、缓这4个字,这种松静、细柔、圆活、缓慢的低强度活动,恰好是对紧张情绪的一种很好的调节,在动静、快慢、张弛之间起平衡作用、缓冲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六手太极功”更适合于常伏案工作的脑力工作者,他们常在“坐”“卧”的状态下工作,而我国《内经》中讲“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神”。如果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做做“六手太极功”,肯定有益于健康。如前所述,该功特点为松、柔、圆、缓,属于非强度运动或称低强度运动,而正是这种“动”符合人们养生的需要。汉代名医华陀说过:“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犹如户枢,终勿朽也。”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体欲常劳,劳勿过极。”这样的“小劳”能“百达气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
据科学家分析,剧烈运动最易造成无氧代谢,而无氧代谢则有损于健康和长寿。因过激运动,有损心脏,并使大脑、肝、肾和胃肠等脏器处于缺氧状态。而“六手太极功”属有氧代谢,属于“小劳”的活动,能促进“经络运动”,利于健康长寿。
演练“六手太极功”还可配上音乐。优美、轻松、悦耳的乐曲,配上自然和谐的动作,充满柔情诗意,可以改善情绪,可使病患者脱离病理状态,产生快乐自信的心境,从而对“心因性”病起到心理疏导与辅助治疗的作用。
(四)以意导气,形神共养,以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六手太极功”,一开始就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太极拳还要注重攻防原则,不可能每个动作都做到拳势呼吸),随着动作的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呼吸也紧密配合,一呼一吸与其合拍,基本上应做到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屈吸伸呼,呼吸顺畅。 在动作规范和熟练之后,就要注重与呼吸的配合,而这呼吸又要在意念的引导下进行,这里所说的“气”,不单是指在胸腔里进行的吐故纳新之气,而是指人体内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意念活动,把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元气,和得之于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呼吸之气和取之于天地的宗气,融合于丹田(小腹部),宗气滋养着元气,元气催动着宗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真气源源不断地产生、充盈。
练功中,我们常有手指处温热感或蚁走感、麻胀感,这便是“得气”的表现。说明在意念的引导下,加以深长匀细呼吸的推动,真气在经络通道中运行,微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增强,符合祖国医学“意到则气到,气到则血行,血行则病不生”的观点。同时,吸气气贴背,呼气气贯腹,做到贯通任、督二脉,加以“气沉丹田”,使下实上虚。这正是与老年人上实下虚,气血上浮而形成头重脚轻是相对抗的,也正是与衰老相对抗。
演练六手太极功,连绵圆缓的动作,配以深长匀细的呼吸,意动势随,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古今养生家都十分注重养神,认为神是一切生命存亡之根本。正如祖国医学所阐明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还认为:“静能神藏,躁则消亡。”“六手太极功”正要求静中存动,虽动犹静。在静中意守专一,以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通过意守、气敛、神舒,则可净化精神,净化大脑,以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和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这不仅能促使人体自身的和谐,而且也能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提高健康水平。
(五)循经取穴,练周天功;强调臂旋,疏通气血。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经有路径的意思,指纵行的干线;络有罗网之意,乃经的分支。因此,经络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的独特系统。如果经络阻隔,气滞血淤,则百病由此生也。我国中医和针灸医师,则分别通过中药或银针、艾条来疏通病者的经络,这叫“药物归经”或“针灸归经”。而“六手太极功”则通过循经取穴,循经而动,来疏通经络,防病治病。这称之为“练功归”。
所谓周天功,又叫大小周天。在天人相应学说中,想象人体内也有一个小天地,练功时调息后,舌顶上颚,则接通了任、督二脉。练小周天,练功时热流感由会阴穴起循背部督脉上行至头顶百会穴,然后沿胸腹部任脉下行人下丹田(气海穴)。督脉为阳脉之总督,任脉为阴脉之承任,所以打通任、督两脉至关重要,通了任督脉,其他各脉都可随之而通。“任督通,百脉通。”六手功第一手“托按手”一开始就旨在通小周天;然后接着下按旋腕时,意贯脚底涌泉穴,旨在打通大周天。第六手“归元手”也是明显地在于打通任督二脉,最后将新鲜氧气和采大自然日精月华归于下丹田,滋养全身。
此外,“六手太极功”似行云流水、春蚕吐丝的动作,配以深长匀细、绵绵若存的运气,打通任督二脉,实际上起到对心、脑血管系统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胸腹腔诸器官也起到有节律的“按摩”作用,促进心肾相交,滋养着五脏六腑。
该功第二节“开合手”、第三节“送球手”、第五节“云鹤手”及第六节“归元手”中,都有劳宫相对的动作。劳宫穴位于掌心中指指根处,即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意守劳宫,可使身体远端的小动脉舒张,血液循环阻力减小,贯彻“阻者通之”“淤者导之”的治疗原则,从而防治高血压病。该功各节都有意守丹田的要求,下丹田在脐下1.5寸气海穴附近,气海为生“气”之源,也就是人身真气的发源地。意念集中于此,便犹如将种子撒在地里一样,逐渐生根、开花、结果,也符合中医学关于“气聚则神存,气散则神去”之道理。
“六手太极功”中有很多旋转臂部的动作,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均证明,旋转性动作对身体作用较大,这与洗脸时拧毛巾,比单纯压挤毛巾更容易流出水的道理一样。两臂旋转缠绕,加强了对手三阴经和三阳经的刺激,平衡其阴阳,畅通气血,消积化淤,改善心、肺、大肠、小肠、心包、三焦等脏腑的功能。
总的来说,“六手太极功”具备健身、修身、娱身和医身等全面的功效,不仅是当今,而且也是未来全面信息时代的人们自我保健和陶冶情操的需要。“六手太极功”还有助于走出亚健康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