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当前位置:汉程网 >体育 >武术 >太极拳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笔者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有关陈式太极拳的专题报道,当时便被其精湛的拳艺和浑厚的内功所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就迷上了太极拳,先后多次至合肥、苏州、上海、马鞍山、徐州等地拜访名师,学习传统的陈式太极拳。得到了多位名家的传授和指导。但由于工作和经济状况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我的拳艺很难有更大的突破。

就在此时,我在一本《少林与太极》杂志上看到了有关介绍和式太极拳的文章,被其独特的拳理拳法和特殊的运行轨迹所深深吸引,于是我便多次给和式太极拳第六代嫡宗传人和定乾老师写信,邀请老师来我家中授艺。和老师在抽不开身的情况下,派其爱子和东升来我家中授艺。我被老师的这一举动深深地感动了。

习练和式太极拳的这些日子以来,感悟颇多,我被这72式形简意赅的拳架深深地吸引了,随着每天10至20遍地不断研习,它的科学性、技击性、艺术性和健身性,便愈发展示在我的面前。

和式太极拳运动,从整体直观上看,线路清晰,自然流畅,无一点牵强造作之势。劲整一气,轻灵圆活。架式紧凑而不拘谨,舒展而不散乱,起落有致,气势磅薄,自然而然,步法灵活多变,收放自如,轻灵与沉稳并重,虚实分明,过劲、化劲和放劲不期而至,水到渠成,无一点矫揉造作之态。束身如捕鼠之灵猫,蓄而待发;;长起如虎趟群羊,自然舒展。形神兼备,充分显现出“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的雄浑与飘逸的特色。正所谓:动如游龙,静似处女。两胯以上的身法和手法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旋踝转膝等一系列螺旋动荡起伏的协调配合,如载重之舟在波澜壮阔的水面上起伏不定,随遇平衡,充分展示出“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则愈长,退则愈促”的太极神韵。

“放松”是太极拳修炼的首关,是太极拳人穷一生之精力所追求的东西。放松在身法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肩与两胯的松开,从而再达到周身节节放松,保障了身体的气血流畅,圆转自然,阴阳平衡。我习练陈式太极拳多年,对放松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悟,然最近一段时间的和式太极拳大身法的习练,使我有豁然贯通之感。我周身关节已达到充分的拉开,现在练拳发劲,比以前更加通透、顺遂,蓄得充分,放得干脆。

和式太极拳在整个行拳过程中,如行云流水,春风拂柳一般,自然而飘逸,潇洒而俊秀,处处体现出“轻灵自然,中正平圆”的特点。它以其独特而科学的运行轨迹,熔技击性、健身性和艺术性为一炉而自成法度。在整个走架过程中,走圈行气,自然而顺遂,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屈伸折叠灵活自如。通过长期艰苦的盘架训练结合推手训练.逐渐会产生一种四大节、八小节松开后的沾黏劲。此劲遇力能网弧走化,而且通过节节松开后的肢体自重和周身协调的整体动作,加在对方的肢体上,会令对方感到极其沉重而无法解脱,故在练拳中要由原来的肢体的轻灵松柔到全身的轻柔圆活具备后,再追求其习练过程中的四大节、八小节松开后的沾黏劲、松沉劲、束身和长起展臂的那种蓄、发劲。用意去体会蓄于丹田、劲贯四梢的感受。如能按此拳意习练,达到周身一家,我想对太极内劲的增长和整劲的发放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习练和式太极拳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外形引内气的阶段。只要沿着科学而规范的外形动作认真刻苦习练,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通过和式太极拳所独有的运动形式,无数次地盘架练习,由量变而达质变,终会感觉到两手臂沿着拳理轨迹运行而带动丹田之气在小腹内有序地进行鼓荡。久之,小腹便有温热充实感,且偶尔有发沉的感觉,有气达四梢之感,拳味很浓,越练越想练。习练和式太极拳过程中,一定要始终贯穿以柔中求刚为目的,

以轻灵自然、中正平圆为原则,认真揣摩,终有所得。
通过和式太极拳的习练,我周身的轻灵劲、松沉劲和劲达四梢的感觉更加明显了。一走势、一贯劲则有两掌如灌铅一样发沉和丹田饱满之感。整天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浑有使不完的劲,充分地享受到难以言状的人生乐趣。这是我初步习练和式太极拳的点滴感悟,贸然提笔写来,意在得到同门和方家的批评与指正。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