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保先生编著的《随屈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以下简称《对话录》,对话者是当前各派的太极拳名家。由于名家话语的权威性,对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和太极拳研究的学风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笔者对个别名家的观点,感到不安和担忧。本文仅就武式太极拳传人乔松茂先生的一些观点,说说笔者的看法,以求方家哂正。
关于“一身备五弓”
从武禹襄、李亦畲等先师留下的理论当中说得很清楚,解决内外相合的问题关键是要“一身备五功”,“五功”达到了统一,内外各因素就和谐起来了。可这五功是什么,有些人产生了重大误解。他们认为就是要将身体变得像天桥耍把式卖艺拉的那个弓,把胸、手、腿、腰等各部位弯起来,变成弓形,这是不对的。是“五功”而不是“五弓”,是练五种功,不是背五张弓。一身备五弓,实际上就是李亦畲在拳论中所说的“五字诀”……
(《对话录》乔松茂对话第108页)
武式太极拳传统理论中有没有‘‘身备五弓”的要求?这本来不是个问题,自乔松茂说出传统武式太极拳中没有“身备五弓”的要求,由于他有跟李锦藩先生学拳的经历,致使不少武式太极拳爱好者滋生疑窦,这值得认真探究一番。
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一书中说:在陈武两式太极拳的口授诀窍中,全身整体劲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臂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每站一式,须检查是否五弓俱备,是否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
五弓合一是内外整体劲的具体规定。练拳或推手,一动势即处处要五弓俱备。五弓合一是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条件(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李亦畲著,李光藩、李迪生等先生考释的《廉让堂太极拳谱》,在第151页上载有李亦畲先生所绘之“太极五弓图”,旁有《身备五弓解》说明:“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五弓为一弓,才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穿,一气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由此可见,在武式太极拳传统理论中,是有“身备五弓”之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