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体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武当)2003年第1期发表的黎大志先生(太极拳源流考),是一篇史料充实,观点正确的佳作。它把源远流长的太极拳成长脉络大体地描绘出来了。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在开展(太极拳源流与发展研究》的课题,对争论中的各种源流观,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作出正确的结论。为了对国家负贵,对历史负责,对源流研究的史料,必须从严筛选,对每一篇古代史料,都应通过验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澄清源流认识。因此,本文对黎先生所引用的某些史料存在的不妥之处,加以补正,以臻完善,并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陈王廷墓碑年份

陈家沟人对陈王廷的生卒年代,认为约在公元1600--1680年。这一推断,虽不精确,但与拳史的记载大体符合。即陈王廷是明末清初人,1640年已是40岁人,任温县乡兵守备,曾随知县吴从诲击退攻城之农民军((温县志));1640———1643年间,曾奉命到登封县玉带山劝降招安李际遇,在山上曾与蒋发交手。李际遇事败,蒋发隐入陈沟,陈王廷收留蒋发,对内为友,对外称仆。蒋发晚年在陈沟生活,曾帮助陈王廷将头套炮捶改造成陈式太极拳一路之雏型。故1928———1931年间,陈沟村人盛称“蒋发为陈王廷之师”。以上史实十分重要,不可否定。

而以陈王廷墓碑立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为据,推算陈王廷卒于1716年,生于1636年,大体不合墓碑之实际,也与其他证据不符。不利于正本清源。本文认为,陈王廷的墓碑所记,当是陈王廷与妻妾三人合葬之墓。三人中应以妾的逝世最晚,故康熙五十五年就是代表妾之卒年,而不代表陈王廷卒年。古之富人,50—60岁娶20岁少女为妾,并不罕见。因此,陈王廷生于1600年,卒于1680年,是基本符合客观历史的。

此外,蒋发的寿终,不是67岁。据史料称,清初之时,蒋发仍在陈王廷家生活。蒋发生于1576年,清朝之初已是1644年,蒋发已是七十岁人了。(陈氏太极拳考》的资料不实,应以赵堡的资料为准。据宋蕴华1991年著<赵堡太极拳图谱》所载,蒋发寿81岁而终。

二、宋远桥把唐代“夫子李”(李道子)与明代的“麸子李”(张三半之弟子)误为一人

宋远桥的源流史料对证实张三丰于明初创“十三势”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证据,应该肯定。但其中也有局部讹误,易为某些持“陈王廷创拳说”者,攻其一点,全盘否定。因此,必须进行论证,辨其真伪,予以更正。

宋远桥原文如下:
俞氏大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代李道于所传。李道子,江南安庆人,至明时,尝居武当山南岩现。不食烟火,第食麦麸,故人称之为“麸子李”,又称“夫子李”。见人不语,唯说“大造化”。既云夫子李系唐时人,何以知明时之“夫子李”即唐代之“夫子李”?缘余游江南泾县俞家,方知俞家之先天拳,亦如余之三十七式。俞家大极功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家世代相承,每岁必拜李道于之庐。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予所在。嗣后,余偕俞莲舟游武当山,见一道人蓬头垢面。呼俞莲舟曰:“徒再孙,焉往?”俞莲舟怒曰:“汝系何人,无礼如此。我观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再孙,且着汝出掌。”莲舟怒极,进步连棚带捶。但未近身,道人飞起一丈余,平空落下屹立无损,莲舟谓道人曰:“汝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敌我者鲜矣!”道人曰:“汝与俞清慧、俞一清相识否?”莲舟悚然曰:“此皆余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祖师。”李道子曰(应为麸于李):“我在此数十寒署,未曾开口,汝今遇我,大造化哉。汝来,再以功授汝。”自此,莲舟不但无敌,亦得全体大用矣。

以上记载,把唐末宋初之李道子,说成活到明嘉靖年间,寿六七百岁。人之寿命断无如此久长,必有讹误。本文认为,唐代之“夫子李”,是世人对其之尊称,意为“李老夫子”。李道子安庆人,有其庐舍,不食麦麸,不人道教,是俗家人。进宋代之后,不久即逝。明代武当山之“麸子李”与“夫子李”同音,易混淆。据<武当)杂志十年精华本上卷第158页,金永钊著<武当内家源流浅论)中记有:“三丰武当之晚辈,如麸子李、邱元清、蒲善渊、李素希等。据史所记,麸子李、李素希均善剑(见(太和山志)和(续大岳大和山志))。而在三丰弟子中,如邱元清为西安关东人,蒲善渊、孙碧云均系陕西关西人,除三丰在陕西时间长之外,麸子李与邱、蒲、孙等人,均常到陕西。由此可见,“麸子李”不是“夫子李”。(太和山志)有记载,确有其人,是三丰之弟子。其籍贯可能是陕西人,不是安庆人。麸子李自述其在武当山修炼数十年,与“三丰弟子”身份恰恰相合。俞莲舟误认“麸子李”就是李道子。原因之一,是与“夫子李”同音。二是麸子李与莲舟通姓名籍贯后,猜想泾县之莲舟,可能为唐代俞清慧之后,查其根底,问:“汝与俞清慧相识否?”这是正常的询问。但俞莲舟由此而疑道人即为祖师李道子。文中因有所渲染。如麸子李未识俞莲舟之时,称其为“徒再孙”,显然是俞氏之附会。麸子李见人不语,绝不会无故叫别人为“徒再孙”之理。俞莲舟与道人比武,也是武林中常有的切磋,以武会友。不一定是因“徒再孙”一语而相斗。本文认为,古人也有讹误之时,对其讹传应该检验后而更正,即成为可信之证据。

又,宋远桥与张松溪、张翠山、俞莲舟等七人,再上武当山,在玉虚宫学习“十三势”,月余而归。文中记载是“玉虚子张三丰”授拳。据江百龙著(武当拳之研究》载称,张三丰在明嘉靖年代,已逝世百年,不可能亲授。“玉虚子”应是三丰之数传弟子。因张三丰之道号为“玄玄子”,不是“玉虚子”。这一讹误也宜更正。

三、宋远桥传出的十首歌诀并非全是许宣平所著

民国初,由宋书铭公开传出宋氏家传的拳诀共十首。即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授秘歌、用功五志、四性归原歌、无极歌、太极歌。由于宋书铭对宋氏太极之拳名,一直保留许宣平的“三十七”。因此,后人以为这十首歌诀均为唐代许宣平所著。但各首歌诀均无著者署名,没有任何依据可以证明是许宣平之作。笔者考证,<八字歌》和<功用歌)所述,正是张三丰的“十三势”拳论与技法,不应是许宜平所著。现举(八字歌)析之。

歌曰:

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

若能轻灵并捷便,粘连黏随俱无疑。
采挒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歌中之“掤捋挤按采例肘靠”及“粘连黏随”等术语,与王宗岳所传的三丰拳诀及"八门五步”要领完全一致。说明宋远桥得三丰“十三势”之传而无疑。歌诀的时代背景,反映出“十三势”刚从道家秘传转入俗家的伊始。故世界艺人,对此均不了解,“十个艺人十不知”便是明初到嘉靖时代的描述。因此可以说明,此歌是宋远桥著。许宣平时代根本没有“八门五步”之拳理,故宋远桥说是“世间稀”。同理,(功用歌》也是宋远桥之作,内有“四两拨千斤”、“懂劲”、“阴阳既济”和“开合鼓荡”等术语,均是源出于“三丰拳诀”(如《打手歌》),也可断定非许宣平所著。《授秘歌》则为“麸子李传授,俞莲舟传出”。其余七首,也可能有某些是许宣平遗下,或有“三丰弟子”所传,或宋远桥作,已无法考证。只能说“作者待查,宋远桥传出”,不宜把全部歌诀都看成许宣平作。

四、徐震{太极拳考信录)中引入传说“王宗岳到陈家沟授拳”是不实之词

徐震先生是对太极拳史研究考证有贡献的学者。他反对唐豪“陈王廷为太极拳创始人”,功不可没。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徐震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在《太极拳考信录》中引用过“王宗岳到陈沟,为村人改其长拳为太极拳”,此事在文中没有列出处来源,也无第二份资料可证。王宗岳的活动,蒋发最为清楚。因此,赵堡太极拳的史料,对研究王宗岳事迹最有权威。其他之来源,凡与赵堡资料不符者,均不宜引用。查王宗岳是明嘉靖到万历年间人,万历二十四年到赵堡只收蒋发一人为徒,带回山西授艺七年,年事已高。蒋发回乡后,王宗岳再也没有来过河南。陈家沟在陈王廷以前是没有太极拳的。也就是说,王宗岳有生之年,(明万历年)陈家沟是没有人授过太极拳的。蒋发晚年在陈沟生活,才开始教太极拳,指导陈王廷将炮捶头套改造为陈式太极拳一路。由此可见,传说“王宗岳到陈沟”是不实的。
五、老子《道德经》对后世的太极拳理有启发之功,但老子没有创始太极拳

“太极学说”与“太极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太极学说起源较早。《易经》和《道德经》均有太极学说的萌芽,到北宋周敦颐,才形成完善的本极图和太极学说。太极学说与武术的融合,才形成古代太极拳的雏型。直到明初张三丰创“十三势”,才形成完善的太极拳。有人把太极拳的创始追溯到老子庄子,都是缺乏依据的。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