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一书是台湾太极拳国际联盟会主席、台湾大学教授张肇平先生和湖南武术名家杜飞虎先生合著的新书。此书在研修太极拳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读后颇有收获。
“内外兼修”的“内”如何理解?
学拳时,拳师及拳论中常有“内外兼修”或“内外合一”之说,并把此说视为太极拳的重要特点。那么,这里所说的“内”,指的是什么,却有多种说法;若到公园去问结伴打拳的人,则有相当一部分人若明若暗,说不清楚。也许这是个太极拳的根本法则问题,《论太极拳》一书在《论意》、《论形》、《论开与合》等章节中,对此有清晰和较完整的解释。作者认为,“所谓内,指‘意识、呼吸’言”,“意识简称‘意’,呼吸简称‘气’。”意是什么?“意,就是一种思想”。我们做什么之前总要想一想怎么做,这“想”就是意。意是做一切的先决条件,所谓“意先身后”。练拳时用意,就是要精力集中,全神贯注,排除杂念,专注“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练到一定程度,还要做到“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意一动周身内外皆随”。练意的简便方法,可试着在练拳时心中默念口诀。比如有的学员初练太极拳时,心静不下来,行拳时节奏总快,或动作紧张僵而不柔。拳师告诉他在打拳之前要先站定片刻,心中默念“松、静”二字,身上就会有“电”一样的感觉,慢慢地就会沉静下来,打拳的节奏也会比平时慢而柔,足见意识引导在打拳中的重要。
那么意的源头在哪?书中也有明确的表述:“意居于人的肾脏之内,……其部位在腰。”犹为可贵的是,书从医学的角度,把肾脏的功能表述得一清二楚。“肾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人遇危难时,副肾髓质便分泌‘肾上腺素’及‘新肾上腺素’的荷尔蒙,鼓舞身体的战斗力量。”“可知人的战斗意志发源于副肾”,并且十分惊人。而肾脏的强壮与否,要靠营养和锻炼。看过这些分析,就会对《十三势总歌》中的“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问”的理解更具体化、更深入了。知道先辈拳论大师所强调的“主宰于腰”,还有那么深刻的内涵,进而把“练意”和“练身”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于呼吸,以及如何“练气”,书中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作者认为,呼吸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为后天呼吸。内呼吸为先天呼吸,也称“细胞呼吸”。我们练太极拳就是以锻炼后天呼吸之工,来调养先天真气,借以养生。关于呼吸方式,书中列举了3种,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以肋肌舒缩为主;腹式呼吸即深呼吸以横膈肌舒缩为主;胸腹式呼吸是吸气时胸廓与腹部同时扩张,呼气时同时松弛,是呼吸中最正确的方法。医学研究表明,气体出入肺脏,主要靠横膈肌的舒缩。横膈肌运动活跃,肺活量大,新陈代谢增强,精力就旺盛。练拳时运用后两种呼吸,可以更好地“以气运身”,增强内功的修炼,提高运质量。我们时常看到不少人跑步、爬山时会气喘吁吁。练太极拳则不然,即使练得满头大汗,也不会气喘。为什么?因为激烈运动常使体内缺氧,而练太极拳则通过动作与呼吸的协调,使体内处于有氧运动,内壮外强,就不会气短。因此有的拳师认为,如果打太极拳而不解决呼吸问题,那练功是不完整的。至于如何练气,作者认为可分别不同情况,循序渐进,初学者可先自然呼吸,练到一定程度,可以结合套路动作的开合,练习腹式或胸腹式深呼吸,切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技击与养生是什么关系?
技击与养生是太极拳的两大主题。从太极拳的源流来看,最初的太极拳技击性很强,出招即含有攻防。而随着冷兵器退出战斗一线,热兵器的兴起,特别是经过王宗岳、杨禄禅、武禹襄等拳界名流的理论升华,凸显“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等运动特点,使太极拳从训练军队,逐步向养生的方向发展,近来更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技击与养生在动作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技击多要求出手快,以快制慢;而养生则多强调动作舒缓、松静,“运动如抽丝”,“举步如猫行”。那么太极拳还要不要技击?技击和养生是什么关系?
对于太极拳爱好者碰到的这些问题,书中也有相应的表述。在《论眼法》一节中,作者认为“我们练习太极拳,在方法上虽是采用技击家的锻炼方法,而其目的并不在追求它的技击性作用,而是在运动生理上有增体质之价值”。“拳术名家出手,一举就要击中敌人要穴,不能让敌人有向我出手的机会”。“养生之人,不但不发劲,并以此劲合于筋骨血脉之中,又与六神合为一体,练成金刚不坏之身”。
“太极称拳,自然含有武术之意。”练太极拳不是不要技击,而是以技击之术,行养生之实。作者认为“太极拳之所以慢吞吞、软绵绵,目的在于养血养气”;因为“快速则伤气,紧张则伤血”。不过这个柔软“并非一柔到底,而是柔而后带刚,是一种弹力”。就像钻坚硬的木头,“若用钢锥直钻,必不能入,若用螺旋柔力,乃能钻之”。这个柔是升华后的柔,是“随曲就伸”。比如长江大河之水袭来,如正面御之,则难抵挡;“然以一纸片沿其流,顺其势而去之,则纸片又何能伤也。”因此有人称太极拳为“陆地游泳”。这些“图难于易”的解读,可帮助我们搞清上述问题。
什么是太极拳的“绝招”?
太极拳的特点是轻柔松静,套路动作多“随曲就伸”,那么“太极拳有没有绝招?什么是太极拳的绝招?”随着练拳日久,拳友问时常探讨这个过去拳师多秘而不传的问题。阅读此书,方知太极拳中不但有“着”,而且还有许多过去很少听说过的“绝招”。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说“着熟而渐悟懂劲”。指明太极拳中有“着”。拳势中的攻防即为“着”。至于“绝招”。可说诸家各有各的“绝招”。比如我们打拳时,常有个右转“倒插步”。它的攻防含义是什么?“着”在何处?若明若暗。书中谈及此处时点明,倒插步“暗含靠、搂、捌之三个杀手,并可以负缠之,使出暗肘连击。”倒插步的前一个动作多为右、左侧身蹬脚,“如果脚向前蹬,再向前着地,在你后面的敌人,只要轻轻一按,你便要飞跌寻丈之外。”若是向右倒插,则有“正反缠丝之劲”,其旋转快而有力,是“以快制慢,以有力打无力,以柔克刚”的绝招。所以这个倒插步的技法,又称“迷踪步”,令人捉摸不定。
勾手看似动作幅度不大,但勾手也有玄机。玄机在哪?书中揭示其“暗含‘抓、拿、捋、缠’之功。
“勾手”是一种卷劲,用时先以指,继以手指之骨节,继以手背,继以腕骨,如轮之向前向下转动,令人无法逃避。”可谓妙手“一着一太极”。
太极拳的一些动作、特别是陈式拳的出腿常走弧形、划圆圈,其意许多人不解。其“着”妙在何处?书中言道:“腿部的旋转弧形,固然在求其灵活,其在技击上,则能起到套腿、钩脚、蹬膝关节、踩臁骨、踏脚面、点软隙等作用;同时也能起到消化对方使用套、钩、蹬、踩、踏、点等防御和还击的作用。”对于健身则有“预防和矫正扁平足”的作用。
对于打拳常用的棚、捋、挤、按,书中直言其妙:“棚左肘靠捶,拥右捋拿揉,拳拳皆可用,膝喉与按胸。”“捋左捋右功在粘,莫将捋臂怀中安,进肘靠兮退揉棚,转身捌臂号称担。”“挤为半身靠,臂掌一齐攻,肘掌上下用,刺喉是奇功。”“按为挤之克,连随步活移,见他脚跟起,按掌才是机。
书中还通俗地从某些自然现象中引出一些“着”法。比如说“小鸟飞走时,必然先动尾巴,它欲向上飞时,必是尾巴先下垂;它要向下飞时,必是尾巴先上提。”据此,引伸出“与人对打,你只要注意他的肩膀便可以了。他的左肩向后一动,便是右手发劲的时候;他的右肩向后一动,便是左手发劲的时候。”如此寥寥数语,就把个深藏多年的秘招点个通透,使人不仅知道其一,也能知道其二。
为什么要“目视指尖”?
“眼为心之苗”,“神聚于眼”。眼法虽微,但对于习练太极拳至关重要。行拳时眼看何处?过去听到过
的说法是“两眼平视前方”、“眼看手的虎口”、“眼睛随着主要手的动作移动”等。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经验之谈,都有道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医学的发展,在这些说法之外,还能不能有更利于健身的新说法?书中在《论目视指尖》一节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独辟蹊径地提出练太极拳时应“目视指尖”,“哪个指尖领劲,便应以哪个指尖为主,眼睛自然就要注视于哪个指尖,慢慢以意贯内劲,这种依次贯劲于手指的练法,只有太极拳才有可能”。“比如‘三尖相对’,必须目视中指尖;又如左顾右盼,左刁右拦,则必须目视食指尖。”
《拳论》中说:“劲贯四梢。”“当目注中指尖,意贯指尖,指尖着力,中指劲到余指劲亦到,手指尖劲到,足指尖劲亦到,劲者,意与气合,所谓意到、气到、劲到,此乃自然之理。”从运动生理学上来说,“人有十个手指,在十个手指的尖端去爪一分许有一大穴,名日十宣,……一切阳热有余及气血暴脱的急症,只要以针刺出血,立效。”研究还表明,指梢的穴位均与足梢相应的穴位交相互动。“可知手足相连”,“血气相通”,“一转眼则周身全动”。
类似这样一些对拳论的新认识,书中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述。
这本《论太极拳》洋洋几十万字,主体部分以“敬、静、定、慢、匀、柔、圆、松、整”九字诀立论,又兼及“论意”、“论形”、“论呼吸”等诸多领域,可以说是一部现代版的太极拳百科全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论新著。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