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因体质弱而练太极拳,初学拳时经常与师兄弟之间推手,被打被放乃是家常便饭。因师兄们入门早且兼练形意,不仅有柔化劲,还有发劲放劲的功夫,看着师兄们的打放劲功夫心里着急怪痒痒的,总想把他们的功夫早日学到手,可每次问老师(授业恩师为姚馥春先生的再传弟子陈保援先生),老师总是说,你又瘦又小个,身体素质也不如他们,练了发劲放劲你还是不如他们,你还是练化劲吧,等你能化他们了就不会挨打了。当时虽然有些不理解,以为老师不愿教,但还是按老师的要求下决心练习化劲,慢慢地自己身上有了化解对方来力的能力,且听功的感应能力也逐渐提高。后来不仅能化不挨打了,忽然间自己身上也有了发劲和放劲的能力,在化解对方来力的同时,居然也能借机发放对方了。这时,欣慰之情便油然而生。方知师之教不谬,乃因人而异,因人施教之法。由此,太极拳一练就是30多年不辍。笔者根据推手修炼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感悟与同好共研。
推手是太极拳的独门训练纲要,俗话说:“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推手中所谓的“有”即指太极拳的懂功。懂劲是太极拳的内涵,即用劲的功夫,有了懂劲才能惑悟太极拳内在的功夫有没有上身,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功夫上身才是太极拳最大的和终极追求。所谓功夫,简言之就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上下相随,周身一家,一气贯穿,左右逢源。一搭手,便知对方劲路的来龙去脉、劲之大小、劲之断续、形之凹凸、重心所在,运化自如,触之即应,随心所欲。无论对方怎么变化,自己方寸不乱,且能做到快能跟、慢能随,粘沾不脱,进打进乘、退打退跟。极柔软然极坚刚,不动如山,动若雷霆,蓄发合变,化打如意,任他巨力打,四两拨千斤,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
推手虽然可以印证功夫,也可以表演娱乐,还可以作为竞技方法,但推手不是唯一的、最终的较技方法,也不是太极拳的最高功夫。其实推手的实质,不过是摸劲、控劲与用劲(即感悟用劲机会)能力的训练。虽然推手中可以运用和训练各种技法,但不是它的根本,其根本乃是求得懂劲。所以说,推手即是训练懂劲的方法和手段。拳才是功夫的基础,有些功夫也是在推手之外单独练的,如内功训练、发力训练等,在推手中只是检验印证而已。但印证技艺也不能完全以推手论英雄,推手只不过是太极拳训练的一种方法、一个阶段、一个过程,真正的英雄还是要靠散手(即自由实搏)去论的。但推手却是太极拳不可或缺的,必须训练的。“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就是这个道理,推手可伴随练拳者终身而练。在推手训练中,虽然进行了很多限制和要求,如用意不用力,沾粘连随,舍己从人等等,但这些要求只是对自身的限制,而不能去限制别人,即所谓“背练顺用”。太极拳推手训练要严格要求,精心体悟,一丝不苟,但较技推手却要面对现实,解开禁锢,敞开胸怀,充分挥应有技能,只有不带框子的印证才是真实的,如果以限制别人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正好反了,限制别人要用你自己的技艺而不是用你的嘴。推手不要刻意求松柔,要在熟练上做文章,重在体悟莫急求,多感悟内在变化,熟能生巧自能松柔,松柔刚紧顺自然,自然而然而超然。推手要敢于跟力大者推,不怕别人用大力、用拙力、用蛮力、用笨力,只有对方真用力、用真力、用大力,你才能感晤真正的力,你才能有机会去借力去化力,你才能遇力不慌镇定自若,练出真正的“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否则,不过做戏,只能是纸上谈兵!若俩人推手,只是你轻我也轻,你柔我也柔,谁也不敢用一点力,都在等着对方主动,这种大眼瞪小眼“听”的结果会是个什么呢?虽然连在一起,只能是越玩越虚,越练越假,中看不中用,一辈子你也不会练出真正的太极功夫。推手要循序渐进,由单入双,由定到活,多练散推,攻防互变,为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较真技才是真实的,在交手中,只有开始的时候才会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一旦动起手来是无所谓主动被动的,双方都在相互变化相互转化,凭空想象的游戏式的推手,离实战乃是万里之遥!在推手中,不仅要学会用技用法更要学会斗技斗法。在变化中,要做到无圈而圈,圈套圈,环环紧扣劲不断,意透敌背劲内含,劲断意不断,点变劲不变,变劲不变点,微动即化,微动即打,动之入微,用之入精,感之人妙,至此方见真功,方知说者皆虚,有形有意皆是假,无形无意拳乃真,千变万化灵机动,意念一闪即成功。意而不意,不力而力,方见太极真功之奇!
太极拳推手功夫,首先是沾粘连随,不仅是听劲懂劲的基础,也是实搏中贴身近打、控人和制人的技能。打人而不脱,循环而往复,才是太极拳之真技。其次是化转自如,所谓“化转自如”,并非一般的引化,而是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不丢不顶,控其劲而化之,使对方有劲使不出,既进不来也走不了,所谓“引之而来不得不来,挥之而去不得不去”,一切均在掌控之中。其三是化打随意,化与打虽是两个技术,必须单练,但可分可合,务要分合随意,任意化任意打,化打在己不在人,打化在心不在身。其四是化打合一,化打合一是太极拳最高的追求,与人交手无所谓化打,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即打,打即化,化打不分出手便是,即所谓“不招不架,一下两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出手定胜负,一招制敌才是拳术最终追求的目的。推手可说是准散手的运动形式,是练拳走向实战的过渡阶段,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在散手中,能在瞬间发挥出通过推手训练所掌握的技能。作为拳学爱好者、真功真技的追求者,则必须通过训练,达到所追求的目的应具备的方法和手段,唯此才能在实搏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常在杂志上看到一些有关论述推手的文章,不是玄虚空洞,便是愤懑抱怨。如:推手不能用力只能用意,要轻轻地揉慢慢地化,只要不用力自然就能长功夫,一用意对方就能出去;现实中更有甚者,闭着眼睛摸来摸去,所谓听劲!岂不偏哉?拳者,手、眼、身、法、步、精、神、意、气、力相融相合,缺一不可!议论推手最愤懑的就是对国家推行的竞技推手,如:什么推手的不会太极,裁判不懂太极,制订规则的不是研究太极的,原因是练几十年太极的不如没练过太极的,练柔化的不如打铁的,得冠军的不是练太极的,推手比赛没有看出太极的特色,没有反映太极的特点来,没有太极意韵。愤然者大声疾呼:要让懂太极的定规则当裁判,让推手者先打太极拳,不会太极拳的不能推手,必须充分反映太极拳特点等等。初听了这些高论,似乎很在理,太极推手怎么能让打铁的把练太极的推出圈外呢!?又怎么能让不懂太极的当裁判而又让不会太极的拿冠军呢?!其实不然,推手比赛乃是竞技,展示的是功夫和技艺,而不是技巧表演更不是做游戏。竞技推手具有相当的对抗性,对抗中不仅变化快,反映的也是综合技能,与推手训练截然不同,对抗中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对方绝不会像平时那样只柔不刚、只化不打(包括发放跌摔等)地与你友好地配合。对方怎么想,怎么做由不得你控制,所以你也要因敌而变,而绝不能生搬硬套,只有变才能取胜,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所有武学在攻防上是相通的,讲究的都是斗智、斗勇、斗谋、斗技而不斗力,不仅仅太极拳有如此要求。大家都知道,斗力的结果当然是力者胜。所以拳论说“以力胜者皆先天自然之能”。但不要忘了,自然之能乃是武术的先天之基,先天之基自然要占先机。所以,无论竞技还是实搏,“力能胜无须巧取,力所不及以巧取之”,这是武学之真谛,即兵法“遇弱活擒,遇强智取”之谓。武学的核心虽然是研究弱胜强、小胜大的学问,但绝不是强壮变弱小,也不是有力变无力,更不是有力不能使,而是要敢使、会使和巧使,只有学会了用力,懂得了用力,你才能会真正明白什么是“用意不用力”,心气一沉,身如灌铅,不用力而有力,意动形随而力发。较技中该发力时必发力,不发力虽然也能克敌,但绝不能有效制敌;武学的精髓乃是以巧破拙,抑或称之为“四两拨千斤”。这种精髓在实搏中,不是在慢慢地化、轻轻地柔中体现的,而是在瞬间的变化中完成的,所以竞技推手中,很难看到训练中的那种轻柔飘逸感觉也是很正常的。竞技推手就是在规则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而取胜,只要不违规无所谓是与不是,绝不能以主观想象去套客观实际。拳的功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功夫在于灵活和巧妙,而不在于死板僵化,推手亦如此,即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收获和效果,就是最满意的要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那些说现代竞技推手没有反映出太极特色或特点的人,实际上,还是不知拳术者为何,只是脱离了武学本质的偏激臆妄的空想。拳虽不同本质乃一攻防而已。所谓练太极的不能拿冠军,既不能怪规则也不能怪裁判,更不能怪打铁的有劲用蛮力,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所谓的太极选手没太极内在的东西。太极拳不是为自己而设,也不只是为同门设而设,太极拳乃是因敌而设,要面对的是所有的功夫,与敌交手,人家用什么与己无关,打手歌中说得非常清楚:“棚捋挤按须人种,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太极拳功夫既然能任巨力打,难道还怕蛮力拙力笨力不成?若怕,又岂非太极?!不能取胜还是不敌,技不如人更不能怨天尤人。与其如此,不如脚踏实地,精熟自己的技艺!只有技艺精熟,说话才能有底气。太极功夫不是空洞的理论,更非玄虚的神话和嘴皮子功夫,功夫来源于实践。若练真功,理论与实践要对号而不能脱节,实践的方法更要正确科学,务要刻苦努力反复体悟,体而思悟,悟而践之才能出真功夫。笔者最佩服的是于志军先生的求知精神,于先生当年曾参与推手规则的制定,亦曾与一位有力的青年选手试艺,因化不开对方的大力而被卷出圈外。然而,于先生精心研究四处求艺,第二次再与那位青年选手相遇时,便轻松地化解了对方的大力,而能使对方有力使不出,从而也充分展示了太极技艺。难道于先生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吗?
拳学是实践的产物,不是嘴上的功夫。推手训练更是如此,必须经过领手、喂手,听劲、摸劲、控劲、用劲的完整训练才能入道,不仅要敢于跟力大者推,更要多跟高手推才能有所长进。不仅要学会慢练快用、柔练刚用、背练顺用,更要快慢轻重、刚柔虚实,渐瞬突变,缓急相应,变化无常,决不能一味地陷在模式化、程式化的框子里打转转。推手只有下真功夫才能得真功夫!否则,一味地游戏,主观想象,脱离实际,虽轻飘若仙,却离武甚远,玩玩尚可,表演无妨,较真之时焉能不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